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魔弹—606
1909年8月31日,保罗·埃利希和助手秦佐八郎站在一只笼子前面,笼子里有只漂亮的公兔,一个月前,秦佐八郎给这只兔子皮下注射了一些梅毒螺旋体。现在这只兔子看来很健康,但由于梅毒螺旋体的侵害,其阴囊上生了两个可怕的疮。在显微镜下,无数螺体闪闪发光,这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可以让人连看几小时,但若你知道这就是引起梅毒的罪魁祸首时,你想起来都会恶心的。
埃利希看了看那些漂亮的螺体,向秦佐八郎发出了一个简单的指令,“注射”。于是他们在这只兔子的耳静脉里注射了606制剂。第二天,兔子阴囊上的疮收口了,疮面上结了干净的痂,镜检,看不见那动人的画面了。606成功了!
埃利希于1854年3月生于德国的西里西亚。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对苯胺染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探究铅中毒时,他注意到在活体内受毒物影响最大的器官与那些用铅盐溶液对组织进行染色时积累铅最多的器官是一致的,由此他联想到在特殊的化学物质和特有的组织之间可能具有特异的相互作用。那么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药物,它只对病原微生物发生作用,而对机体的组织器官不产生影响呢?
1903年,他开始搜寻那神奇的药物,他用不同的染料注射动物,看它们能否选择性地消灭动物体内的锥体虫,现在,他试了有近500种染料,结果他失败了近500次。
一天,他用苯并红紫染料在一只垂死老鼠身上试验,结果没有效果。埃利希就对助手说:“能否将染料稍微变动一下,譬如说,给它加上硫基”,这次他成功了,锥体虫被消灭了,然而它对其他动物试验的效果很不理想,但这毕竟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它给了他信心和勇气。
后来,在一本期刊上,他偶然看到有人使用一种叫阿托西(对氨基苯砷酸钠)的药物来治疗昏睡病。但是这种药物很毒,它使无数的人在死于昏睡病之前就先瞎了眼睛。由此埃利希想到,如果把阿托西的化学结构改变一点,会不会合成有效而无毒的药物呢?于是他先后合成了一千多种砷苯化合物,然后对这些新化合物进行试验,结果这些药物在杀灭锥体虫的同时,也置老鼠于死地,其中有一种化合物竟使老鼠跳起舞来,不仅仅是跳一会儿,而是跳个不停,至死方休。
后来,老天总算长了眼,终于让埃利希碰到了使他扬名的606(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它对杀灭锥体虫具显效,更重要的是,它对动物是安全的。
那么埃利希怎样想到606治梅毒的呢?这还得感谢他人的谬论。1906年,埃利希看到德国动物学家弗里茨·绍丁的文章,绍丁发现了梅毒螺旋体,并错误地推测它属于动物界而不是属于细菌,并说:“它和锥体虫有紧密的亲缘性,螺旋体有时可以转变为锥体虫……”这虽然是错误的结论,但正是这些“疯话”帮了埃利希的大忙。他想既然梅毒螺旋体与锥体虫是同族兄弟,那606同样应对它有杀灭作用,因此他马上就着手他的实验,并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606的成功引起了疾病治疗上的一场革命,从此化学药物作为一种主要手段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同时,606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