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附图157)
别名:狼毒、断肠草、红狼毒、一把香、红火柴头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50cm;根粗大,圆锥形,有棉性纤维;茎丛生。叶通常互生,叶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4~3cm,宽3~10cm。头状花序顶生;花黄色、白色或淡红色,具绿色总苞;花被筒细瘦,顶端5裂。果实圆锥形,为花被管基部所包。花期5~8月。
分布和生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生于高山草地向阳处。
毒性:根有大毒,因此有断肠草之称。《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2世纪)中将“狼毒”列为“下药类”,并指出“下药…多毒不可久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狼毒根有“大毒”。瑞香狼毒根、茎、叶中含有白色乳汁样物质,接触时能引起过敏性皮炎。
小鼠口服瑞香狼毒根粉的LD50为3.92g/kg,急性中毒症状虽不强烈,但可使心,肝,肾,脑等发生器质性改变及充血,出血,肺和肠胃出血。水提物及醇提物一次性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84.3和132.7mg/kg。瑞香狼毒总黄酮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524.81mg/kg,中毒时,心、肺、肾为主要的受害器官,其次是肝脏,并对胃肠道有直接刺激作用,可破坏肠道组织结构而出现功能异常(孙永梅,1996;史志诚,2001)。
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
(1)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是瑞香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目前已从瑞香狼毒中分离鉴定出十多种,这些香豆素类化合物多数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牛防风素(sphondin)、异佛手柑内酯(isobergapteo)、茴芹香豆素(pimpinellin,又称为虎耳草素)和异茴芹香豆素(isopimpinellin,又称为异虎耳草素)是前苏联学者Tikhomirova于1974年最先自瑞香狼毒中发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1985年,前苏联学者Modonova又自瑞香狼毒地上部分首次分离鉴定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瑞香内酯(又译为瑞香素、白瑞香素,daphnetin和西瑞香素(daphnoretin),同时分得东莨菪素(soopoletin)。蒙古学者Naran-tuyaa于1994年自瑞香狼毒地上部分发现一新的双香豆素苷类化合物西瑞香素-7-O-葡萄糖苷(chamaejasmoside),并首次自该种植物中分离鉴定出瑞香苷(又称白瑞香苷,daph-nin)、daphnorin。1996年,刘桂芳等自中国产瑞香狼毒根中又分得一新化合物异西瑞香素(isodaphnoretin)。
瑞香素给小鼠灌服、腹腔注射及静注的LD50分别为3.66、0.48g/kg及0.33g/kg。另有报告灌服为5.37g/kg,静注为0.375g/kg;瑞香素每日以40mg/kg及80mg/kg剂量连续给药18d,于停药后24h及5d后解剖,结果发现心、肝、脾、肺、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季宇彬,1995)。
(2)黄酮类化合物:瑞香狼毒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为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我国化学家黄文魁先生于1977年分离得到了第一个瑞香狼毒中的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狼毒素(chamaejamine)。1984年,杨伟文等又分离得到了7甲氧基狼毒素(7-methychamae-jasmine)。1984~1986年间,日本学者分离得到8种双二氢黄酮同系物及其异构体:狼毒素A,B,C(chamaejamineA,B和C),新狼毒素A,B(neochamaejasminA,B),异狼毒素(iso-chamaejasmine),狼毒素外消旋体chamaejasmine(dl.)、内消旋体异狼毒素iso-chamaejasmine(meso-);还分离得到一个狼毒素类化合物的衍生物狼毒色原酮(chamaechromone)。以后陆续从瑞香狼毒分离出优狼毒素A,B,C(euchanmaejasminA,B,C)、二氢三奈酚(dihydrokaempferol),3′,14-二甲-4′,11-二甲氧-5,7-二羟苯骈二氢黄酮(3′,14-dimethyl-4′,11-dimethoxy-5,7-dihydroxybenzoflavanone)、狼毒宁B(chamaejasme-ninB),异新狼毒素A(isoneochamaejasminA)和(+)-狼毒素[(+)-chamaejasmin]等黄酮类化合物,总黄酮含量可达1.17%,且总黄酮中含有瑞香狼毒的主要有毒成分,含量较高者为异狼毒素(杨伟文等,1984;NiwaM.等,1984,1986;冯宝民等,2004)。
瑞香狼毒总黄酮对动物胃肠道有直接刺激作用,且主要在于对胃肠道组织结构的破坏而出现功能的异常。小鼠灌服总黄酮后,表现为精神高度沉郁;腹腔注射根的氯仿提取物400mg/kg,出现四肢无力、伏地、惊厥死亡(史志诚,2001)。
(3)二萜类化合物:1982年,MasatakeNiwa自瑞香狼毒根中分得4种具有毒鱼活性的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huratoxin、subtoxin、河溯荛花素(simplexin)和pimeleafactorP2。1991~1992年,冯威健再次分离得到这4种化合物,同时在该植物的根中还首次发现强抗癌活性成分尼地吗啉(gnidimacrin);及一个新化合物stelleramacrin。1993年,Ikekawa Tetsuro由瑞香狼毒根中进一步分离得到了2种具有抑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stellerama-ceinA,B;1996年又分离到一个显示抗白血病作用较强的新化合物;1997年,BudoYuichi等再一次自瑞香狼毒根中分得一个具有抗HIV1病毒作用较强且细胞毒性很低的二萜类化合物。
(4)木脂素类:1985年,日本学者TatematsuHiroshi自瑞香狼毒根中分离鉴定出具有毒鱼活性的木脂体类化合物鹅掌楸树脂醇B(lirioresinolB)和松脂醇(pinoresinol),同时得到的还有罗汉松树脂醇(matairesinol);1994年,IkegawTetsuo研究发现,瑞香狼毒中含有的木脂体类化合物桉素(eudesmin)具有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具有抗HIV病毒作用。
(5)其他成分:1999年,Jin等首次自瑞香狼毒根中分离得到了6个苯丙烯酚糖苷类化合物,coniferinoside,syringin,syringinosjde和sinapylalc-1,3-diglucopyranoside4种为已知物,另外2种为新化合物:[4-(-β-D-glucopyranosyl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yl]-6-O-β-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和[4-(3-hydroxy-1-z-propenyl)-2,6-dimethoxyphenyl]-6--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杨伟文等(1986)采应用GC/MS联用技术确定了瑞香狼毒根中的12种挥发性成分(占精油总量的62.5%),主要成分为麝子油醇(占精油总量的22.1%),另一高含量成分为7,10-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7.9%),此外尚含1-苯基丙二酮-1,2、正辛烷、肉桂醇、2,6-二甲基庚烷、2,6-二甲基辛烷、5-甲基癸烷、正十二烷、正十三烷、2,5-二甲基十二烷和1-苯基己酮-3。
近年,刘欣等(2004)又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出伞形花内酯-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丁香苷(syringin)、1-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基-2,6-二甲氧基-4-苯丙烯醇、缅茄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苷、松树脂醇4,4′-O-β-D-吡喃葡萄糖苷、罗汉松树脂酚、白桦酸、硬脂酸等。冯宝民等(2008)又分离出2种酚类化合物:瑞香酚(stellerano1)和伞形花内酯-7-氧葡萄糖苷(umbelliferone-7-O-glucoside)。
在瑞香狼毒根中尚分离鉴定出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及多糖也被鉴定,定量分析结果,单糖含量为1.35%,多糖含量达43.13%;此外,瑞香狼毒根、茎、叶中均含有Cu、Zn、Mn、Co、Mo等微量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