实验五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酶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原理。
(2)掌握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操作技术及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
血清总胆固醇(TC)包括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两部分。血清中的胆固醇酯可被胆固醇酯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COD的氧化作用下,生成胆烷-4-烯-3-酮及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4-氨基安替比林(AAP)和酚存在时,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生成红色醌亚胺(Trinder反应),颜色的深浅与标本中胆固醇含量呈正比。
【试剂】
(1)胆固醇液体酶试剂组成如下。
Good’s缓冲液(pH 6.7) 50mmol/L
胆固醇酯酶 ≥200U/L
胆固醇氧化酶 ≥100U/L
过氧化物酶 ≥3000U/L
4-氨基安替比林 0.3mmol/L
苯酚 5mmol/L
(2)胆固醇标准溶液(5.17mmol/L(200mg/dL)):精确称取胆固醇200mg,用异丙醇配制成100mL溶液,分装后,于4℃时保存,临用取出,也可用定值的参考血清作标准。
【器材】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721型分光光度计;试管、吸管、试管架、水浴箱、加样器。
【操作】
取洁净干燥试管三支,按实验表5-1操作。
实验表5-1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酶法)操作步骤
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保温15min,用721型分光光度计读取,在波长510nm处,以空白管调零,测定各管吸光度,按参考血清为标准计算结果。
【计算】
【参考范围】
正常时,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不大于5.2mmol/L;边缘升高时,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为5.2~6.2mmol/L;患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不小于6.2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B缺陷症、多源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总胆管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肥大性骨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和银屑病。
(2)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降低:常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脏疾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肠道吸收不良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溶血性黄疸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癌症晚期等。
【注意事项】
(1)试剂中酶的质量影响测定结果。
(2)比色后尽快清洗试管和比色杯,防止染料沉积污染影响以后的测定。
(3)检测标本可为血清或者血浆(以肝素或EDTAK2抗凝)。
【思考题】
(1)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还原性物质对本实验会引起正偏差还是负偏差?
(2)若胆固醇酯水解不完全,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还是偏高?
(王易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