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灵芝发酵制备技术

灵芝发酵制备技术

时间:2023-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验二 灵芝发酵制备技术一、背景知识灵芝是名贵中药,古代被称作神草,历代医书中记载其具有益心气、益肺气、安神补肝、坚筋骨、利关节、治耳聋等多种功用,性温,味苦涩。近代医学研究认为,灵芝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珍贵药物,尤其在预防衰老和老年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灵芝在液体深层发酵时只有菌丝体的生长,不能形成子实体。根据报道,目前从灵芝中分离获得的灵芝多糖超过200种。
灵芝发酵制备技术_生物工艺学实验指

综合实验二 灵芝发酵制备技术

一、背景知识

灵芝是名贵中药,古代被称作神草,历代医书中记载其具有益心气、益肺气、安神补肝、坚筋骨、利关节、治耳聋等多种功用,性温,味苦涩。近代医学研究认为,灵芝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珍贵药物,尤其在预防衰老和老年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高山症、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心悸头晕等症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临床上还用于治疗癌症、克山病、胃病、肾病、糖尿病等病症,还兼有养生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长期服用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一)灵芝的分类

灵芝是一类大型高等担子菌,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灵芝科(Ganodermataceae)。

我国最早从分类学角度研究灵芝的是贾祖璋和周宗璜教授,他们于1935年各发现灵芝属1种。1934至1964年,邓叔群教授从事中国大型真菌的研究,在1964年撰写了《中国的真菌》一书,记载了我国的灵芝29种,其中灵芝属19种,假芝属10种,为我国的灵芝研究奠定了基础。戴芳澜教授1987年出版的《中国真菌总汇》中,记载了中国的灵芝属26种,假芝属10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赵继鼎教授研究灵芝类真菌,并发表了大量新种,出版了《中国灵芝新编》等专著。

虽然我国灵芝科真菌物种丰富,但野生的灵芝资源数量有限,而且越来越少。目前分布在我国的100余种灵芝资源,只有18种被人们开发利用。它们有些被用于人工栽培,生产的子实体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大量供应国外市场;有些被用于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菌丝体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灵芝多糖、灵芝酸等)。目前,实现商品化栽培的灵芝种类只有2~3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确认了灵芝的药用价值,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中,确认了灵芝的3个种,即灵芝(Ganoderma lucidum)、紫芝(G.sinense)和松杉灵芝(G.tsugae)。

(二)灵芝的形态特征

灵芝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灵芝的菌丝体是其营养体。在自然条件下,它侵入腐木、朽木等适宜其生长的基质中;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则生长在培养基或培养料中。在基质表面,菌丝体会形成白色、绒毛状的菌丝层,它是由菌丝体的气生菌丝及分泌物共同组成的一种营养结构。

在生物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丝体是由许多具有分枝的菌丝密结而成。菌丝呈细管状,管壁即细胞壁,是由葡聚糖、糖蛋白、蛋白质及几丁质微丝等成分组成。在菌丝中有许多横隔,每两个横隔之间的部分为一个细胞,每个细胞中含有细胞质及细胞器、液胞等。灵芝在液体深层发酵时只有菌丝体的生长,不能形成子实体。由于菌丝体呈丝状,在深层发酵过程中,如果搅拌桨转速过快,容易将菌丝切断而影响菌丝体的生长。

灵芝的子实体分为菌盖和菌柄两部分。菌盖呈肾形、半圆形至近半圆形、扇形或近扇形,有时由几个菌盖愈合而呈近圆形;盖面呈红色至深红色或棕红色,有漆状光泽,湿时稍黏;常因其粘附大量的孢子粉,而使盖面因灰褐色粉末覆盖而失去光泽;盖面上有云纹状同心排列的环带及环沟。菌盖的断面可分为三层,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有光泽,为其皮壳,较硬;中间为菌肉,木栓质至纤维状木栓质,肉桂色,0.3~1cm以上,近皮壳层的菌肉颜色稍差;下层为子实层托,由许多菌管密集而成,菌管长约0.6~1cm,由菌盖基部向盖缘,其菌管渐短;管口圆形,每毫米间有4~5个;子实层托表面呈肉桂色,初期淡色。菌柄侧生或偏生至近中生子菌盖基部,近柱形至扁柱形,表面光滑,与盖面同色,亦具漆状光泽;内部硬栓质,与菌肉同色;菌柄与菌盖呈直角或近直角连接。

(三)灵芝的生活史

灵芝生活史简图如图1-2-1。灵芝担孢子从菌管中释放出来以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开始吸水膨大并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分支伸长形成菌丝。由担孢子刚萌发形成的菌丝一般较纤细,每个细胞含有一个细胞核,故称为单核菌丝。由两条单核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当其在基质中生长达到生理成熟,在外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体相互扭结形成一团白色的突起物,即原基。原基的顶端由无数菌丝尖端密集排列而成,这些尖端具有旺盛的分生能力,可不断地向上生长,并相互交织起来,形成菌柄。菌柄发育到一定程度,在其顶端的一侧长出一突起,并逐渐地生长展开,形成菌盖菌管。担子平行排列并垂直于菌管的内壁,每一个担子顶端发育成4个担孢子,发育成熟的担孢子从菌管中掉落下来,又开始新的生长繁殖过程。

图1-2-1 灵芝生活史简图

(四)灵芝的活性成分

由于灵芝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因此对灵芝有效成分的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迄今为止,已从灵芝的子实体、菌丝体及孢子中分离获得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生物碱类、氨基酸蛋白质类、三萜类、油脂类、甾醇类、有机锗等。干的灵芝子实体含灰分1%~2%、粗脂肪2%~6%、总氮6%~12%、粗纤维50%~6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0%~30%、固醇类0.3%~0.4%、总酚0.08%~0.12%。

1.灵芝多糖

灵芝多糖主要指具有生理活性的单糖聚合体,具有抗肿瘤及提高机体免疫活性、抗病毒、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抗血栓等作用,是灵芝具有扶正固本的主要有效成分。目前已分离到的灵芝多糖大部分为β-型葡聚糖或杂多糖,少数为α-型,多糖链由三股单糖链构成,分子量从数百到数十万。灵芝多糖大多为异多糖,单糖组成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单糖间糖苷键连接有(1→3),(1→4),(1→6)等,多数多糖具有分枝,部分多糖含有肽链,多糖链分枝密度高或含有肽链的其药理活性一般也比较高。根据报道,目前从灵芝中分离获得的灵芝多糖超过200种。

2.灵芝三萜类化合物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保肝、抗肿瘤、抗HIV-1及HIV-1蛋白酶活性、抑制组胺释放、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胆固醇合成、抗氧化等作用,其基本构造为数个异戊烯首尾相连构成,大部分为30个碳原子,部分为27个或24个碳原子的萜类化合物。

3.灵芝蛋白类活性成分

灵芝中蛋白质类活性成分有多种类型,包括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s)、凝集素(lectin)及糖蛋白(glycoprotein)等。

LingZhi-8(LZ-8)是较早报道的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获得的免疫调节蛋白,分子量约为13k Da,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区有极大相似性,LZ-8在生物体内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4.其他活性成分

从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及其孢子中分离获得的活性化合物,还有腺苷、生物碱、有机锗、麦角甾醇、甘露醇、内脂、牛磺酸、油酸和微量元素等。灵芝中生物碱主要含有胆碱、甜菜碱、γ-三甲胺基丁酸和硫组胺酸甲基胺盐等。

(五)灵芝菌种分离

1.灵芝孢子弹射分离法

将已灭菌的琼脂培养基倾倒在培养皿内,制成平板培养基,用灭菌纱布或滤纸吸去培养皿盖内的冷凝水,备用。选菌盖肥大、形态正常的灵芝作为分离材料,在菌盖下放一张干净的白纸,6~8h,纸上出现红褐色粉状物,证明灵芝已成熟,正在释放孢子。将菌盖剪下,用75%乙醇对菌盖进行表面灭菌(切勿触及子实层的一面),将菌盖切成1cm2小块,用锋利小刀将皮壳状菌盖连同少许菌肉切去,然后在剖面涂上胶水,贴到培养皿盖内的一侧,再盖到培养皿上。将培养皿放到室温下培养,6h后,将培养皿的盖子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若干度,以后每隔4h按同样方向再移动若干度,直到回复到原来的位置。移去供分离用的组织块,用纸将培养皿包好,倒放在培养箱内培养。孢子萌发后,可形成不同密度的菌落,挑选分散性好,且又连接成片的菌落,转入试管内培养。采用此法能及时发现混入灵芝孢子内的杂菌。

2.促进灵芝孢子萌发的方法

灵芝孢子的孢壁较厚,在普通培养基上萌发速度慢,萌发率低。在3%麦芽汁培养基(pH 6.9)上,可促进灵芝孢子萌发。将采集的灵芝孢子放在含生物素的蒸馏水中,24h即可伸出芽管,72h后菌丝可形成分枝,然后挑取已萌发的孢子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灵芝子实体浸出液来刺激孢子萌发,最适浓度为20%,萌发率可达15%。

3.灵芝组织分离法

成熟的灵芝子实体其细胞已木栓质化,回复到营养生长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灵芝的组织分离应选取尚未木栓质化的幼嫩组织,可以选用尚未形成菌盖的幼蕾作为分离材料,取生长前端的浅黄色幼嫩组织进行分离;生长中的灵芝,菌盖前端呈浅黄色,也可作分离材料。将切下的灵芝组织块放在0.1%汞溶液内进行表面灭菌,处理1~2min,也可用75%乙醇作表面灭菌处理。用小刀切去外部皮壳,再将组织块切成0.2cm3小块,接种到培养基上,放在28℃的黑暗条件下培养。在有光条件下,灵芝菌丝很快革质化,会给转管时的操作带来困难。

(六)灵芝的生产

目前灵芝的生产主要有固体栽培(发酵)法和深层发酵法。固体栽培法经济有效,可以长出子实体和孢子,且取材方便,是一种有效的获取灵芝产品的方法;灵芝固体栽培有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采用适生树种(以壳斗科树种较理想,特别是青冈属、栲属和栎属树种最好)截成段栽培灵芝的方法称椴木栽培。以木屑、棉籽壳、甘蔗渣、农作物秸秆等农林下脚料为主要原料栽培灵芝的方法称为代料栽培。

固体栽培法的缺点是培养周期较长,且较难有效地确定培养终点和严格控制产物的含量、质量。深层发酵方法不受季节的影响,且液体菌种的培养周期短,成本低,能快速增殖菌体细胞,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易于控制,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的灵芝多糖与来源于灵芝子实体、孢子的灵芝多糖具有相似的功效,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是获取灵芝多糖类化合物的重要手段。

二、实验简介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灵芝的固体栽培,第二部分为灵芝的深层生产工艺。通过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可全面掌握目前灵芝子实体、孢子粉、菌丝体及其活性成分的生产工艺技术,为今后从事灵芝产品的生产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2-1 灵芝的固体栽培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了解灵芝固体栽培工艺及原理,掌握灵芝栽培的菌种制作、扩大培养、培养基质制备与培养条件控制等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灵芝固体栽培可以收获灵芝子实体和灵芝孢子,是目前灵芝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栽培灵芝需为其菌丝生长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灵芝属腐生菌类。野生灵芝一般生长在阔叶树的倒木、枯木的树桩上。灵芝依靠菌丝前端分泌的多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来获得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用木屑及其他富含纤维索、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经过适当的配搭也能用来栽培灵芝。

灵芝菌丝体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子实体阶段对温度适应范围相对较窄。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10~32℃,以26~28℃为最适;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18~28℃。子实体发育温度为18~30℃,以25~28℃为最适。若低于18℃,原基会变黄、僵化,不能正常分化;若长期处于30℃培养,虽然子实体生长较快,发育周期较短,但质地不紧密,皮壳的光泽也较差。

灵芝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人工栽培时,培养基质的含水量控制在60%,培养期间空气相对湿度60%~70%。子实体生长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为80%~90%。

灵芝为好氧真菌。在子实体培养阶段,应特别注意加强通风换气,以利菌盖正常展开,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将抑制菌盖展开,常出现树枝状、鹿角状的畸形芝。

灵芝菌丝体生长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慢。子实体发育则要求有较强的散射光,要求要有700~800lx光照度,否则将影响灵芝的色泽。全黑暗条件下不形成子实体。

灵芝属木腐生菌类。和其他木腐生菌类一样,喜欢在偏酸性的培养料中生长,pH以5~6为适宜。不适合在碱性环境下生长。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灵芝菌(Ganoderma lucidum)CGMCC5.653,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2.主要设备

三角瓶、广口瓶、试管、恒温培养箱、电热全自动灭菌器、超净工作台、电子分析天平、电炉、粉碎机、移液枪、干燥箱、pH计。

3.主要原料和试剂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粉、木屑、麸皮或米糠、蔗糖、石膏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流程

2.实验步骤

(1)母种的活化。

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粉2%。

马铃薯煮出汁加入葡萄糖和琼脂粉,加热融化后分装于试管,121℃灭菌30min。摆斜面,冷却,接种,于28℃培养箱培养7d。

(2)原种的培养。

培养基: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55%~60%。

原料配好后,拌匀,装于广口瓶中,用扁形铁钩压紧,表面压平,洗净内外瓶壁,塞好棉塞,121℃灭菌30min,冷却后用试管菌种接于瓶中,25~28℃培养,菌丝长到瓶底后即为原种。原种可进一步扩大为栽培种,在栽培种瓶内直接长出子实体即是灵芝的瓶栽。

(3)栽培。

①木屑瓶栽灵芝。

A.培养基的配制。大多数阔叶树的木屑均可栽培灵芝,一般说,以栋、柞、栗、水曲柳、国槐等木屑为最好,桦、榆、椴、杨、柳、枣等木屑次之,但在生产上多用杂木屑作为栽培原料。在木屑中可加入部分麦麸或米糠,麦麸的用量为15%~25%。常用木屑培养基配方有:

木屑75%,麦麸25%,水适量。

木屑80%,米糠20%,水适量。

木屑75%,麦麸25%,硫酸铵0.2%,水适量。

木屑70%,麦麸28%,蔗糖1%,石膏1%,水适量。

木屑70%,麦麸28%,尿素0.1%,石膏1%,水适量。

木屑70%,麦麸20%,米糠10%,蔗糖1%,尿素0.2%,骨粉或过磷酸钙2%,石膏2%,水适量。

木屑60%,玉米秆粉(或甘蔗渣)40%,石膏2%,水适量。

木屑35%,棉壳35%,麦麸30%,另加石膏1%。

B.装瓶、灭菌、接种。用750g菌种瓶、广口瓶或500g罐头瓶都可栽培灵芝,以菌种瓶为最好。装瓶时,培养料的松紧、深浅要适当。装瓶过松,前期菌丝生长快,后期营养不足,保水差,培养基易干缩,难以形成菌盖,装瓶过紧,则透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出芝迟。装瓶太浅,往往造成菌柄过长,消耗养分多,长出菌盖小。装瓶过满,菌丝易长入棉塞,造成污染。一般以肉眼看来培养基较致密且略有空隙为合适。750g菌种瓶装料量约500g。

装瓶后,121℃灭菌30min、冷却、接种,每瓶原种可接50~60瓶。

C.菌丝培养。接种后,将瓶子搬入培养室内,竖放在床架上培养。室温应保持在26~28℃,约经1周,菌丝可覆盖整个培养基,且向下深入1~2cm。在室温过高(30℃以上)、通气不良和光线过强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菌丝向上徒长,加速菌丝老化变色,表面菌丝变黄,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通风换气,进行降温,对表面黄色菌皮可用消毒钳子拨去,经通风降温,仍可形成子实体。

D.子实体培养。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培养基表面会出现白色疙瘩状突起,为子实体原基。原基出现时间,因培养温度、菌株特性而异,一般是在菌丝长满1/2或2/3瓶时,便有原基出现。原基大多发生在种块上,有时沿瓶壁上发生。原基出现后,要及时拔去棉塞或封口纸。拔塞过迟,菌柄长进棉塞,拔塞时会使子实体受到损伤,棉塞还会吸收菌丝体水分而易感染杂菌。若不拔棉塞,虽然子实体可透过棉塞长出来,形态不正常,并容易发生污染。原基形成后,约经2~3周,即可向上延伸成菌柄长出瓶口。与此同时,菌丝继续向下生长,在瓶内长透。此时室温仍应保持在26~28℃,相对湿度要提高到80%~90%,定期开窗通风,气温高时在上午8~10时及下午3~4时开窗换气,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并给予适当光照。若湿度不足,菌柄生长前端脱水发黄,在过分黑暗条件下菌柄向上延伸很长,成为畸形菇,光线过强,菌柄刚冒出瓶口就分化成菌盖,会降低产量,阳光直射床架,菌柄容易枯萎僵化。

图1-2-2 瓶栽灵芝

菌柄长出瓶口后,得到充足新鲜氧气供应,继续上长1.5~3cm后,便开始形成菌盖(图1-2-2)。菌盖的生长方式是沿着水平方向一轮轮向外生长的,直至整个菌盖形成。当菌盖周边的白色生长点消失时,菌盖已停止长大,但仍可继续加厚。由于品种不同,有的菌柄只长一个菌盖(单生),有的同时长几个菌盖(多生),菌盖多生的产量一般较高,菌盖生长的条件要求与菌柄生长相同,通风不良、光照过暗,都会影响到菌盖的形成,或形成鹿角状分枝的畸形菇;在弱光照下形成的菌盖,细胞壁沉积色素少,并没有光泽。灵芝菌盖有明显趋光性,其菌盖向透光面或强光面展开。因此,在菌盖生长期间绝对不要任意调动瓶子位置,否则,会形成畸形菇。当菌盖周边白色生长点消失,瓶肩上有褐色粉状物出现(灵芝孢子),即可采收。整个生长周期约50~60d。每瓶产灵芝50~60g。

灵芝采摘后,将瓶口消毒,重新封口,培养10~15d后,能形成新的菌蕾,可按上述方法管理。

灵芝子实体成熟后会弹射大量孢子。灵芝孢子有药用价值,可以垫一张白纸或薄膜在瓶下收集,为防止孢子飞散,还可在床架上围一道透明薄膜,在子实体上套一个纸套更好。每个菌种可收1.5~3g孢子。

②短椴木栽培灵芝。

选用榆、杨等阔叶树,直径不超过10cm,于落叶后砍伐,截段后架晒,5月下旬打洞接种,除人工培育之木屑种或种木种外,还可将已经长过1年的健康灵芝椴木、野生灵芝的“寄主”树木加工成楔形种木接种。

接种后,呈井字形上堆发酵,堆高不超过75cm,堆温保持在27~28℃,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若湿度过低,在地面或空中喷水调节。经10~15d培养,菌丝已由接种穴向四周蔓延生长。劈开椴木的接种穴进行检查,凡菌丝生长地方,木质部呈现黄褐色,证明菌丝已成活。

图1-2-3 椴木覆沙养菌

当菌丝由接种穴向外蔓延生长时,为使菌丝在椴木内能得到充分发育,将椴木散堆,选地势较高、无直射阳光、阴凉的场所,把椴木成排横卧地面,用湿沙覆盖(用一半黄沙,一半黄土),并适当喷水保湿(图1-2-3)。

1个月后,将椴木挖出进行检查,其方法是,将椴木锯成10~15cm的短木段,然后堆砌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如湿度不够,每天应在周围对空喷水数次,使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经1~3d,若横断面出现白色薄层,系灵芝气生菌丝或草酸钙的分泌物,说明灵芝菌丝已在木材内长透。这时可将全部堆木挖出,锯成10~15cm木段,垂直埋入土中,埋入深度为椴木全长的2/3至3/4,即稍微露出地面。埋椴木的地方最好选树荫或瓜棚下,避免太阳曝晒或雨水冲刷,特别要注意防止白蚁危害。埋木期间,要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椴木栽培灵芝,一般在接种后2个月能形成菌蕾,子实体成熟需50~60d。因此,从接种到采收需要4个月左右时间。采收后,若气候条件适宜,会长出新的菌蕾,2个月后又可采收。越冬期间,仍要保持沙土湿度,防止椴木内菌丝脱水死亡。第2年气温回升后(25℃以上),再按前述方法栽培,较大的椴木可产菇2~3年。

③椴木栽培灵芝。

椴木栽培灵芝,是在椴木上钻穴,接上菌种,经过发菌管理,从椴木上长出灵芝,栽培过程有制种、椴木准备、接种发菌、埋菌棒和管理等。

A.制种。用椴木栽培灵芝,以抗逆力强的木块菌种为好,在水分、湿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菌种不易衰老死亡。制菌种用的木块,要求质地坚硬,树皮较薄,常用的有桑、槐、悬铃木等,剪成长1.5cm、直径1.2cm的小圆木块,平时晒干,制种时将小木块放入营养液中(100mL水中,加蔗糖2g,麸皮或米糠5g),煮沸,半小时后捞起,按4∶1的比例,将木块与制常规菌种用的木屑、麸皮培养料混合,装入瓶中,并用木屑麸皮培养料覆盖,压平。灭菌,接种,培养和常规制种同,待留丝长到瓶底,再过10d左右,就可用于接种。

B.椴木准备。一般阔叶树的椴木均能栽培灵芝,但木质较坚硬的桦树、栎树、野樱桃、悬铃木、枫香等树种比较理想,椴木直径要求8~15cm,长1米左右,一般在二三月份伐树,含水量高不易枯死的树木,应适当提早砍伐。然后截去树枝,放于阴凉处,使水分慢慢蒸发,接种时,椴木含水量以37%~40%为宜。如含水量低,接种前应在水中浸1~2d,含水量高,可将椴木放在室外吹干,接种时的椴木要求完全枯死,以免发菌期椴木返青发芽,导致菌种死亡。

C.接种。接种穴用电钻钻穴,穴略小于菌种块,使接种块能塞紧接种穴,穴距8~10cm,行距6~8cm,接种时,从瓶中挖出菌种,剥去菌膜,先用少量木屑菌种填入穴内,然后再塞上菌种块,用榔头敲紧,要边钻穴边接种,接种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种穴干燥而影响菌种成活。

D.堆棒发菌。椴木接种之后,随即堆棒。堆法是:一层椴木横放,一层直放,堆高3~4尺,宽度为一根椴木,长度不限,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下部用砖瓦压紧,密封。阳光强烈时,覆盖草帘,减少光照,白天堆温保持在25~28℃,晚上盖好草帘保温,每隔6~7d翻一次堆,将上下内外的椴木相互调换位置。第一次翻堆后仍密封,以后几次翻堆,覆盖的塑料薄膜不必着地,留些空隙。如发现杂菌,可将塑料薄膜揭起,以降低湿度,抑制杂菌生长。如果椴木变干,树皮呈白色,在翻堆时要适当浇水,但要到树皮表面无水迹时,才可覆盖薄膜。一个月后,菌丝已深入木质部,即可埋菌棒。

E.埋菌棒。椴木发好菌后,应及时埋入土中,埋菌棒的畦宽4.5尺左右,先挖去畦的表土2~3寸,在畦内洒消毒粉,再洒上少许土,将消毒粉盖没,然后排放一层菌棒,菌棒间距离一指宽,中间用细土填实,不要有空隙,否则菌棒易发生杂菌,然后再在菌棒上覆1寸厚的土,畦的两边要开排水沟。

F.搭荫棚。埋好菌棒后,在畦上搭荫棚,高1尺左右,先铺塑料薄膜,再盖草帘,以防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

G.水分管理。菌棒埋好后,畦面每天喷1~2次水,保持土面湿润,但也不能过湿而粘手,并随时拔去畦面杂草。冬天必须注意保湿,土面干,开春后子实体形成迟,子实体长大时就会遇到高温干旱而长不足。冬天保湿的方法是在土面上覆一层草,不必喷水。

H.采收。灵芝子实体边缘开始变红,菌盖开始革质化时,就应及时采收。子实体过分幼嫩时采收产量固然会低,但子实体生长过老,药效就差,而且也会影响第二批子实体的生长。

椴木接种灵芝,如果接种早,发菌好,7月初就能形成子实体,到高温时已基本长成。但是第一年产量较低,第二年4~5月份,可形成大量子实体,占总产量的70%~80%。每100kg椴木,两年中可收干灵芝2.5~3kg。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记录灵芝菌丝、子实体原基、菌柄、菌盖的生长情况。

实验2-2 灵芝的液体发酵

(一)实验目的

灵芝的液体发酵是典型的好氧发酵,但发酵时间较长、容易染菌,以该菌为实验对象,可以使学生熟悉微生物与发酵操作,即使由于染菌而至发酵失败,也能使同学们认识到规范操作对发酵生产的重要性。学习灵芝菌的液体发酵生产,有助于对其他好氧发酵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对已掌握的生化、微生物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实验原理

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中国的传统名贵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病毒和保肝护肝等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为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类化合物以及活性蛋白类成分等。目前,野生灵芝稀少,大多采用人工栽培的灵芝子实体加工成各种药物和保健食品。近年来,液体培养以其生产周期短、培养物营养丰富以及便于收集加工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灵芝的液体培养,首先要提供适合灵芝生长代谢的营养条件,其次要提供适宜的pH值、溶氧、温度等环境条件。摇瓶发酵时,溶氧通过调节摇瓶的装液量和摇床的转速来实现,发酵罐发酵通过调节通气量或(和)调整气体含氧量来实现。灵芝液体发酵是一个逐级扩大培养的过程,在进行灵芝菌的发酵罐液体发酵之前,必须准备好足够量、生长旺盛的发酵菌种。在灵芝菌的液体发酵中,接种量一般为培养基体积的10%,因此,要进行大规模的发酵,首先必须进行灵芝菌的种子扩大培养,以获得足量的菌种。然后在发酵罐的液体培养基中接入灵芝菌,提供适宜的温度、溶氧等条件使灵芝菌丝进行生长,生产灵芝多糖等活性成分。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灵芝菌(Ganoderma lucidum)CGMCC5.653,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2.主要设备

三角瓶、试管、恒温培养箱、摇床、灭菌设备、超净工作台、电子分析天平、电炉、粉碎机、移液枪、干燥箱、pH计、分光光度计、比色用试管、水浴锅。

发酵罐系统(含蒸汽发生器、空压机等)。

8%的苯酚、浓硫酸、3,5-二硝基水杨酸、亚硫酸钠、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

3.主要试剂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mgSO4、K2HPO4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流程

2.实验步骤

(1)菌种活化。

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粉2%。

马铃薯煮出汁加入葡萄糖和琼脂粉,加热融化后分装于试管,121℃灭菌30min。摆斜面,冷却,接种,于28℃培养箱培养7d。

(2)种子制备。

①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葡萄糖20g/L,玉米粉20g/L,豆饼粉10g/L,mgSO40.75g/L,K2HPO41.5g/L。

根据培养基配方称量配制,分装于250mL三角瓶中,每瓶装液量100mL,十二层纱布封瓶口,121℃,灭菌30min。

②接种。

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台内从试管菌种中,用接种铲挑取灵芝菌丝接入三角瓶中,火焰烧瓶口,纱布封闭。

③培养。

将接好种的三角瓶置于摇瓶柜中培养,温度28℃,转速150r/min,培养7d。

(3)发酵。

①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葡萄糖20g/L,玉米粉20g/L,豆饼粉10g/L,mgSO40.75g/L,K2HPO41.5g/L。

②摇瓶发酵。

根据培养基配方称量配制,分装于500mL三角瓶中,每瓶装液量150mL,十二层纱布封瓶口,121℃,灭菌30min。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台内用移液管将灵芝种子液接入三角瓶中,接种量10%,火焰烧瓶口,纱布封闭。将接好种的三角瓶置于摇瓶柜中培养,温度28℃,转速150r/min,培养5d。

③发酵罐发酵。

根据培养基配方称量配制,装入发酵罐中,121℃,灭菌30min。培养基冷却后,将灵芝种子液在火焰条件下、从接种口接入发酵罐,接种量10%。调整通气量为1∶(0.3-0.5)VVM,搅拌转速150r/min,发酵5d。

(4)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DNS法)。

①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3,5-二硝基水杨酸     1%

苯酚            0.2%

亚硫酸钠          0.05%

氢氧化钠          1%

酒石酸钾钠         20%

配好后存棕色瓶中一周后稳定。

②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1m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取6支试管,分别按下表顺序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后置100℃恒温水浴保温5min,立即用流动水冷却。最后加蒸馏水稀释至25mL。混匀后,于550nm比色。以光吸收值为纵坐标,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③测定。

取待测样品(含糖50~100μg)和对照(蒸馏水)各2mL,分别加入3mL的DNS试剂,沸水浴煮沸5min显色,冷却后用蒸馏水稀释至25mL,用分光光度计在550nm比色,以对照液调零点,测得吸光度。用预先以葡萄糖作好的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糖量。

(5)发酵过程中灵芝多糖的测定(硫酸苯酚法)。

①试剂。

8%的苯酚、浓硫酸。

②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100μg/mL葡萄糖标准液。取10mL刻度试管6支,用0~5分别编号,按表加入溶液和水,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8%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以5~20s时间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室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参比,在490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

③测定。

取适当稀释后的溶液2mL加入苯酚1mL混匀后再加入5mL浓硫酸混匀,静置15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490nm波长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再以标准曲线来计算多糖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绘制灵芝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多糖、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参考文献

[1]陈士瑜.食用菌生产大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黄毅.食用菌栽培(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4]陶文沂,敖宗华,许泓瑜,等.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张松.食用菌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7]杨海龙,活泼,肖彩霞,等.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9]Kino K,Yamashita A,Yamaoka K,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LingZhi-8(LZ-8),Ganoderma lucidium[J].Biol Chem,1989(1).

(编者:杨海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