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拉马克学说之争

拉马克学说之争

时间:2023-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显然和拉马克的观点非常吻合。20世纪初期,美国动物学家帕卡德作为拉马克学说的代表,抛弃了生物进化的内素,强调生物在环境作用下能定向地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这种观点称为新拉马克学说。只有当基因突变与重组是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软式遗传被否定后,许多年轻的新拉马克主义者很快转向达尔文主义者。这场学术之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当时,我国处于一边倒的政治状态。
拉马克学说之争_生命起源与演化

四、拉马克学说之争

拉马克是近代生物进化论的先驱。他的进化论观点包括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天赋向上发展动力三大法则。这些论点长期以来有过许多争论或被否定、搁置。

1.用进废退法则

拉马克在研究动物习性和器官的相互关系中,得出一条重要法则,即“用进废退”法则。他认为在不超越其发展界限的每一动物中,任何器官比较频繁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它发达起来、扩大起来。例如,长颈鹿的长颈长腿,食肉兽的快速奔跑等。相反地,任何器官经常不用会逐渐衰弱、萎缩,能力越来越少,最后导致它的消失。例如,鼹鼠洞穴生活眼睛变小、视力退化,某些昆虫翅膀消失等。

用进废退现象在动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前面已经提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体会,只要经常保持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体操与举重运动员的三角肌特别发达。这种个体机能的当代见效是不会遗传的,但在自然界经长期产生的物种机能就能遗传。一种科普的“生长与效应定律”就是如此。某种器官如果在一新环境中变得更加有用,那么它的生长在每个世代中将会促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显然和拉马克的观点非常吻合。用进废退的世代结果就成为获得性遗传的续语。有人认为“用进废退”法则无多少普遍性,并不能产生新种,在生物进化上不起作用。这是另一码事,但不能否定用进废退的许多事实。

2.获得性遗传

环境对生物适应变异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论的核心所在,这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是违背或是相一致,曾是各流派的争论焦点。

20世纪初期,美国动物学家帕卡德(A.S.Packard)作为拉马克学说的代表,抛弃了生物进化的内素,强调生物在环境作用下能定向地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这种观点称为新拉马克学说。新学说只强调“纵向”,定向的进化动力和获得性遗传的作用而是用来反对达尔文的广泛性的自然选择学说。随后,西方的另一派新拉马克主义,求助于智力,成为优生学的理论基础,他们主张某一世代的阅历或名人可以传递给下一代而成为它的遗传一部分。在遗传物质本质没有搞清楚之前,这些新拉马克主义对适应现象的解释定比偶然变异或选择的随意过程来解释使人满意。只有当基因突变与重组是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软式遗传被否定后,许多年轻的新拉马克主义者很快转向达尔文主义者。

然而,在20世纪30—50年代,新拉马克主义在苏联兴起,以李森科为首的新拉马克主义,亦叫创造性达尔文主义或米邱林学说,打着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理论,宣传环境决定生物变异而用来反对摩尔根的基因遗传学。这场所谓米邱林学派和摩尔根学派之争也影响到了中国。笔者当时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读书,情况甚为清楚。当时中国与苏联的遗传学家受到打击、排斥,而以米邱林的育种遗传学来代替普通遗传学。1956年青岛遗传学会议为贯彻双百方针,北大的遗传学课程分为米邱林遗传学和摩尔根遗传学,二门可以同时开讲。我们同学都去听了,当时只觉得米邱林遗传学太概念化,没有内容,还要攻击别人;而摩尔根遗传学有实质性内容,能接受。我们的李汝棋老师,是留美的摩尔根弟子,首当其冲,只有接受批判。李老师曾争辩地告诉我们:“细胞核中染色体基因是遗传物质,基因是相当稳定,但不是一任不变的,否则,物种怎么会变异,会进化;他们硬说基因不变论是形而上学的,是反动的,很难接受。”这场学术之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当时,我国处于一边倒的政治状态。米邱林学派的李森科是全苏农科院院长,他是完全否定基因存在与作用的,以夸大获得性遗传的作用,还要用行政手段来打击摩尔根学派。

时至今日,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明确了基因在遗传中的地位,也肯定了种群基因突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我认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从环境诱导的形态变异到生理机能的变化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新种的产生就是通过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异逐步积累的,两者都属于渐变论,但不排斥局部的未知突变。只不过拉马克只强调定向的、纵向进化,而忽视了多样性、辐射性自然选择的广泛性作用。当我们否定了李森科学派的别有用心,夸大环境对物种的遗传变异的作用来反对基因遗传学,但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拉马克学说的基本论点也是错误的。

我不得不郑重地指出,现在有些生物学著作还不承认拉马克“获得性遗传“重大法则,只强调基因决定作用。那么试问达尔文进化论的环境适应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学说又如何产生新物种呢?这实际上是许多学派把人们的思想搞糊涂了,更不能用被割老鼠尾巴或老子做学问让儿子来遗传的事例否定获得性遗传所吓唬,至今还清醒不过来。

3.进化内在的动力

生物进化有没有方向,有没有内在动力?回顾历史,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论最先还是由拉马克提出来的。他在《动物学的哲学》(1809)著作中明确提到生物进化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有向上发展的内在倾向,表现为等级现象,另一种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就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的动力。我认为拉马克也会提到造物主的作用,若结合他的整个论述,这种造物主绝不是简单的人形上帝而是最高的自然力量。可是,过去人们容易把主动进化归结于形而上学的目的论、神创论,也就扼杀了这种思想的生物进化的探讨。

早在19世纪末,古生物学家Edwanl Cope的《生物进化动力》一书就提出了生物进化是由于生物内在生长力和原始意志的观点,试图从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探讨内在动力。这一学派的Eimer也认为生物的进化其本身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生物有自己的特性,环境的影响和生物本身的内在因素结合,才使生物生长适应环境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这种内在因素是什么?何谓生长力和原始意识都没有进一步探讨。

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只解释了生物进化的适应、变异、选择的外部动力,却无法回答生物的内在动力。近些年,我国学者郝瑞等在《维思的生物》一书中明确提出“生物的进化都是生物自决定的”,并且有着“向上进取的生存意识才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按照这样的观点,各种进化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这就是过去被否定的目的论,能否被传统的生物学界所接受还未知。郝瑞认为:“自我保护是一切生物的共性,生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自决的,才是促进进化的内在动力。”又如“性爱就是生物在一定时期对异性强烈的追求的一种欲望。生物如果缺少这种动力,就不能发生两性结合,也就不会有种的繁殖”。这些过去视为本能的现象已被解释为自我决定、主动行为了。刘平的《生物主动进化论》一书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生物主动进化的观点。但又提及生物主动进化“不是指生物具有天生向高级进化的倾向,而是强调当环境不适应生存时,生物就会主动寻求进化以适应环境”。这样的否定与肯定的绕道,是否也有避讳拉马克观点。我对拉马克的生物向上进化动力观,开始也不敢接受,现在感到如果不承认,你就无法再讨论生物进化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