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只是因为屈原吗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民谣描写的就是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比如包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真是好不热闹。
但是在玩乐之余,你有没有想过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对于此问题,历来就争议颇多,归纳起来,可以将端午节的来历分为以下几种说法。(www.guayunfan.com)
说法一,纪念说。纪念说中包括“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勾践说”等。
“纪念屈原说”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影响也最为广泛。据史料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君爱国,一心想振兴自己的国家。当时楚国战败,楚怀王被关押在秦国长达一年多,最后客死异乡。屈原气愤之余,向楚顷襄王进谏,要他亲贤臣远小人,使楚国富国强兵,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是他此举却遭到子兰和靳尚等奸臣的仇视,他们在楚顷襄王面前散播谣言,说尽屈原的坏话。不明是非的楚顷襄王听信了这些谣传,将屈原流放到湘南一带。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了,五月初五日他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便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死后,楚国人民哀痛至极,到江边打捞他的尸体,但却怎么也捞不到。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便在江上划龙舟、敲锣打鼓,想借此吓走鱼虾;还用苇叶包上米饭做成粽子,投入江中喂给鱼虾吃,希望它们吃饱后不再吃屈原的尸体。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用吃粽子、赛龙舟、敲锣打鼓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是江浙一带流传甚广的端午节来历的传说。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楚国人,其父亲和兄长都被楚平王杀害。为了活命,也为了报仇,伍子胥便投奔了吴国,助吴伐楚,攻破楚都后,伍子胥还掘了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后来,吴国的夫差即位后,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这时,越王勾践请求和解,夫差便应允了。伍子胥为此很是气愤,强烈要求夫差一举除掉越国,但是夫差不仅不听取他的意见,反而听信了受了越国贿赂的吴国宰相的片面之词。于是,夫差便赐死了伍子胥。他死前,曾对家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入城灭掉吴国。”夫差知道此事后,便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制的袋子里于五月初五投入江中。相传,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后人为纪念忠臣良将伍子胥而设定的。
“纪念曹娥说”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为救父而投江的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因为自己的父亲溺水后迟迟寻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着江边痛哭。17天后,即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不承想却在五日之后抱出了父亲的尸体。在今浙江绍兴,还立有“孝女曹娥之墓”。持此说者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所设定的。
“纪念勾践说”很少被人所知,仅在浙江一带流传。有人说,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就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所设。
“纪念黄巢起义说”也鲜为人知。此说也源于一个故事。在唐僖宗在位时,黄巢领兵造反,官府造谣说起义军杀人无数,血流成河。老百姓为了躲避灾难,四处逃亡。有一年五月,黄巢率领的军队攻入河南邓州,黄巢在邓州城外勘察地形时,见一个中年妇女背着大包小包赶路,一手搀扶着老婆婆,一手还拉着一个孩子,一副落魄紧张的模样。黄巢自觉奇怪,便上前去探听缘由。这个妇人就告诉他黄巢军队杀人无数的传闻,并劝他也赶紧逃命。黄巢听后,心里为之一动,然后对她说:“你不用逃难了,回家吧!回家后只需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上,起义军就不会伤害你了。”这个妇人信了黄巢的话,回到家后便将此消息告诉了街坊四邻,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门前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草。五月初五那天,黄巢带领军队攻城后果真没有伤害那些百姓。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也为了保佑自家平安,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便会在门前插上菖蒲和艾草。
说法二,习俗说。此说有“源于浴兰节说”和“恶月恶日驱避说”两种。
“源于浴兰节说”见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书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另外,在古时候,人们在五月采摘兰草,盛行用兰草汤沐浴,用以除去身上的毒气,此风俗一直流传至唐宋时期。所以,持此说者认为现在的端午节就是古时候的“浴兰节”,而现在有些地方确实称端午节为浴兰节。
持“恶月恶日驱避说”的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在汉代时,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而且说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都不能抚养成人,如果将其抚养长大的话,那么,在这一天出生的男孩会妨害父亲,女孩则会妨害母亲。这种说法在东汉的《风俗通义》中都有记载,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另外,在《史记》中还有关于这方面的例子,说孟尝君田文就出生于五月初五这一天,他的父亲认为这孩子不祥,便让其母将他扔在荒山野地。除了人出生在五月被汉代人认为不吉利之外,就连盖房、上任等事人们也都避讳在五月进行,因此就有了“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到官,至免不迁”的说法。所以,人们为了除瘟、辟邪,求吉祥,便在五月初五这天举行许多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在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就是为了驱鬼的;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是为了避疫的,等等。
说法三,学者诸说。此说主要有“龙的节日说”和“夏至说”。
“龙的节日说”是闻一多先生所倡导的。他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写道,端午节的竞渡和吃粽子活动,都与龙有关。另外,他还提出,竞渡与古代吴越两国的关系很深,并说,当时吴越两国的百姓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端午节是吴越两国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黄石先生是“夏至说”的首倡者,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在黄石先生提出“夏至说”20年后,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提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端午节的“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2006年12月,何星亮先生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的说法。“夏至说”的提出,令许多人耳目一新,还有不少人表示赞同。不过,有人对黄石先生的“端午节出现于三代”的说法表示质疑,因为在三代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只有春、秋两字,而没有夏至的概念,而且在其他三代时期的资料中也尚未发现有关夏至的记载。在战国时期,夏至才开始被当作节气,在汉武帝时代趋于完善,并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首次将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编入太初历中,推行至全国。也就是从此时起,夏至才有了“合法地位”。所以,黄石先生的观点还有待考证。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说法确实不少,而这众多的说法中究竟哪一种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来历呢?由于这种种说法都没有压倒性的证据,所以,端午节的来历之谜还将继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争议。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