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葡萄病虫害及防治

葡萄病虫害及防治

时间:2023-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文章的研究表明,在云南省特殊的高原葡萄产区采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调控葡萄植株冠层微气候因子,从而达到控制葡萄病害,提升葡萄品质的目的。结果表明,仅有葡萄根癌病菌能扩增出1条长度为607 bp的
葡萄病虫害及防治_葡萄与葡萄酒文摘

3.葡萄病虫害及防治

桂林避雨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陈爱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果蔬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2009年广西葡萄种植面积12866 hm2,产量18.1 万t。其中,桂林市葡萄种植面积6843 hm2,产量12.1 万t,是广西最主要的葡萄栽培区域。桂林市葡萄种植区域主要在兴安、灵川、全州、资源等县。文章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将桂林避雨栽培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周年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中国南方果树,2011,40(2):71-72.

葡萄胶孢炭疽菌对3种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邓维萍,杨敏,杜飞,刘屹湘,张丽韬,闫莹莹,汪思齐,杨积忠,何霞红,朱书生

(云南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在0.01~1.58 mgL-1之间,高于其对烯唑醇(EC50值为0.05~25.45 mgL-1)和腈菌唑(EC50值为0.49~192.93 mgL-1)的敏感性;部分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对咪鲜胺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供试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与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低敏感性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合度。

农药学学报,2011,(03):245-252.

葡萄病毒A研究进展

丁艳杰,周宗山,董雅凤,吴玉星,迟福梅,徐成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

详细介绍了葡萄病毒A的病原学、生物学、分子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并重点阐述了近些年对其基因功能确定、全序列克隆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其他相关葡萄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范本,同时分析了葡萄病毒A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及其应用潜能。

中国果树,2011,(3):59-62.

葡萄病毒A MP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

丁艳杰,周宗山,董雅凤,徐成楠,吴玉星,迟福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

RNA干扰(RNAi)介导的植物抗病毒研究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项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以GVA运动蛋白(MP)基因为模板扩增出了418 bp的基因片段,根据RNA干扰的基本原理,将目的片段正反向分别插入到载体pFGC5941内含子的两侧以便其转录过程中高效产生RNA发夹结构。经PCR扩增证明已成功构建以GVA MP基因为靶标的干扰载体pFGC5941-GVAFR,并成功转入农杆菌EHA105中,为后续探讨干扰载体的干涉效果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0):256-259.

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董丹丹1,2,刘崇怀1,樊秀彩1,孙海生1,张国海2,王忠跃3

(1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9;2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为提出入侵有害生物——葡萄根瘤蚜的风险管理对策,使其风险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第11号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从有害生物分布、潜在为害性、受害寄主重要性、移植可能性和管理难易程度等5个方面对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根瘤蚜的综合风险值为2.0,是对中国具有高危险性的有害生物。

植物检疫,2011,25(1):21-26.

不同避雨栽培模式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

杜飞,朱书生,王海宁,何霞红,杨敏,邓维萍,陈尧,李成云,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

在云南高原葡萄主要产区弥勒县进行了8种不同规格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主要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品质和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凡是能有效避免雨水淋到葡萄植株上的避雨栽培模式均能有效地控制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危害,但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各种模式的避雨栽培均能明显改变葡萄植株冠层的微气象条件。不同模式的避雨棚均能明显增加植株冠层的温度和昼夜温差,日最高温很少高于32 ℃。湿度监测结果表明,晴天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下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均大于露天栽培,但植株冠层最高相对湿度均小于90%;雨天避雨栽培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小于露天栽培,相对湿度均小于95%,均不会导致棚内湿度过高而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各种避雨栽培模式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改变也不会影响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还能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和外观品质,增加商品价值。综合文章的研究表明,在云南省特殊的高原葡萄产区采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调控葡萄植株冠层微气候因子,从而达到控制葡萄病害,提升葡萄品质的目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77-184.

应用巢式PCR检测葡萄根癌病菌

樊金娟1,2,王平1,刘长远2,赵奎华2,邢荆涛3

(1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河北保定072350)

为建立葡萄根癌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应用细菌核糖体基因间隔片段(16S~23S ribosomal DNA inter-genic spacer,ITS)通用扩增引物1405f/456r和葡萄根癌病菌ITS特异引物fI/rI,采用巢式PCR(Nested-PCR)技术对2株葡萄根癌病菌[即葡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vitis)]和10株非葡萄根癌病菌进行扩增,并且对接种葡萄根癌病菌的葡萄植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仅有葡萄根癌病菌能扩增出1条长度为607 bp的片段;巢式PCR检测方法可从接种15 d后的葡萄植株中特异性检测出病原菌,而病症的出现需要30~35 d的时间。说明该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葡萄根癌病菌。

江苏农业学报,2011,27(1):62-65.

吐鲁番地区葡萄生长期果实腐烂病研究初报

范咏梅1,郝敬喆2,孙峰4,潘明启3,张新华5,李玉玲4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2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3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4新疆鄯善葡萄瓜果研究中心,新疆鄯善835000;5托克逊林果业研究开发中心,新疆托克逊838100)

通过葡萄果实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与症状观察,并对发病果穗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果实腐烂病的病原是AspergillusnigervTiegh,其菌落呈黑褐色,分生孢子头球形,直径200~500 μm,分生孢子梗壁光滑,带黄色。顶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70 μm,褐黄色,全部表面可育;产孢结构双层,瓶梗8~10(~12) μm×2~3 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 μm,孢子壁表面粗糙,有的生有小疣。

植物保护,2011,37 (3):173-175.

利用酵母双杂交研究葡萄卷叶伴随病毒2号p24与寄主互作的初步结果

费菲1,刘命华1,周涛2,范在丰2,程玉琴1

(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果树系,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北京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病系,北京100193)

葡萄卷叶病(Grapevine leafroll disease,GLRD)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生产和葡萄酒产业。文章利用GLRaV-2编码的基因沉默抑制子p24为诱饵筛选葡萄茎叶cDNA文库,初步筛选到如乌头酸酶、MYC转录因子、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等8种寄主因子与GLRaV-2 p24互作,且这些寄主因子的大多数在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病理学报,2011,41(1):102-105.

葡萄应答霜霉病过程中多磷酸肌醇激酶基因与过氧化氢的作用机制

高超,侯丽霞,郭秀萍,赵方贵,刘新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高等学校植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9)

以对霜霉病不同抗性的葡萄品种左优红和霞多丽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试验手段,结合药理学试验,探讨葡萄在应答霜霉病过程中葡萄多磷酸肌醇激酶基因(VvIPK2)和H2O2的作用机制。接种霜霉病菌后15 h葡萄叶片VvIPK2表达量是正常水平的12倍,接种后3 h H2O2含量达最大值,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升高;多磷酸肌醇激酶(IPK2)抑制剂、外源H2O2及H2O2清除剂均能改变霜霉病菌所引起的抗性葡萄品种左优红叶片PAL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同时可以影响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的感病情况;IPK2抑制剂对葡萄霜霉病菌引起的H2O2水平变化没有影响;清除H2O2可减弱葡萄霜霉病菌对VvIPK2表达量的诱导效应。研究表明H2O2位于IPK2的上游,通过调控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参与葡萄应答霜霉病过程。

植物保护学报,2011,38 (5):443-448.

香根草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高广春,徐红星,郑许松,杨亚军,吕仲贤,邱海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测定了香根草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gsporium)和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这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室内抑菌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部分萃取物对上述5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1.844和3.470 mgmL-1。室外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物在浓度为0.025 gmL-1时对水稻纹枯病菌保护防治效果达到66.70%,治疗防治效果为14.16%。该研究为植物病害防治和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 (3):568-571.

粗糙集理论在葡萄病害方面的应用

韩芳芳1,吴昊1,倪玉霏1,温安2,顾兴军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粗糙集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软计算方法,继概率论、模糊集、证据理论之后的又一个分析和处理不确定性、不完备信息的有效工具。为此,基于粗糙集理论的Pawlak模型,以葡萄3种病害(真菌类病害、细菌类病害、病毒类病害)为例建立知识库,对知识库进行知识约简,从而得出诊断规则,建立葡萄病害诊断模型进行诊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农机化研究,2011,33(3):190-193.

红地球葡萄GLRaV-3的茎尖培养脱毒及RT-PCR检测

韩艳婷1,石雪晖1,杨国顺1,王先荣2,刘昆玉1,徐丰1,倪建军1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湖南澧县415500)

笔者以带GLRaV-3病毒的红地球为试材,研究了6-BA、NAA、IBA、KT不同配组及茎尖大小对茎尖培养的影响,并利用RT-PCR技术对部分红地球组培苗进行了GLRaV-3病毒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茎尖培养脱毒最佳茎尖初始培养基为:1/2MS+6-BA0.5 mgL-1+KT0.5 mgL-1+NAA0.2 mgL-1,最佳茎尖分化培养基为:B5+KT1.0 mgL-1+NAA0.2 mgL-1;茎尖大小与成活率成正比,与脱毒率成反比;运用RT-PCR检测技术进行了脱毒后组培苗的检测,得到了GLRaV-3的特异片段为300 bp,获得了28株脱毒苗,平均脱毒率为43%。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198-202.

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的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

郝敬喆1,范咏梅1,张新2,潘明启3,孙锋4,赵荣华4,白世践4,张付春3,竞中梅5,张新华6

(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3新疆农业院园艺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4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915吐鲁番地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6000;6托克逊县林果业研究开发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8100)

目的:筛选适合新疆生产实际、对葡萄斑叶蝉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用叶片浸叶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3龄若虫的毒力。选用4种农药对葡萄斑叶蝉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阿克泰对葡萄斑叶蝉的活性高于吡虫啉,吡虫啉和阿克泰的LC50分别是46.26和19.31 μgmL-1。田间试验表明:吡虫啉、阿克泰、吡蚜酮和矿物油都具有很好的防效,且前两种农剂药后持效期长,药后7 d防效是100%。结论:防治葡萄斑叶蝉除生产中已应用的吡虫啉、阿克泰外,吡蚜酮和矿物油也可作为备选药剂交替使用。

新疆农业科学,2011,(01):75-78.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中氯吡脲的研究

侯玉茹1,2,杨媛2,石磊2,王宝刚2,冯晓元2,3,李喜宏1

(1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100093;3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分离测定葡萄中氯吡脲的残留量。样品匀浆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流动相为甲醇-纯水(体积比为63∶37)、紫外检测波长为260 nm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分离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经筛选碱性氧化铝柱对样品的净化效果较好,氯吡脲在0.01~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最低检出浓度为0.0001 mgkg-1。试样在0.004、0.010、0.050 mgkg-1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94.38%~99.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67%~3.62%之间。利用此方法对市售4个品种葡萄中氯吡脲的残留量进行检测,最终残留均符合标准。

食品科技,2011,3(1):255-258.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

姬浩1,陈勇2,秦玉川1,潘鹏亮1,马彦永3

(1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北京100193;2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新疆伊宁8350003霍城县科技局,新疆霍城835200)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苜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间调查伊犁地区有机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葡萄行间生草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在伊犁河谷地区红地球葡萄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是葡萄霜霉病、葡萄褐斑病和葡萄毛毡病。葡萄园人工生草可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在高温干旱年份,这三种病害发生极轻,不用防治(2008年);在当年4~6月降雨相对较少,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生较轻的年份(2009年),在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白三叶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年4~6月降水相对较多,发病较重的年份(2010年)则会加重病情。对于葡萄毛毡病,尽管两年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分析表明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控制该病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有机葡萄生产中应该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分析有机葡萄园生草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6):1089-1097.

3种检疫性葡萄黄化植原体的快速检测

姜华1,王有福2,姜一3,魏薇3,Rasa Jomantiene3,Robert E. Davis3,赵衍3

(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大连116001;3美国农业部植物分子病理研究室,美国马里兰州20705)

葡萄上的植原体病害由于引起叶片黄化而被称为葡萄黄化病。由于这一病害极为严重,葡萄黄化植原体被列为我国的植物检疫对象。其中,葡萄金黄化植原体(16SrV)、维吉尼亚葡萄黄化植原体(16SrⅢ)和澳大利亚葡萄黄化植原体(16SrⅫ)是引起葡萄黄化病的主要3个株系,它们导致的病害症状相似,难以区分。文章进行了3个株系16S rRNA基因DNA序列比对,而后根据同源性相对低的序列设计了43条特异性引物、103对引物对组合,对葡萄黄化植原体3个株系各自的DNA及混合DNA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来特异性较强的8个引物对组合。这些引物对组合,能够同步、特异、快速地检测3种葡萄黄化植原体。

植物病理学报,2011,41(4):352-360.

红提葡萄致病菌的筛选及丁香抑菌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解茂蕾,张子德,马俊莲,赵丛枝,王侠轶,张晓娜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以红提葡萄为试材,对采后致病菌进行了筛选和纯化;以筛选出的红提葡萄主要致病菌为目的菌,对丁香抑菌成分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筛选出的2号病菌可导致红提葡萄黑点病,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复端孢属;丁香抑菌成分的适宜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15,提取时间45 min,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的抑菌圈直径为1.957 cm。

食品工业科技,2011,(4):152-154.

基于图像处理的葡萄霜霉病单叶严重度自动分级方法

李冠林,马占鸿,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

为了实现植物病害严重度的精确测定和自动分级,克服目前病害严重度肉眼观测存在主观随意的缺陷,以葡萄霜霉病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病害单叶严重度自动分级方法。经对完整的叶部病害正投影图像进行处理,利用K_means聚类算法自动准确地将叶片区域和发病区域分别分割出来,通过像素统计的方法提取叶片和发病区域的面积特征,从而精确地计算出发病区域所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并根据分级标准给出病害严重度级别。利用该方法对葡萄霜霉病样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地估计病害严重度,对葡萄霜霉病发病叶片严重度判断的准确率为93.33%。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06):88-93.

观光葡萄园建设生态目标及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李洪山1,李杜1,周步海2,杨华2

(1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2 江苏省盐城市仰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002)

观光设施葡萄园建设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将其建成高效、安全、优质与和谐的生态园。在有害生物生态防治策略中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实施优化葡萄生长环境、恶化病虫害生存条件,尽量减少使用有机化学品等控制措施,以实现观光葡萄园建设的优质高效。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84-86.

寄生线虫真菌黑葡萄穗霉的分离与鉴定

李玉中1,2,李本祥1,王彬3,卓侃1,廖金铃1

(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3徐州空军学院航空军需系,江苏徐州221000)

利用水琼脂平板撒土-腐生线虫诱导法从根结线虫危害的作物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线虫寄生真菌。PDA平板上形态观察显示,菌落黑色凸起,气生菌丝较多,分生孢子梗伞状,产孢结构为瓶状小梗,分生孢子椭圆或近圆形,未成熟孢子光滑,深棕色到黑色,成熟时黑色有棘。经分子鉴定,该菌为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该菌在水琼脂平板上可生长,菌丝稀疏,可侵染并寄生腐生线虫Panagrellus redivius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6):59-61.

采后UV-C处理对葡萄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

厉维江1,厉超阳1,谢亚利1,杨虎清2

(1慈溪市掌起超时果蔬农场,浙江宁波315313;2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目的:研究低辐能流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腐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应用于葡萄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葡萄贮藏前进行0、0.5、1.0、1.5、2.0 kJm-2 UV-C照射处理,然后在(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84 d。贮藏期间取样测定腐烂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以及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UV-C处理有效控制了葡萄果实腐烂,显著提高了PAL、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的迅速增加。结论:UV-C处理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351-5353.

NO和H2O2提高葡萄抗霜霉病的生理作用机制

林志强1,郭秀萍1,车永梅1,卢江2,刘新1

(1山东省高校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科学学院,北京100193)

以对霜霉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葡萄品种Fredonia、西拉和赤霞珠为材料,研究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在调控葡萄抵御霜霉病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接种葡萄霜霉病菌后3个葡萄品种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H2O2猝发早于NO,抗性强的品种Fredonia的变化快而显著;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霜霉病菌侵染过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抗性弱的葡萄品种赤霞珠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活性,增强葡萄过敏性坏死反应;而NO和H2O2的清除剂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PTIO)和抗坏血酸(As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推测NO和H2O2可以通过提高POD、PAL、Glu和Cht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

植物病理学报,2011,(06):576-586.

甘肃敦煌地区葡萄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对策

蔺创业

(甘肃省敦煌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敦煌736200)

通过对甘肃敦煌地区葡萄主要病害种类的调查与研究,查清了为害葡萄的主要病害有2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1种,细菌性病害2种,病毒性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9种。同时,摸清了葡萄主要病害的危害程度及优势种类,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中国果树,2011,(2):56-57.

琐琐葡萄总黄酮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影响

刘涛1,马龙1,赵军2,李海波3

(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4;3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226006)

目的:考察琐琐葡萄总黄酮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用HBV DNA转染人肝癌细胞所得的HepG 2.2.15细胞株为模型,ELISA法测定用药后8 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计算琐琐葡萄总黄酮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琐琐葡萄总黄酮在12.5~100 μgmL-1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且细胞毒性小,半数中毒剂量(TC50)为284.91 μgmL-1,对HBsAg半数有效剂量(IC50)为327.56 μgmL-1、对HBeAg为215.34 μgmL-1,对HBsAg治疗指数(TI)为0.87、对HBeAg治疗指数为1.32,总黄酮质量浓度100 μgmL-1时对HBVDNA的抑制率为47.63%。结论:琐琐葡萄总黄酮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食品科学,2011,32(5):270-272.

琐琐葡萄多糖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涛1,赵军2,李海波3,马龙1

(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药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药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2;3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226006)

为探讨琐琐葡萄多糖抗乙肝病毒作用,文章用HepG 2.2.15细胞株为模型,考察了用药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改变,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考察了其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评价其抗HBV活性。结果表明,琐琐葡萄多糖(100、50、25、12.5 mgL-1)和3-TC(100、10、1 mgL-1)对HepG 2.2.15细胞分泌HBsAg的IC50分别为112.69 mgL-1和315. 37 mgL-1,其TI为12.54和0.78;对HBeAg的IC50分别为204.46 mgL-1和9051.01 mgL-1其TI分别为6.91 和0.03,提示琐琐葡萄多糖抑制HepG 2.2.15分泌HBsAg和HBeAg的效果均优于3-TC。琐琐葡萄多糖对HepG 2.2.15细胞分泌HBV DNA的抑制作用随多糖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琐琐葡萄多糖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HBV生物学活性。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147-148.

拮抗菌A02代谢产物对几种果树病害的活性

刘霆1,陶万强2,王合2,花玉鹏1,3,刘伟成1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7;2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北京100029;3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自主分离筛选的利迪链霉菌A02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生物测定法评价了其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枣青霉病菌(Penicillium sp.)3种果树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通过小区试验测定了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A02活性产物对葡萄灰霉病菌、桃褐腐病菌和枣青霉病菌均具有强毒力,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3696、8.1115和7.4989 mgL-1,最低抑菌浓度均在30 mgL-1以下;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小区防效达95.7%,显著高于对照生物农药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和1%多抗霉素水剂。

北方园艺,2011,(17):13-16.

成都葡萄产区缩果病发生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刘晓,陈建,刘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成都龙泉山脉沿线一带是四川巨峰葡萄主要产区,该产区包括龙泉驿区生产葡萄的大部分乡镇和双流县部分乡镇。2010年6~7月,该产区大范围发生缩果病(又称“气灼病”),表现为果粒发黑皱缩,果穗严重掉粒,严重的葡萄园产量损失约40%,产值损失约70%,少部分葡萄园甚至绝产。可以说,缩果病大发生是2010年成都葡萄产区的标志性事件。文章就该病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中国南方果树,2011,40(1):56-57.

氟硅唑乳油防治葡萄黑痘病田间药效试验

卢维海1,贾雄兵1,韦相贤2,覃建林3,周志锋4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药检定管理所,南宁530022;2玉林市农药检定管理站;3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4广西贝嘉尔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黑痘病发生初期使用400 gL-1氟硅唑乳油6000~10000倍液,对葡萄黑痘病的防效在75%以上,且对葡萄安全,适合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中国果树,2011,(1):37-39.

葡萄霜霉病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马俊义1,范咏梅1,姜新丽2,刘新智3,周泽容4,韩先旭4

(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昌吉市农业局,新疆昌吉832000;3昌吉市农业局园艺站,新疆昌吉832000;4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832000)

目的:调查研究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期提出合理的用药时间和药剂种类。方法:采用5点法对新疆北部昌吉市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采用叶盘法测定不同药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敏感性;采用生测法筛选葡萄霜霉病田间药剂。结果:6~7月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导致北疆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之一。霜疫必克、杜邦易保对葡萄霜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对葡萄霜霉病菌比较敏感,属一个敏感水平,杀毒矾次之,而甲霜灵对葡萄霜霉菌表现出极不敏感。通过两年对10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葡萄霜霉病发病期喷施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隔7 d喷一次,连续喷2次,相对防效达61.59%~71.70%,比其他药剂防效明显。结论:新疆昌吉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降雨日持续时间和雨量大小呈一定的相关性。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三种杀菌剂具有良好控制病害蔓延效果,且属低毒农药,对葡萄安全,对环境污染小,值得推广应用。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2):210-214.

设施栽培葡萄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丽1,乔军2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营口115009;2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辽宁省葡萄设施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得到迅猛发展,现栽培面积已达2600hm2。主要分布在沈阳、辽阳、营口、瓦房店、朝阳、锦州等市,主栽品种为无核白鸡心、晚红、巨峰、京亚等。设施栽培的特殊条件最有利于葡萄白粉病的发生,为生产优质、无公害葡萄带来巨大的威胁,同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文章总结了设施栽培下葡萄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中国果树,2011,(1):73-74.

几种药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门光耀1,2,任毓忠2,吉丽丽2,张涛2,刘培源2,韩宏伟2,李国英2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植保植检站,内蒙古临河015000;2石河子大学绿洲农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

目的:葡萄白粉病(Uncinula necator)是造成新疆葡萄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杀菌剂的应用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确定几种杀菌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室内药剂筛选、田间保护与治疗试验等方法,了解各供试杀菌剂之间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异同,并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对不同处理的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从而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结果:2.00 gL-1石硫合剂结晶、0.50 gL-1冠信WP、0.15 gL-1三唑酮WP能明显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6.57%、93.71%和85.71%。无论是田间预防还是治疗效果0.15 gL-1三唑酮WP、2.00 gL-1石硫合剂结晶和0.06 gL-1敌力康WP均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田间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8.85%和70.17%、87.88%和77.05%、82.86%和78.62%,0.50 gL-1冠信WP和0.11 gL-1好力克SC的防治效果也较好。结论:在葡萄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优先选用上述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防治。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4):677-682.

我国葡萄主栽区卷叶病相关病毒种类的检测分析

裴光前,董雅凤,张尊平,范旭东,任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辽宁兴城125100)

田间调查200个葡萄品种,结果82个品种表现葡萄卷叶病症状,其中欧亚种群表现葡萄卷叶病症状的品种最多,发病率最高,发病症状最重;欧美杂种发病率和严重度均比欧亚种群低;未发现美洲种群的品种表现葡萄卷叶病症状。从58株表现卷叶病的葡萄上采集休眠枝条进行卷叶病毒ELISA和RT-PCR检测,葡萄卷叶病毒-1,2,3,4,5和7(GLRaV-1,2,3,4,5和7)等6种葡萄卷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0.7%,17.2%,62.1%,3.4%,5.2%和15.5%。回收PCR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测序结果提交至GeneBank。以葡萄卷叶病毒HSP70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进化关系,GLRaV-1、3和7,GLRaV-2、4和5分别聚为2大类,其中GLRaV-1和3,GLRaV-4和5在各自的聚类中关系更近。

果树学报,2011,28(3):463-468.

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沙月霞1,樊仲庆1,王国珍1,姜彩鸽1,马金平2,周定山3

(1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2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13;3西夏王实业公司玉泉营葡萄基地分公司,宁夏玉泉营750104)

经调查,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为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毛毡病、葡萄病毒病(主要是葡萄扇叶病毒病和葡萄卷叶病毒病)和葡萄斑叶蝉。葡萄白粉病自7月上旬开始发生,一直持续到落叶;葡萄灰霉病7月14日零星发生,直到9月上旬开始大发生;葡萄霜霉病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之后呈直线上升趋势;葡萄毛毡病在各葡萄园普遍发生,而且发生严重,尤其是永宁县玉泉营地区。葡萄斑叶蝉在当地1年发生3代,从5月上旬开始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

中国果树,2011,(1):58-60.

葡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的筛选

沙月霞1,樊仲庆1,王国珍1,李晓2

(1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2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02)

2006~2009年调查了葡萄斑叶蝉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葡萄斑叶蝉在贺兰山东麓一年3代,从5月上旬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成虫数量全年共出现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若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葡萄斑叶蝉防治的最佳时期。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斑叶蝉既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又有很好的持效性,药后1~14 d药效均在95%以上;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后1 d药效较低,7 d后药效开始上升,药后14 d达100%。

植物保护,2011,3(3):152-156.

贺兰山东麓葡萄毛毡病消长动态以及新型防控药剂的研究

沙月霞,樊仲庆,王国珍,姜彩鸽

(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

以赤霞珠为试验品种,40%与50%仿生胶和10%浏阳霉素乳油为试验药剂,40%毒死蜱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和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研究毛毡病的消长动态和防治毛毡病的新型农药,探讨贺兰山东麓葡萄毛毡病消长动态以及2种防治药剂在不同时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葡萄毛毡病的葡萄缺节瘿螨1年发生3代。在整个葡萄生育期中的危害有2次低谷时期:5月中旬和7月中旬。40%与50%仿生胶对葡萄毛毡病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药后21 d防效可以达到87.00%以上,而且对葡萄生长没有影响,是防治葡萄毛毡病的新型农药。在葡萄膨大期,10%浏阳霉素乳油可以有效控制葡萄毛毡病的发生。毛毡病的防治时期以葡萄刚出土时预防为最佳时期。葡萄毛毡病在贺兰山东麓发生普遍且危害重,在葡萄未展叶以前施用仿生胶可以有效地控制毛毡病的发生及危害。

北方园艺,2011,(08):167-170.

叶片湿润时间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状况的影响

沙月霞,王国珍,樊仲庆

(宁夏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

从不同菌悬液与叶片接触时间、接菌后叶片不同保湿时间和不同保湿条件3方面,研究叶片湿润时间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菌悬液与叶片接触0.5 h以上即可导致霜霉病发生,接触时间越长发病越重;接菌后在RH=76%保湿条件下,葡萄霜霉病即发生,湿度越高发病越重;霜霉病菌完成侵入到显症需要的叶片湿润条件是叶片湿润2~3 h以上;20℃条件下,霜霉病的潜伏期最短2~3 d,而病斑出现的高峰期是使叶背湿润后的5~7 d。

西北农业学报,2011,(10):196-200.

葡萄缩果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止

沈林章

(浙江省长兴县农业局,浙江长兴313100)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葡萄缩果病的特点及发生规律,并分析了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土壤环境和肥水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浙江长兴,凡是葡萄园管理中围沟、腰沟、毛沟不配套,排水不畅,长期积水湿润,土壤施氮肥过多的葡萄园,缩果病发生就较重。认为,此病由水分生理失调和高温环境共同作用引起。针对病因,应采用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土壤覆草均衡土壤水分、控氮补钙健壮植株、遮阳挡光减少阳光直射等办法进行防控。

中国南方果树,2011,40(3):83-84.

南疆葡萄采后致病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的筛选

宋开艳,阿米尼古丽・再那吉,冯宏祖,王兰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目的:研究葡萄采后致病菌的种类、致病规律和拮抗菌筛选,为葡萄采后保鲜和寻找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抗菌剂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健康果实和腐烂果实上得到致病菌和拮抗菌,运用平板对峙法检测拮抗菌的拮抗效果。结果:引起葡萄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灰霉、黑曲霉、青霉、根霉、链格孢和拟茎点霉等6个属。其中黑曲霉和根霉是葡萄在常温运输过程中的主要致腐菌,而灰霉、交链孢和青霉是葡萄在低温贮运过程中的主要致腐菌。健康葡萄上分离出7种细菌分离物,5种有明显的拮抗效果,其中细菌2和细菌3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不同的葡萄品种采后致病菌的种类不同,其致病规律也不同;筛选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微生物,为生物防治葡萄腐烂提供理论基础。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5):871-876.

氯吡脲在葡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消解动态

孙大利1,郑尊涛2,叶火春1,刘承兰1

(1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2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

方法:葡萄样品中的氯吡脲使用含1%乙酸的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使用所建方法测定了氯吡脲在北京、杭州两地葡萄上的消解动态。结果:氯吡脲的最低检出限为0.003 mgkg-1,在葡萄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5%~104%,变异系数为1.0%~1.8%;在北京和杭州两地,氯吡脲在葡萄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6、23.1 d。结论:氯吡脲在葡萄中半衰期比在其他基质中更长。

农药,2011,50 (10):751-753.

三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白星花金龟的毒力测定

吐努合哈米提1,潘卫平2,王惠卿3,王海霞4,张伟1,马德英1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吐鲁番838000;3新疆植保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06;4玛纳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玛纳斯832200)

目的:筛选出对白星花金龟较理想的植物源杀虫剂。白星花金龟近几年在葡萄上造成严重危害,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但影响葡萄的品质,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隐患,与当今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葡萄生产不协调。方法:采用触杀和胃毒两种方法,对0.3%苦参碱水剂(Matrine)、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pyrethrins)和0.3%印楝素乳油(Azadirachtin)三种植物源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与5%吡虫啉乳油(Imidacloprid)进行比较。结果:四种杀虫剂对白星花金龟的胃毒毒力比触杀毒力高。各药剂对白星花金龟胃毒毒力大小排序:5%吡虫啉乳油(LC50值为5.456 mgL-1)>0.36%苦参碱水剂(LC50值为10.557 mgL-1)>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LC50值为15.079 mgL-1)>0.3%印楝素乳油(LC50值为23.459 mgL-1)。结论:5%吡虫啉乳油可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中白星花金龟的防治,0.36%苦参碱水剂和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则可以纳入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中对白星花金龟的综合防治措施。

新疆农业科学,2011,(02):348-351.

茉莉酸甲酯抑制贮藏葡萄扩展青霉菌试验及机理研究

汪开拓1,2,郑永华2,饶遵全1

(重庆三峡学院生物系,重庆404100;2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研究了茉莉酸甲酯对(1±1)℃贮藏期间巨峰葡萄青霉病的抑制作用,同时分析了其对葡萄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以及主要致病菌扩展青霉(Penieillium expansum)离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可显著降低贮藏期间葡萄青霉病的发病率,并可显著诱导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在离体条件下也明显抑制扩展青霉的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因此,茉莉酸甲酯可间接诱导葡萄果实抗病性,并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显著抑制果实采后腐烂的发生,在葡萄采后保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果树,2011,(5):20-24.

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天敌资源调查及主要天敌控害作用初步研究

王惠卿1,2,李晶2,栾丰刚3,曾继勇4,阿依巴提1,马德英1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06;3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0;4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吐鲁番838000)

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的天敌种类及控害效果。方法:葡萄园田间定点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试验,观察葡萄斑叶蝉不同天敌种类及其捕食量。结果:纤赤螨Leptus sp.、蜘蛛为吐鲁番葡萄斑叶蝉主要天敌。纤赤螨以幼螨体外寄生葡萄斑叶蝉若虫,对1~2低龄若虫有较高的寄生和致死率,但对3龄以后的高龄若虫致死率低;成螨则直接捕食若虫。球腹蛛科、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多结网捕食,狼蛛科的丁纹豹蛛Pardosa T-insignitaBoes. et Str.和蟹蛛科的种类多直接捕食。蟹蛛科、狼蛛科和球腹蛛科蜘蛛对若虫的捕食量较大,平均3~6头d-1。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捕食量低于2头d-1。草蛉成虫、卵在田间常见,幼虫少见;瓢虫、食蚜蝇和蚁蛉等其他天敌种类仅零星出现。结论:纤赤螨Leptus sp.是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的优势天敌,田间寄生率达10%~30%,对葡萄斑叶蝉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2):296-300.

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葡萄品种的一些酶活性变化

王立如1,徐永江1,方丽2,房聪玲1,高长达3,王汉荣2

(1浙江省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慈溪315300;2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3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农技站,浙江慈溪315326)

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或被诱导处理后能产生一些诱导型抗病物质的合成或直接作用于病原菌的酶类和抗病酚类物质,利用这特性研究葡萄对白粉病的抗性。16个不同的葡萄品种接种白粉病后,测定POD、PPO、PAL等三种酶的酶活性差异,结果发现,接种白粉病后葡萄叶片三种酶活性水平均有提高,其中POD酶活性变化较PPO和PAL明显,PPO和PAL受病原菌诱导效果较弱。综合三个酶活性变化趋势,发现红地球、黑王、美人指等品种较其他品种抗病性好。对16个品种的酚类物质测定也同样证实这一点。

科技通报,2011,27(1):66-70.

打孔塞入锌氨络合物对果树小叶病的治疗效果

王满平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目的:寻找一种适合树体注入的高效、安全、快速治疗果树缺锌生理病症的锌制剂。方法:选择3年生及以上苹果、梨、桃、葡萄树,研究其对打孔塞入的3类6种含锌物质的吸收情况及安全性;并进一步研究能够被树体平稳吸收且对树体无害的含锌化合物打孔塞入密封治疗果树小叶病的效果。结果:吸收情况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仅锌氨络合物具备一年四季均可被果树平稳吸收且安全的特性;锌氨络合物打孔塞入治疗桃树、苹果树、梨树、葡萄树的小叶病,一般10 d后叶片明显开始生长,25 d左右病枝节间伸长、叶片变大、枝条外观正常。结论:树杆打孔塞入锌氨络合物治疗果树缺锌引起的小叶病疗效显著,该研究结果也为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428-6429.

石河子垦区葡萄害虫种类及主要害虫田间消长规律研究

王少山1,曾治帮2,熊健喜3,单鸿臣4,雷定才2,王佩玲1,李国英1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21团,新疆石河子832066;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7团,新疆石河子832045;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2团,新疆石河子832029)

目的:摸清石河子垦区葡萄害虫的种类、分布及为害情况,研究主要害虫发生规律。方法:通过定点调查结合普查,对石河子垦区葡萄害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石河子垦区葡萄害虫有8种,它们是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 Nawa)、缺节瘿螨[Colomerus vitis(Pagenstecher)]、东方盔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 Bouche)、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Nikolskii)、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Lewis)]、绿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pandarus Knight)、沙漠墨蟋[Melanogryllus desertus(Pallas)]和钳叶甲(Labidostomis senicula Kraatz)。结论:葡萄斑叶蝉和缺节瘿螨是石河子垦区葡萄栽培的主要害虫,分布广,为害重,8月底为葡萄斑叶蝉种群数量最高峰。绿长突叶蝉为害酒葡萄的新害虫,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其越冬代成虫发生量高峰期为6月底;第一代若虫高峰期为7月下旬;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为9月中旬。6月中旬为白星花金龟羽化出土盛期。

新疆农业科学,2011,(08):1494-1498,1569.

山东省葡萄几种主要病毒病调查及检测研究

王升吉1,赵玖华1,尚佑芬1,吕志华2,张加魁3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2济宁市林业局经济林站,山东济宁272000;3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对采自山东省不同葡萄园类别的葡萄样品,采用PTA-ELISA法和Dot-ELISA法对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SPaV)进行了检测,采用DAS-ELISA法对葡萄卷叶病的3个毒原(GL-RaV-1、-2、-3)进行了检测。GRSPaV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的61个品种518个样品,阳性样品率33.6%,阳性品种率73.8%,其中资源圃样品阳性率32.7%,生产园样品阳性率34.0%。对检测到阳性样品辅以RT-PCR法验证,2对引物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分别为解旋酶基因340 bp片段、CP基因842 bp片段。GLRaV-1、-2、-3的检测结果表明:鲜食品种3种病原的阳性样品率分别为33.7%、7.1%、62.2%,酿酒品种阳性样品率分别为35.1%、16.2%、54.1%,综合3种病毒的阳性样品率为76.3%,品种感染率87.7%。通过该类研究对推动国内葡萄无毒化生产有重要意义。

北方园艺,2011,(07):20-23.

华东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差异表达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西平,王倩,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为筛选和克隆华东葡萄抗白粉病相关基因,以高抗葡萄白粉病的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为材料,采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进行在白粉病病原菌诱导下抗白粉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筛选出适宜DDRT-PCR的引物组合184对,获得抗白粉病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13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功能分别涉及转录调控、能量代谢、蛋白合成、防御反应等生理生化过程,表明华东葡萄白河-35-1抗白粉病是诸多代谢途径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片段的获得为探明葡萄抗白粉病分子机制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

西北农业学报,2011,(09):117-122.

葡萄灰霉病的抑制方法研究

王向阳,吕丽,施青红,项链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5)

以红提葡萄为试验材料,分离出葡萄灰霉病菌种,选择酒精、桂醛、戊二醛、稳定态二氧化氯、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酸性电位水、臭氧等方法进行处理。食品添加剂均在国家允许的最大浓度范围内使用,研究其对葡萄灰霉菌的抑制效果,以获取采后安全、有效的葡萄保鲜方法。结果表明:3 μLL-1的桂醛对培养基中和菌液中的葡萄灰霉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9.09%和99.10%;其次是臭氧,抑菌率分别为72.73%和97.91%。桂醛处理最佳时间为15 min以上,臭氧杀菌最佳时间为10 min以上。与对照相比,2种处理在新鲜葡萄上使用均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直径。其中臭氧抑菌效果好于桂醛。

北方园艺,2011,(15):185-188.

云南文山葡萄害虫——黑足厚缘肖叶甲的发生情况及防控建议

王忠跃1,刘薇薇1,秦文韬1,袁会珠1,杨顺林2,李红3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3云南丘北康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云南丘北663000)

2009年 作者首次发现黑足厚缘肖叶甲[Aoria nigripes(Baly)]在云南省文山州大面积发生,严重为害葡萄。文章报道了该虫目前的发生现状及其成虫、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在国内外的地理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等,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植物保护,2011,37(4):178-180.

美国和我国新疆葡萄资源抗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自然鉴定

吴行昶,刘楠,张剑侠,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2009~2010年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引进美国59份、我国新疆30份共89份葡萄资源在陕西杨凌地区的抗霜霉病、黑痘病和白粉病表现。结果表明,56个欧亚种品种对3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有差异,Exotic、Calmeria、Kishmish Hishrau、Canner、艾麦那和杨格尔等6个品种表现抗霜霉病,其余品种感霜霉病,其中Red Globe、Muscat Hamburg、京大晶、京早晶和京可晶达到高感程度;Italia、Exotic、Kishmish Hishrau、Long Emperor、Canner、Seed-less Tokey和桑多哈尼等7个品种表现抗黑痘病,其余品种感黑痘病,其中马奶子和无核白达到高感程度;Exotic、Calmeria、Kishmish Hishrau、Ruby Seedless、桑多哈尼、索索葡萄、艾麦那、长穗无核白和康耐诺等9个品种表现抗白粉病,其余品种感白粉病,其中Red Globe、Black Rose、Muscat Hamburg、大白葡萄、大粒红无核和京早晶达到高感程度。起源于美洲的野生葡萄11种或变种14个株系对3种病害均抗病或高抗,因此是重要的抗病基因资源。拥有美洲葡萄血缘的杂种对3种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在19个杂种中,除Harmony和Freedom对黑痘病表现为感病但抗霜霉病和白粉病外,其余杂种对3种病害均表现抗病或高抗,适合于病情严重的地区栽培。

果树学报,2011,28(5):849-856.

小金海棠、番茄和葡萄缺铁应答反应调控机制的比较研究

肖大双1,2,李童音1,2,查倩1,2,卢彬彬1,2,邱昌朋1,2,贾文锁1,张新忠1,2,王忆1,2,韩振海1,2

(1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

选取了3种铁高效园艺作物,木本小金海棠,藤本葡萄“SO4”,草本番茄“合作906”,对其缺铁应答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3种植物中缺铁处理都可以诱导Fe3+还原酶活性升高及根际pH下降;但在缺铁加去顶双重处理时,除番茄Fe3+还原酶活性升高和根际pH下降外,苹果和葡萄没有变化,说明苹果和葡萄中缺铁应答反应的调控有赖于地上部系统信号的存在,而番茄中根系局部信号至少能够触发缺铁应答反应。分根处理表明,在苹果和番茄中部分根系缺铁可导致非缺铁根系产生缺铁应答反应,而葡萄中没有缺铁应答反应,说明苹果和番茄中系统信号可以诱发缺铁应答反应,而葡萄可能需要系统信号和根系局部信号的共同作用。研究还发现,缺铁可诱导苹果和番茄根毛的形成,葡萄则没有。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的物种缺铁应答反应的调控机制可能不同。

园艺学报,2011,(11):2067-2074.

警惕葡萄根瘤蚜在北方葡萄产区为害蔓延

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王海波,张平,刘迟林,郑运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对我国北方葡萄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结合北方气候变化和葡萄栽培措施,从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史、分布现状、生活史、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防治现状等方面综合分析该虫在北方葡萄产区形成灾变的可能性,并简要提出了控制为害蔓延的建议。

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48-50.

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

杨群芳1,张光全1,植玉蓉2,李庆1

(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四川省成都市农泉驿区植保站,四川成都610100)

利用田间剖解坑道和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小蠹在成都地区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自11月始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越冬雌成虫于第2年3月开始出孔飞行,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

植物保护,2011,(01):135-137.

锰毒害对葡萄植株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尹文彦,姚银安

(贵州大学喀斯特山地果树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为给果树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土培试验法研究了锰毒害对葡萄植株体内Mn、Ca、Mg、Fe、Cu和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锰毒害使2个葡萄植株体内各部位Mn含量明显升高,各部位有差异,在金手指中为根>叶片>茎,康拜尔为叶片>根>茎。从整体上看,高锰处理增加了葡萄金手指根茎叶中Mg、Zn以及叶中Cu的含量,降低了根茎叶中Ca、Fe以及根中Cu的含量;增加了康拜尔根茎叶中Mg、Ca以及叶中Cu和根中Zn的含量,降低了根茎叶中Fe及根中Cu的含量。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7):213-215.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白粉病转录因子VpRFP1基因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余义和,徐伟荣,李树秀,黎涛,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为揭示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病转录因子基因在与葡萄白粉病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itis pseudoreticulata W.T.Wang)高抗葡萄白粉病株系白河35-1为材料,接种葡萄白粉病菌(Unicinula necator(Schw.)Burr.)病原菌诱导后7个不同时期的反转录产物为模板,用RT-PCR扩增得到V. pseudoreticulata RING-finger protein1基因(VpRFP1)的开放阅读框1053 bp;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经测序后,亚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出64 kD的融合蛋白GST-VpRFP1,主要以包涵体表达形式存在;采用电透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并以纯化产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免疫-抗原反应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在27 ℃、0.1 mmolL-1的IPTG诱导4 h融合蛋白GST-VpRFP1的表达量最大,免疫大白兔获得的抗血清能够用于VpRFP1基因的功能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19(1):85-92.

葡萄炭疽病有益微生物筛选及控病效果研究

臧超群1,赵奎华2,刘长远2,梁春浩2,关天舒2,王辉2,王璐3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66;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866;3辽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辽中110200)

为了得到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功能菌株,达到控制葡萄炭疽病的目的。从葡萄果穗、叶片、穗轴上大量分离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编号为GS8。利用常规方法和16SrDNA对其进行鉴定,初步明确GS8为芽孢杆菌。在葡萄果实离体条件下,利用该菌菌悬液喷布果面可有效控制葡萄炭疽病的危害,防治效果达76.9%~100%,尤其是不经针刺处理先喷布该菌菌悬液,防效更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87-390.

地衣芽孢杆菌抗菌蛋白与化学药剂复配对灰葡萄孢菌的增效作用

张纪兵2,纪兆林1,郦占军3,徐敬友1,童蕴慧1

(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2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42;3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丹阳2 00)

目的:为了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发挥生物防治效果,进行了地衣芽孢杆菌抗菌蛋白与化学药剂复配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增效试验。方法:采用菌落直径抑制法测定了地衣芽孢杆菌抗菌蛋白与化学药剂腐霉利、啶酰菌胺复配对灰葡萄孢菌的增效作用。结果:测定结果表明:抗菌蛋白、腐霉利、啶酰菌胺各单剂对灰葡萄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30.2799、1.2495、3.0067 mgL-1。当抗菌蛋白与腐霉利以1∶1或1∶5比例复配时,EC50值分别为1.0416、4.4056 mgL-1,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比较这2个组合,以1∶1比例复配的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最高,达230.4114。抗菌蛋白与啶酰菌胺复配,没有增效作用。

农药,2011,(12):924-925.

红地球葡萄贮藏中致病菌鉴定及发生规律研究

张军,何纲,杜鹃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目的:研究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主要腐烂致病菌及其发病规律,为确定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的病害提供方法。方法:使用Martin培养基分离致病菌,PDA培养基鉴定,再将鉴定后的致病菌反接研究侵染规律。结果:确定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灰霉菌、交链孢菌、青霉菌3种主要致病菌。其中,灰霉菌在红地球葡萄果粒、果梗检出几率均较高,其次是交链孢菌,而青霉菌果粒、果梗检出频率均较低。灰霉菌、交链孢菌于葡萄果梗、果粒上在有伤和无伤条件下均可侵入红地球葡萄组织;青霉菌在果粒上有伤或无伤均可侵入,在果梗上只有在有伤时才可侵入。灰霉菌和交链孢菌在冷藏保鲜过程中表现较高活力,是主要危害致病菌。结论:为防止贮藏红地球葡萄腐烂病害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27):16615-16618.

啶酰菌胺在葡萄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张玉婷,郭永泽,刘磊,邵辉,李辉,李娜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天津300381)

目的:为了评价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并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在天津、南京两地同时进行了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半衰期为9.9~12.0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7~41.5 d;试验条件下,啶酰菌胺在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3、7、14 d葡萄中的残留量为0.142~2.445 mgkg-1。结论:50%啶酰菌胺WG在葡萄上合理使用方法为:以1000倍液喷雾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啶酰菌胺在葡萄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10 mgkg-1

农药,2011,50 (1):51-52.

双炔酰菌胺在葡萄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张玉婷,郭永泽,刘磊,邵辉,李辉,李娜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天津300381)

目的:为评价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并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在天津、南京同时进行残留动态试验。结果: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中半衰期为5.2~7.8 d,土壤中半衰期为7.6~10.3 d;试验条件下,双炔酰菌胺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3、5、7、10 d,葡萄中残留量为未检出~0.066 mgkg-1。结论: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在葡萄上合理使用方法:以有效成分质量浓度125~167 mgL-1喷雾3次,安全间隔期3 d;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中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2 mgkg-1

农药,2011,50 (7):518-519.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白粉病相关基因(VpUSP)克隆及表达分析

赵莘,朱自果,徐炎,张朝红,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根据从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中国野生葡萄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在白粉病诱导下的cDNA文库中获得的1条与抗白粉病相关的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结合RACE(Rapid-amplr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了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广泛逆境蛋白基因(Universal stress protein,USP)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836 bp,编码175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U946975。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白粉菌诱导下的相对表达水平,我们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VpUSP在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病、感病株系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广泛逆境蛋白在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感病株系中,接种白粉病前后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变化不明显;然而,抗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株系在接种白粉病后VpUSP基因表达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初步表明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pUSP基因在与白粉病菌互作过程中具有表达活性。

果树学报,2011,28 (1):156-160.

不同葡萄施药模型选用的对比试验

周继中1,何雄奎1,Andrew Landers2

(1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193;2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系,美国纽约14456)

葡萄施药量应随葡萄冠层生长期变化而相应变化。采用3种施药量调节模型,以达到在葡萄上合理施药的目的。3种模型分别为Unit Canopy Row(UCR)、Leaf Wall Area(LWA)和DOSAVI A。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早期葡萄,DOSAVI A和LWA两个模型的沉积量和传统的施药量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UCR、DOSAVI A和LWA三模型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中期,LWA模型和传统的施药量处理在沉积量上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UCR模型所取得的沉积量显著小于其他三种处理;在后期,传统的施药量仍然取得了最大的沉降量。在所有的试验中,沉积分布(CV值)基本保持一致。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 (6):80-83.

胶东半岛地区葡萄病毒病田间调查和血清检测

周莹,林秀敏,严红,燕继晔,乔广行,李兴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7)

2008年8~9月对胶东半岛葡萄主产区15个葡萄园的病毒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采集了4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44份葡萄样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从样品中分别检出葡萄斑点病毒(GFKV)、葡萄卷叶病毒1(GLRaV-1)和葡萄卷叶病毒3(GLRaV-3),检出率分别为6.82%、2.27%和40.91%。蛇龙珠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总检出率达60.71%;赤霞珠样品中检出了葡萄卷叶病毒3和葡萄斑点病毒,总检出率为36.46%。蓬莱地区葡萄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检出率达55.56%,龙口地区病毒检出率也达到了52.17%。

中国果树,2011,(2):43-46.

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室内生物活性评价

朱卫刚,胡伟群,刘燕君,陈杰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浙江杭州310023)

采用活体盆栽法测定了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25%嘧菌酯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的EC50值为2.72 mgL-1,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葡萄霜霉病的EC50值为19.26 mgL-1。说明,25%嘧菌酯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中国南方果树,2011,40 (4):80-81.

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及防治技术

朱晓华1,马俊义2,帕提古丽1,杨安沛2,阿蔓古丽1,沙达提1

(1哈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哈密839001;2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目的:通过在哈密地区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摸清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明确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进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试验,为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方法:2003~2009年,定点对葡萄白粉病发病时间、发生规律、筛选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葡萄白粉病初期发病为6月下旬~7月初,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8月中旬。温度20℃~30℃、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于病害流行。杜邦福星、敌力康、40%信生防效,分别达86.89%、1.84.02%和81.32%。结论:加强葡萄防病栽培技术的应用,在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采用杜邦福星、敌力康、信生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统防统治,喷药2次,间隔10 d喷1次,可以有效控制葡萄白粉病。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 (2):282-286.

葡萄斑点病毒的RT-PCR检测

卓娜1,王国平1,邓丛良2,洪霓1

(1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中心,北京100026)

由葡萄斑点病毒(Grapevine fleck virus,GFkV)引起的葡萄斑点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葡萄病毒病害。采用RT-PCR从表现明显斑点症状的葡萄样品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和胜宝叶片中检测到预期大小为179 bp的片段。对这些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及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这3个样品的GFkV序列间相似性为97.2%~98.9%,与NCBI已登录GFkV序列AJ309022的相似性为96.6%~97.8%。在此基础上,采用纳米磁珠法从以上3个葡萄品种的休眠枝条韧皮部与休眠芽中提取病毒RNA,根据上述已测序列设计合成了Taq Man探针与引物,初步建立了GFkV的MNP Real time-RT-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无核白鸡心中GFkV含量最高,且该病毒在休眠芽中的含量比韧皮部约高出10倍,通过MNP Real time-RT-PCR最低可从100 μg葡萄组织中检测到GFkV。

果树学报,2011,28 (4):717-7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