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腔方正之气的李德林比起来,杨坚倚重的另一位大臣苏威,总想走一条更顺利、更圆满的道路,但遇到杨坚这样的君主,他也只能与李德林殊途同归,在寂寞中结束生命。
杨坚掌权之初,高颎就不断向他推荐人才,“苏威”这个名字,隔三岔五地出现在杨坚耳边,让杨坚不禁好奇苏威究竟有何本事,能让高颎这样的人念念不忘。
苏威有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叫苏绰,他是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最器重的文臣,宇文泰能在关中打下基业,靠的就是苏绰提出的六点意见。这六点意见是:治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在混乱的北方时局中,却如清风一般。(www.guayunfan.com)
苏绰强调治国并非靠武力而靠文教,强国并非靠严刑峻法而靠廉政爱民,走的是儒学治国的道路,与当时北方权臣们的思路大相径庭。宇文泰不愧为一代英主,尽数采纳了苏绰的意见,才让西魏在短短时间内提升实力,得与东魏抗衡。而苏绰的治国主张,也影响了后来的北周统治者。
苏绰是治国专家,更是理财专家,他创立了一种“朱出墨入”记账法,用红色与黑色墨水区分收入与支出。苏绰在当时按照户籍记账,使国家记账情况井井有条。他又亲自制定税赋措施,政府收入因此大增。西魏政府的实力远远不如东魏,全靠苏绰不断增加税收支持国家财政。苏绰的征税政策虽重却不乏合理之处,增加收入又维持社会稳定,可谓不易。但苏绰经常说,他的政策实在太过紧迫,就像一张拉满的弓,希望今后能有人将它松下来。
苏绰的儿子苏威从小就听父亲这样说,决定今后一定要继承父志,在太平之年制定合理爱民的政策。苏绰是宇文泰最信任的人,他死时宇文泰抚棺大哭,在这样的家庭中,苏威从小就受到重视。他不负众望,从小好学,很有建树。宇文泰死后,宇文护掌权,看中苏威的家世和学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苏威。
苏威志在从政,但他对局势的认识却很清醒,不愿跟随宇文护这样的专权者。但苏威又是个处事圆融的人,不会凭着书生意气冷冰冰地拒绝当权者,他欣然娶了宇文护的女儿,而后向宇文护辞行,说自己才疏学浅,要去山里读书。宇文护也拿他没办法。
苏威一边隐居一边留意朝廷动向,世人都敬佩隐居的饱学之士,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到高颎都认为这必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屡次向杨坚推荐。杨坚信赖高颎的眼光,特地派人请苏威出山,苏威见时局未定,杨坚只是个擅权的外戚,仍然不愿损害自己的名节,听说杨坚派人来,连夜搬家,躲开了使者。
杨坚虽然吃了闭门羹,但他正处在求贤若渴的阶段,认为有个性的人一定有真本事,也不为难苏威。等到隋朝建国,他又恭恭敬敬地请苏威做官。苏威人在山中,却一直留意杨坚的举动,确定杨坚这个人的确胸怀大志,是个有为君主,于是做了隋朝的太子少保,后来成为主管经济的度支尚书。
苏威在隋朝最大的贡献,是制定了宽松的赋税制度。一个国家的收入全靠赋税,赋税如何制定,关系到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是否稳定。赋税太重,民不聊生;赋税太轻,政府入不敷出,而赋税涉及土地、工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又庞杂的工作,苏威在父亲制定的税收制度基础上加以改革,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证了政府收入。隋朝政府收入稳定,国力逐步提升,苏威功不可没。
苏威处事比李德林圆融,但他并非逢迎阿谀之辈。隋朝初年,他看到杨坚用银质的钩子挂帐子,认为太过浪费,就对杨坚大讲节俭美德。杨坚从此处处节俭,想来苏威进谏,必然不像李德林那般劈头一顿批评,导致君主反感。
杨坚武将出身,发起脾气来就控制不住,发现人犯了错误便要重罚。一次,杨坚因一个官员犯了小错便要杀掉对方,苏威连忙起身用身子挡住那个官员,苦苦陈述这位官员罪不当死,哀求皇帝息怒。杨坚哪里肯听,非要手刃对方解气,苏威只好扑在那人身上。杨坚气得拂袖而去,好一阵子才平复怒气,觉得苏威说得没错。于是,以身护法的苏威又被任命为大理卿和御史大夫,隋朝的法律政令,也多出自苏威之手。杨坚说:“苏威能够这样公正,我这个君主还能有什么担忧!”
职位高了,忌妒的人也跟着增多,不少人在杨坚面前打苏威的小报告。杨坚一概不听,对这些人说:“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他认为自己和苏威简直是明君贤臣的典范。
这对明君贤臣的关系在开皇十二年(592年)发生了转折。这一年,苏威和大臣何妥闹了矛盾,何妥上书说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为朋堂。自从平陈之后,杨坚自觉天下太平,对往日立下大功的重臣渐生猜疑之心,就借着这个机会将苏威革职,和苏威关系不错的官员们也一并获罪,数量多达百人。当苏威跪地向杨坚认错,杨坚冷冷地说:“现在认错太晚了。”
苏威心中苦涩,不过十年时间,杨坚对他的态度天差地别,看来杨坚这个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这件事对苏威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甚至改变了他的性格。
隋文帝死后,他被杨广启用,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劝谏君王的不当之处,而是随波逐流;他也不像从前那样注重所谓的名节,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他就跟随宇文化及做了官;他更不像以前那样在乎君主是否有才德,在隋末农民起义中不断更换上司。待到李唐建立,苏威求见李渊和李世民,希望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二人拒绝,不久病死在长安。一代名臣,落到这样的下场,固然有自己的原因,但杨坚倘若稍稍顾念昔日情分,苏威又怎会性情大变,做出此后种种大违初衷之事?如此结局,让人痛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