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动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征,同时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人类的祖先生活于森林中,过着树栖生活,其上下肢功能无明确分工,皆以攀援抓握为主,故手、足相似,无足弓、前足发达、趾长而伸屈灵活自如,足跟不负重,跟骨因之较小。此时足之姿态,前足向内旋转,足内缘凹陷,外缘凸起。当人类进化,自树栖生活移居平原,更为重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发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确分工。手主要从事劳动生产,足专司负重行走。为此,足的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陆地直立生活,两足负担体重,故跟骨发育长大,成为足部最大的骨骼。
——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弹性并有向前推进作用,因之,舟骨和内侧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纵弓。
——原来为了抓握方便,拇趾细长且与第二趾离开,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动灵活与拇指相似。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负重稳定,故拇趾与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并有韧带联系,活动因之减少。
——由于足弓形成,为了维持此弓形结构,足部韧带发育壮大。再因足不再从事抓握动作,故足内在肌萎缩退化。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足弓的维持一是楔形骨保证了拱形的契合,二是韧带的弹性和肌肉收缩,使肌腱紧张,后者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如韧带或肌肉(腱)损伤,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现代物质文明发达,人们皆穿鞋着袜,有高跟鞋,亦有所谓“火箭式”尖头鞋,对足横加束缚,使肌肉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道路平坦整齐,出门上公共汽车,或以自行车代步,甚少步行。在上述情况下,足肌缺乏锻炼,不够坚强。若再加上生活富裕导致体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担,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类进化、物质文明发达时期的一种退化病。可见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说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荡,良好的足弓应有弹性。足弓过高,韧带过紧;或足弓过低,韧带松弛、足肌乏力,均会引起疼痛。足弓虽平,而韧带坚强,足肌健壮又能起保护作用,具有弹性,可以毫无症状。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无弹性,在行走和站立时有足疼痛症状者。
人在跑步或跳跃时,足跟不着地,两侧前足也不同时着地,两足肌肉的收缩,此起彼落,既紧张又协调,韧带劳损可能性更少,故适度的跑跳,对足弓也是有益无害的。但一定要有—个良好的足弓为前提,已失去弹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经塌陷的,不适宜进行过多的跑、跳动作。穿着高跟鞋无论站立或行走,足长伸肌等肌肉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着无跟平底鞋,又使肌肉过度松弛,增加韧带负担,两者对足弓的维护都不利。故穿鞋以中等高度的后跟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