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我们曾经提到过,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她的近亲堂弟菲迪南的婚姻,结出了精神状态极不稳定的胡安娜这枚苦果,而胡安娜则下嫁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美男子腓力——此外我们还曾提到了哈布斯堡的统治者查理五世,他把一个又一个银行家搞到了破产——但是,这个家族的运气好得实在有点出人意料。帝国无计可施,只好再度召回被驱逐的瓦伦斯坦将军。

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我们曾经提到过,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她的近亲堂弟菲迪南的婚姻,结出了精神状态极不稳定的胡安娜这枚苦果,而胡安娜则下嫁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美男子腓力——此外我们还曾提到了哈布斯堡的统治者查理五世,他把一个又一个银行家搞到了破产——但是,这个家族的运气好得实在有点出人意料。1526年,受土耳其人战争威胁的匈牙利为了寻求盟友,选举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做了他们的国王,从而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中欧、尼德兰、西班牙、南意大利、地中海和美洲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哈布斯堡家族国际地位的确定,使得法国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法国人陷入了极度的紧张状态之中。这时候稍有风吹草动,国际间的势力平衡就会被打破——总之,正如同一桶烈性火药只差一枚火星,极度危险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竟然将整个欧洲都牵扯了进来。

亲手点燃了这桶烈性炸药的正是罗马教皇马提亚斯本人——他作出了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决定,任命一名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波希米亚国王——这个决定带来的是一场立即爆发的战争:

欧洲立即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徒两大阵营。

天主教阵营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主干,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及被它强行吞并的葡萄牙,此外还有德意志、波兰。罗马教皇和他们站在一起。(www.guayunfan.com)

新教徒阵营包括法国(他们由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人士红衣主教黎塞留所统领)、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联盟成员——有一条隐秘的暗线贯穿着这支新教徒的队伍,我们应该还记得,他们是一支潜没于欧洲达数百年之久的维京狂战士——英国和俄国站在他们这一边。

虔诚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出任了波希米亚国王之后,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新教徒积愤于心,最终于1618年5月23日掀起了一场叛乱。

新教徒冲进了王宫,极其粗鲁地把国王斐迪南从窗口扔了出去,同时扔出去的还有国王的两个助手,他们跌进了壕沟里。新教徒则利用国王从壕沟里爬上来的机会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布捷克独立。或许是为了表明新教徒绝不屈服的决心,图尔恩伯爵率领捷克军队进军奥地利,对维也纳进行了围困。

为了消除教皇本人对于维也纳遭受新教徒围困的忧虑,最忠诚的西班牙和帝国军队组成联军,在布库阿和丹彼尔的率领下进入了捷克,迫使图尔恩伯爵解除了对维也纳的围困,返回捷克。次年,普法尔茨·腓特烈被公选为捷克国王,与此同时,新教联盟决定不再诉诸武力,开始寻求与天主教联盟进行谈判。

此时,天主教联盟却已经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承诺,双方联盟之后于第二年的9月初派蒂利伯爵和布库阿的军队进入了捷克。两个月后,捷克军队在白山战役中被击溃,普法尔茨·腓特烈遁逃,新教徒领导人被处死,捷克被划归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

白山战役的结果让英国、荷兰及法国倍感沮丧,因为这意味着西班牙的持续强盛。经过几年的秘密游说及说服,到了1625年,冲动的丹麦人愿意出兵,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的名义进入德意志,占领了卢特城。为了配合丹麦人的行动,曼斯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但是曼斯菲尔德在德绍遭遇到了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的瓦伦斯坦将军,瓦伦斯坦将军击退了英国人,而蒂利伯爵则逐走了丹麦人并收复了卢特城。

随后,瓦伦斯坦将军与蒂利伯爵合兵直捣尼德兰半岛,进而攻占了梅克伦堡及波美拉尼亚,丹麦人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了《吕贝克和约》,该和约承诺说,丹麦人此后将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

取得了战争胜利的瓦伦斯坦却在帝国的政坛上吃了败仗,他日益增长的威望与更加武断的行为引发了诸公国的不满。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迫于来自公国的压力,被迫解雇了瓦伦斯坦。

但是,战争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战争只不过是刚刚开始,皇帝颁布法令,命令新教徒归还被他们抢占的天主教徒的土地,这一命令下达以后,德意志的新教徒们立即行动起来,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瑞典的新教徒们介入了这场战争,德意志的新教联盟除了获得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新教徒正规军事武装之外,还得到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国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教皇的忧虑应该更多才是——因为瑞典的这次军事行动是得到了法国的全面支持——古斯塔夫迅速地进入了德意志中部,并在布赖滕费尔德重创蒂利伯爵,然后瑞典军队推进到莱茵河畔,撒克逊带领他的士兵攻陷了布拉格。

1632年,瑞典军挥师巴伐利亚,与蒂利伯爵再度展开了莱茵河会战。

蒂利伯爵的部队远不如古斯塔夫国王的军队训练有素,但是他们对付撒克逊招募的新兵还是很有效果的,战争一开始撒克逊的步兵就溃散了,他们逃入了瑞典的军营中,并在那里稍作停顿,进行了抢劫。但是蒂利伯爵的步兵却被古斯塔夫的骑兵所驱散,而且瑞典人在射击的时候是以帝国军队阵营中的担架手为目标,其结果就是蒂利伯爵阵营中到处都是横七竖八躺倒在地上呻吟的伤兵。很可能是受到了这一幕残忍景象的刺激,蒂利伯爵两翼的骑兵逃走了,把他们的步兵孤零零地留给了瑞典人的炮手做靶子。

奇怪的是,帝国的骑兵在逃走的过程中也转身向他们自己的步兵射击,被瑞典人俘虏的帝国炮手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这一场围猎中来,超过6 000名的帝国士兵被打死,余下的6 000名则成了俘虏,而蒂利伯爵则受了伤,不久就因为伤重死去了。

帝国无计可施,只好再度召回被驱逐的瓦伦斯坦将军。

1632年,瓦伦斯坦临危受命,担任了当时已经并不存在的陆军首脑,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3个月内收编了一支大约有4万人的雇佣军。当时古斯塔夫正在扫荡巴伐利亚,当局命令瓦伦斯坦赶去营救,但是瓦伦斯坦不予理睬,而是取道向北,去对付古斯塔夫弱小的同盟者撒克逊,他甚至蛮横地强迫巴伐利亚的军队也赶来与他会合,这导致了巴伐利亚彻底地暴露在古斯塔夫的炮火之下。然而,正如瓦伦斯坦所估计的那样,古斯塔夫担心撒克逊被消灭,不得不从巴伐利亚撤军北上,此后两军展开了追逐战,并几次正面遭遇,但是瓦伦斯坦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那些新近招募来的新兵肯定不是古斯塔夫的对手——但是别人可不这么认为,相反,德意志人将瓦伦斯坦的这种做法视为卑劣的怯懦,这就伏下了日后瓦伦斯坦遭到暗杀的契因。

帝国的公国们很希望瓦伦斯坦战死,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患了脚气,在作战过程中必须要用轿子抬着走路,还有就是他的军队不时地去追赶撒克逊的弱小联军,而古斯塔夫则如他所愿地疲于奔命地追在他的后面。此后这几支军队先后抵达了卢塞恩,并在那里发生了激烈的会战。瑞典人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输,但是他们却付出了他们经受不起的惨重代价——他们的统帅古斯塔夫国王在这场会战中战死。因为浓雾的原因,他和自己的部队分开了,结果遭遇到了帝国骑兵的包围,他身边的两个卫士有一个逃走了,而他则和另外一个卫士同时遇难。

古斯塔夫的死,彻底断绝了瑞典人希望组建一个新教国家大联盟的梦想,从此欧洲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之中。

1634年,西班牙人赶来援助他们的天主教,在讷德林根将瑞典军队击溃,瑞典军被迫北撤。

瑞典军队的失利将法国推到了最前线,现在他们再也不能躲在幕后了,虽然他们是天主教徒,但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们只能挺身而出,为新教徒而战。

更主要的是,法国人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战,教皇将世界瓜分给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是法国和英国最无法容忍的。英国人按照他们传统的刻板风格论证说:“尚未占有的权力不起作用。”也就是说,领土要求只有在业已有效占领的地区才会起到作用,而法国则显得更干脆些,他们坚持认为:“在西班牙国王未曾占有的地带,法国人不该受到干扰,他们在海上航行时也是如此,他们也不会同意被剥夺海洋或天空。”而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更是欧洲第一个公开宣布教会只为法兰西国家利益服务的人。

法国对奥地利宣战,荷兰和威尼斯站在了法国这一边。

战争同时在德意志、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同时展开,战争一开始,双方均以蹂躏对方的占领地区为能事,掠夺和杀戮居民。法军采取的是多点进攻和破袭交通等手段疲惫对方。

法国人的加入彻底地改变了游戏规则,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侵入与征服。这是全欧洲最为混乱的年代,德意志惨遭蹂躏而丧失了活力。

野蛮的年代,只有军人才可以保住性命,而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了避免遭到不明武装力量的虐杀,只好像尾巴一样跟在部队后面,终日疲惫不堪地逃命。曾有人见到这样一支欧洲军队,士兵人数有3.8万人,但在这支队伍的后面,却跟随着12.7万人的妇女、小孩子和其他随行人员。绝望的德意志试图将战火引入巴黎的城门口,冲天的火光使居民们惊惶不已。战斗就在这种毫无生机的状态之中进行着,一片地区又一片地区的人口遭到了彻底的灭绝,直到所有的人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为止。

回顾这场战争,法国人会对孔代亲王在法国北部的罗克鲁瓦与梅洛将军率领的西班牙人相遭遇,并在会战中杀死了1.5万名西班牙士兵的战事感兴趣,但是德国人所关心的却不是这个。

1880年,德国驻伦敦的大使哈兹费德亲王向格兰维里勋爵说:“德国在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中的损失,至今仍未恢复,所以德国政策的重点应为阻止这种类似的灾难再发生。”哈兹费德亲王的话是有感而发的,实际情况是,德意志已经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帝国已经被法国人蹂躏得面目全非,成为了一片荒郊,再也无力供养它的军队了。

战争应该结束了。

但是没有。

丹麦人又回来了,但这一次他们不是以德意志为目标,而是对瑞典宣战。考虑到这场战争最初就是由丹麦人发起的,而且英国人配合着荷兰人在每次战争中实施着针对于西班牙人的军事行动,我们可以知道欧洲的混战此时已经到了谁也说不清楚的程度。

但在1648年10月,对这场战争厌倦透顶的参战各方最终坐了下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谢天谢地,这一次战争是真的结束了。

这一次战争的后果是:

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人赢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瑞典巩固了他们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从此一蹶不振,西班牙被严重削弱,葡萄牙再次脱离西班牙,恢复了独立。

此外就是荷兰和瑞士这两个小国家的独立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

整个欧洲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才获得了他们最期望的和平,可是当他们刚刚坐下来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的副产品——荷兰,他们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了海洋贸易帝国了。

如果不是新旧教徒的三十年战争,无法想象荷兰人仅仅靠着以醇酒美人为乐的小茅里茨能用他的特洛伊木马战胜庞大的西班牙。如果不是英国海盗德雷克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摧毁,尼德兰人势必为他们的不羁行为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任何时候欧洲人也无法接受一个把三十年全欧宗教战争与独立运动割裂开来的荷兰,而这恰恰是荷兰人所坚持的。此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愤懑的欧洲陷入了这样一个充满了疑惑的问题之中:

荷兰人,他们是如何在一场战争的空隙中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