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杨坚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杨坚是怎样的一个人?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创了大隋帝国的杨坚,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长在一座只有女尼和他居住的佛寺,佛门清净之地,长日暮鼓晨钟,缕缕香火间伴着女尼诵佛之声。那罗诞生在贵族之家,因缘际会,被一位女尼抚养,这位如同母亲一样的女尼曾对他说:“儿当富贵,佛法当灭,由儿兴之。”佛庙里有一座石佛,杨坚和女尼一样,每日都要虔诚礼佛:点香、跪拜、口中喃喃念着佛的名号。

在隋文帝杨坚心目中,始终有一盏长明灯火,时而炽烈,时而温和,由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双手托起,放在他床边的小桌旁,那双手又在他的头顶轻轻抚摸片刻。他就在这灯火边回忆着白日里种种见闻,伴随着点灯人温柔的嘱咐,那是他一生之中都在怀念的温暖的光。

开创了大隋帝国的杨坚,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长在一座只有女尼和他居住的佛寺,佛门清净之地,长日暮鼓晨钟,缕缕香火间伴着女尼诵佛之声。那声音不疾不徐,不轻不重,单调而平和。女尼为了清修,对这个小男孩虽然有母性的喜爱,却不会过多地与他说话,这让他没有一般孩子的多言善语,年纪不大就给人以严肃沉稳的印象。

童年时的杨坚并不姓杨,他姓普六茹,小名那罗延,这个名字来自印度,意为金刚力士。那时的人们信奉佛教,家里生了小孩,往往取个菩萨、力士的名字,希望孩子身体强健,逢凶化吉,前途无量。那罗诞生在贵族之家,因缘际会,被一位女尼抚养,这位如同母亲一样的女尼曾对他说:“儿当富贵,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受激励教育长大的孩子,比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一份自信,杨坚一直相信自己命中自有富贵,即使在朝不保夕的困境中,他想起女尼的“预言”,就会凭空产生一份对未来的期望。(www.guayunfan.com)

佛庙里有一座石佛,杨坚和女尼一样,每日都要虔诚礼佛:点香、跪拜、口中喃喃念着佛的名号。杨坚成长的佛寺建在自家的王府中,环境安宁,寺里洁净,他也曾与家中的长辈、女眷去城中的其他佛寺进香,那些寺庙不若自家佛寺的清净,进香许愿者络绎不绝,人们的信仰在生离死别中愈发坚定,人世的悲苦让高大寺庙中供奉的石像更显平和慈悲。

在那个年代,王侯将相风光一时,却可能在第二天成为他人砧上鱼肉,更遑论乱世中的普通百姓,只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祈求神佛的力量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保佑自己能够吃一顿饱饭,保佑自己不在战乱中枉死。最重要的还是保佑自己能在下一世托生到一个和平喜乐的时代,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也享受合家团圆、丰衣足食、生老病死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杨坚目睹着信徒们虔诚的面容,聆听着他们口中卑微的祷告。看到了芸芸众生的潦倒,看到他们拮据的生活,看到了乱世对百姓的伤害,当有一天他高居庙堂之上,穿着金丝银缕的龙袍,住着巍峨壮观的宫殿,心中却有难以名状的罪恶感。他会不由想起儿时所接触的普通百姓,他们想求一顿饱饭尚不可得,所以,他总以极其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大臣们厉行节约,为的是真正地爱民惜民,让百姓们能够彻底告别旧日的贫苦。

杨坚从出生就在佛寺,直到十三岁才离开,这是他人生里重要的十三年,单调、清静、安宁的童年带给他严肃老成的性格,他的童年似乎并没有普通孩童的玩耍、戏游、喧闹,但即使这样的一成不变的成长,也已经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幸运。那个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失落的三个多世纪”,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中国历史只有战乱,没有安宁,杀人如麻的统治者,偏安怯懦的朝廷,走马灯一样轮番登场的王侯将相,渗透着黎民之血的泥土和低沉的空气,人们像生活在一个漆黑的罐子中,即使某日阳光普照,看到的也不过是焦土和白骨,听到的不过是兵戈杀伐与哀嚎怒骂。

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

自东汉末年起,群雄竞起,逐鹿中原,最后天下三分魏蜀吴,再之后三国归晋。晋代的统一不过昙花一现,统治阶层酝酿着大难的种子。灾难早在西晋末年就已初见端倪,那时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立的太子司马衷是一个智障,晋武帝几次想要废掉这个白痴儿子,又被正妻杨皇后劝阻,他见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聪明伶俐,也看到了西晋未来的希望,于是,司马衷这个只能靠别人照顾的白痴太子被留了下来,并于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成为皇帝,史称晋惠帝。

对于天下,对于朝廷,对于司马衷本人,这次继位都是一个灾难。司马衷本人什么也不懂,当御史急三火四地对他汇报各地的灾情,说到难民食不果腹,司马衷努力地理解着御史说的内容,半晌才反问道:“何不食肉糜?”———灾民吃不饱饭,为什么不去吃肉粥?这就是这位皇帝的逻辑。大臣们绝望地看着这位皇帝,看着朝政越来越混乱。

司马衷的智商不能理政,只能成为别人任意摆弄的傀儡,他的正妻贾南风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妇,她不满朝政由司马衷的姥爷杨骏把持,就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了政变,杀掉杨骏后,她又反手杀掉了司马玮,把朝政把持在自己手中,从此在后宫呼风唤雨,臭名远扬。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她还杀了不是自己所生的司马遹,这一举动,让司马家族的其他人或义愤填膺,或趁火打劫,司马家族的男性轮番兴起战乱,你打我,我打你;今天联合,明天反目,这段历史被称为“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总是在深夜被人粗暴地叫醒,然后稀里糊涂地在一张诏书上签字,才能继续睡觉。这张诏书的内容,无外乎哪个人犯了大罪,立即处死。这个人不是他的皇兄皇弟,就是他的皇叔,或者是朝廷的重臣。他这位皇帝在众人心中越来越没有分量,在公元306年,他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结束了浑噩又悲哀的一生。

在那之前,他的妻子、儿子、诸多亲戚都已在更迭的时局中丧命,昔日富饶的国土也在频繁的战乱下沦为焦土,民不聊生。《晋书》记载,当时“流民四散,十不存二”,偌大的中国,四处逃难的百姓却找不到一个安稳的落脚之地,而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外族人,却看到了极好的机会。

公元304年,匈奴将领刘渊在山西称汉王,西晋将领王弥、石勒投降。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为“汉”。此后,刘渊率兵与西晋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司马邺投降,建国五十年的西晋灭亡。而这一切,只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祸乱中原的序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五胡乱华”,一共持续了一百三十六年。

五胡入主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彼此攻伐不断,华夏大地上一时之间王国林立,前前后后有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

在这期间,汉人也建立了冉魏、成汉、代国三个政权。频繁的政权更迭加速了民族融合,中原百姓在苦难中呻吟、挣扎、死亡,这种现状加速了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庙里的神佛,似乎只有他们,才能结束人间无边的苦难。

而司马家族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建立东晋。江东地区一向被豪门贵族把持,司马睿努力迎合豪门贵族,得到他们的支持,才在这里立稳脚跟,东晋政权持续了一百多年,其间少不了与北方各族的战争,东晋的皇帝也不过是豪门贵族眼中的符号,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公元420年,相国刘裕废掉晋帝,建立宋。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南方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这段历史被称为“南朝时期”。

北方混乱的局面由鲜卑拓跋部改变,北魏的皇帝拓跋焘统一了北部中国,而北魏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是一位有为君主,他不但维持了北部中国的统一,还带着百官迁都洛阳,全盘接受汉族文化,命鲜卑贵族说汉语、穿汉服、娶汉人,连自己的姓氏“拓跋”,也改为“元”。孝文帝元宏的一系列措施,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基础,成为中华大一统的先声。

历史飞快地前进,当佛寺之中的杨坚,听到女尼和长辈们零星地说起过去的历史,对那些他并不知道的朝代,并不认识的人,不会产生太多的感慨。在那个年代,儒学散佚,人们所需要的只有生存,所信奉的只有胜者为王。年幼的杨坚也早早地懂得了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他更爱听自己的父亲杨忠的故事,那才是他人生的教科书。而在他津津有味地聆听父亲所经历的重重风波,一股自豪不禁涌上心头,他的背后,是数年不变的石佛,哀悯地注视着一个天真的孩子有一天走出这座佛堂,成为一个老谋深算的官吏、权臣、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