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是一种古老而通灵的植物,它婀娜的藤蔓与甜蜜的汁液与人类生活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我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豳风·七月》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由此反映出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并认为葡萄是延年益寿的珍品。
新疆的葡萄园(www.guayunfan.com)
《圣经》说:上帝在创造了宇宙、世界、光明与黑暗以后的第三天,开始在地球上创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圣经》记载了希伯莱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葡萄园与葡萄酒。(www.guayunfan.com)
俄赛里斯是古埃及主神之一,深受崇拜,也是公认的葡萄树和葡萄酒之神。他法力无边,统治已故之人,并使万物自阴间复生,使植物萌芽,使尼罗河泛滥。(www.guayunfan.com)
据希腊学家罗念生考证:汉时“蒲桃”是葡萄二字的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汉学家劳费尔在其名著《中国伊朗篇》里认为葡萄一词是波斯语“Budawa”的对音。
葡萄喜光耐旱的独特性格,决定了它扎根西域,并在这里产出世界上最为鲜美多汁的优质葡萄,灿烂阳光、沙质土壤、雪水灌溉、昼夜温差……西域大地为葡萄提供了葱郁生长的所有条件。
在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一座距今2500年以上的古墓中,发掘出一株葡萄标本,考古学家认定它属于圆果紫葡萄,其实物为葡萄藤。考古学家在新疆天山北麓,从一座距今2000年的古墓中发掘出一套酿酒器具,有球形青铜壶、扁形陶瓷发酵器和木制压榨葡萄的工具。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座距今1700年古墓壁画中,一幅绘有“庄园主生活图”的下角画有一块葡萄地,画面上还再现了葡萄酿酒从榨汁到蒸馏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我国西域种植葡萄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汉晋时期的鄯善国、精绝国,无论是皇廷国宴,还是庄园主的宴席餐桌,葡萄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佐餐饮料。
在一份尼雅出土的简牍账单中有这样的记载:鄯善皇后出行旅游,路经精绝等地,共用去谷物、面粉约1237.5千克,用去葡萄酒937.5千克。由此可见,葡萄酒是鄯善、精绝皇廷贵族的一种日常生活必需品,与粮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粮食是每日必吃,葡萄酒是每日必喝,“无酒不成席”在精绝国早已成为俗规。
被流沙掩埋的尼雅遗址,斯坦因发现了一座果园中排列整齐的葡萄架。从一号墓地和三号墓出土的葡萄实物,以及民丰县东汉墓出土的人兽葡萄纹图案罽分析,精绝人从立国开始即会种植葡萄,或者说至精绝国时代,西域各国种植葡萄已经走过六七百年甚至更长的路程。在尼雅出土的一些佉卢文简牍,也说明精绝国葡萄种植业的兴旺发达。
据考证尼雅遗址约有180平方公里的面积,而在这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会有多少个葡萄园,合计多少亩?葡萄有多少品种?葡萄园是怎样防虫、防冻、防风、防雹?又是怎样搭架、修剪、施肥、灌溉?产量产值如何?……这一切因为尼雅的消失而成为一个个难解之谜。
从出土的佉卢文农业经济简牍反映的情况上看,葡萄园土地除了皇廷的之外,多数掌握在庄园主和寺院僧人的手里,属于一般贫民和奴隶的葡萄园土地是很少的。精绝国除畜牧业之外,葡萄种植业是精绝国的经济支柱产业,当时大面积种植葡萄最主要是为酿造葡萄酒提供原料,葡萄只有经过再加工酿造成酒,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葡萄收获时节,心形的葡萄叶搭成一座阴凉的长廊,成串成串的葡萄毫无保留地把它的热情和甜蜜,献给了这片给予它们生命和美好的土地。沙海中的葡萄园,是极地的天堂,处于干渴和绝望的驼队、商贾、僧侣,在渺无人迹的沙海中行进,突然看到沙海中的绿意,无疑是看到了天堂美景。想必汉使张骞也一定是在困顿绝望的极限中看到了沙海中的一抹绿色,才欣喜若狂地把它带回长安的。
无可置疑,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8年)。如果没有张骞,那饱含着希腊文化的大宛葡萄,就不可能从遥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畔,随着丝路的驼铃,移植到汉武帝的深宫中。
从史料来看,张骞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中原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东汉时期,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这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晶莹的葡萄灿若宝石
公元384年,十六国的吕光征龟兹,发现其地富饶盛产葡萄,“胡人奢侈,厚于养生,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矣”。他除了请回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也带回了葡萄酒。
十六国北凉时,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当时任命管理浇灌葡萄地官吏的文书。《北史·高昌传》和《梁书·高昌传》中都有吐鲁番“多五果”、 “多葡萄”的记载。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产地,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王朝时期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帐》和高昌延长六年(公元566年)《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就是有关葡萄园租种帐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这两种文书说明当时西域种植葡萄已经很普遍。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从宫廷走向民间。酒仙李白在《对酒》中写道: “蒲陶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可见葡萄酒已经普及到了民间百姓家中。
唐朝王绩的《题酒家五首》、刘禹锡的《蒲桃歌》、宋朝陆游的《夜寒与客挠干柴取暖戏作》以及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游记》,元曲、明清小说中都有大量关于葡萄酒生产和消费的描述。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曰:古印度风俗贵葡萄酒而轻米酒。当时的印度婆罗门贵族戒酒,以饮葡萄果浆为风尚,西域各国也传为风俗。公元630年玄奘自西域前往印度取经,一路上西域各国,龟兹国和突厥的素叶水城(碎叶),都以葡萄浆款待法师。
吐鲁番的高昌国,盛产黄白黑三种葡萄,而此地的“交河美酒金叵罗”,是晚唐诗人岑参在酒泉太守的席上赞美过的。也许正是因为艳羡西域的葡萄美酒,据《册府元龟》记载,贞观14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发兵“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酿)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大喜过望的太宗宣布长安“赐脯三日”,演绎了一场唐代酒神节。
在楼兰出土的一座魏晋时期的贵族家庭合葬墓的墓壁画上,三个蓄着八字连鬓胡的男子潇洒地举杯。画中人的面庞被剥蚀得面目模糊,他们身着圆领套头衫、腰里温文尔雅地系着带子,橘红色的色调将昏暗的墓室衬映得光彩鲜亮。他们杯中的酒究竟是白酒还是红酒无法测知,但这杯,这酒,盛着的是楼兰人的生活温度。
1988年,有关部门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经过32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东南处意外地发现了两处类似现代的酒窑池,这证明当时的古楼兰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经科学鉴定:在葡萄酒中含有益的天然成分约250种以上,包括丰富的糖、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无机盐、果酸和各种醇美维生素,这些物质可以减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从而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酒中含有的尼克酸能保护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因而能起到美容的作用,并且可以治疗贫血,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据史书记载楼兰古国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早于法国800多年,楼兰姑娘缘何漂亮,她们美丽的奥秘便有了理论根据,这是否和她们常饮葡萄酒有关?
楼兰壁画中举杯畅饮的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