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果米饭花Lyoniaovalifolia(Wall.)Drudevar.elliptica(Sieb.EtZucc.)Hand.-Mazz.
别名:小果南烛、白心木,乌饭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m:枝幼时有微毛,后无毛。叶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3.5cm,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长3~8cm,稍有微毛;花冠白色,椭圆状坛形。蒴果球形,较小,直径3mm。花期初夏。
分布和生境:我国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日本也有分布。生于阳坡疏灌丛中。
毒性:叶、树皮、花和种子有毒。嫩叶柔软,味微苦,初春季节易被牲畜采食而中毒。牛食叶的死亡剂量是10g/kg,牛和羊中等后可见流涎、呕吐,轻者步态蹒跚、反应敏感;重者四肢麻痹、不能站立、腹部胀满、间歇性剧烈腹痛、呼吸急促;严重者死亡(宫本三七郎等,1953;HikinoH.等,1969;陈冀胜,1987)。
兔皮下注射干叶提取物,有流涎、呕吐,呼吸急促、失去运动能力以至痉挛(KishidaT.等,1960)。小鼠腹腔注射叶的氯仿或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肌肉张力增加、高步态、竖尾、扭体、活动减少、呼吸深慢、眼睑下垂、死亡(中国有毒植物联合调查组,1979)。兔中毒后的病理组织剖检可见中枢神经系统上的红核、小脑核、橄榄核等主要损害部位的神经细胞有退行性改变和神经胶质细胞的退行性改变(KishitaY.等,1962;1963;陈冀胜,1987)。
化学成分及其毒理作用:叶含南烛毒素A、B、C和D(lyoniolA,mp.211.5~229.5℃—甲醇,其无水物mp.250~253℃;B,mp.280~283℃;C;D,mp.201~203℃)(YasueM.等,1961;安江政一等,1970,1971;OhtaY.等,1981),小鼠腹腔注射南烛毒素A、B、C的LD50分别为3.01、0.61和1.9mg/kg。三者具有基本一致的毒理作用,小剂量时呈呕吐状(retching),自主活动减少;剂量加大可见流涎,有理毛动作和异常步态;严重时共济失调,可因心率紊乱和呼吸抑制而死亡(FukudaH.等,1974;陈冀胜,1987)。
南烛毒素A和B是高强度的肌梭兴奋剂,其强度大大超过琥珀酰胆碱,因此,在中毒动物上可见扭体、颈后倾、角弓反张等一系列运动功能亢进—张力障碍症状(KishitaY.等,1962;1963;FukudaH.等,1974,1977)。这类毒素还作用于心脏和呼吸系统,产生心脏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对动物心电、肌电和脑电的影响可知,对心脏和呼吸的作用是中枢性的,可能作用于脑干的较低部位。它们还作用于心脏的起搏点和动脉弓形压力感受器而引起血压暂时性下降和心律不齐等功能障碍。此外,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还有—定的兴奋作用(SuzukiY.等,1960,1961;FukudaH.等,1972;Ishiko,Jun-Ichi.,等1976;陈冀胜,1987)。
这一类毒素中作用最强,最迅速的是南烛毒素B,经结构与活性关系比较可以看出,在分子中C-2—C-3位之间的环氧、C-7的羟基等基团对活性有重要影响(FukudaH.等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