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的甲虫
从来只听说哺乳动物才能哺乳,然而,有一种名叫掘墓虫的甲虫竟然也能“哺乳”。掘墓虫也叫埋葬虫,属鞘翅目葬甲科,全世界大约有170多种。
掘墓虫是夜行性昆虫。白天,它们躲在暗处,一到晚上,就从四面八方飞到树间空地上,拼命嗅着空气中极其微弱的臭气,这臭气是从刚死的鱼、鸟、蛇或老鼠身上发出的。一旦找到目标,掘墓虫即用前肢使劲摇晃死尸,并在地上拼命掘坑。掘墓虫“工作“的场面很大,只见许许多多甲虫在用小脑袋拱出一块块小土粒。最后,尸体终于因为自身重量下沉到掘墓虫预先挖的地洞中。这种地洞实际上是个一头下沉的斜坑,当死尸下沉以后,身子便慢慢弯曲,头、腿和尾部都弯向腹部。大约经过3~10小时,死尸便下沉到6~10厘米的深处。然后,掘墓虫就在堆放死尸的“粮仓”边掘出一条水平巷道。这时,雌虫就一群群聚拢来产卵,它们彼此相当合作,但不允许雄虫在边上偷看。雌虫在那儿产下几十粒卵,而后在“粮仓”里堆着的死尸身上东一口,西一口地啃起来。啃完了,便吐出一口口反刍的消化液。反刍在虫卵孵化时达到了高潮。那时,雌甲虫仔细搜寻幼虫。找到幼虫,就像母鸟喂小鸟一样喂它们吃半消化的食物。而幼虫们则像求食的雏鸟一样转动脑袋。每隔10~30分钟,雌甲虫就要巡回一次,往幼虫口中滴几滴反刍的营养物质。接受“哺乳”的幼虫长得很快,7小时后体重就增加一倍,7~12天则羽化为成虫。而未能接受“哺乳”的幼虫虽然自己也能找食,也能化蛹,但很少能羽化为成虫。
昆虫学家认为,甲虫的“哺乳”能确保子女的成活,在食物不太多且较难消化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甲虫为什么要“哺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