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线肯定与赛绩相互关联,不同品系鸽在不同的赛线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鸽舍也会有不同的赛绩表现,其中包括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即使是那些已知因素,也并非全部都是天然赐予的,而需要人们去运用、掌握、调节和适应,方能在越来越激烈的赛事中崭露头角。这就是下面讨论的主要内容。
(1)运输影响 在运输途中,由于颠簸、闷热、拥挤、相互打啄、口渴和饥饿,赛鸽无法充分休息,必然造成体质的迅速下降,尤其在远程、超远程赛事的运输途中,经几天几夜的旅途折腾,等到开笼放飞时,往往已呆若木鸡,无法起飞是经常发生的。只是在运送员的不懈努力下,降低装笼密度,勤奋上下翻笼,增加通风通道,精心喂水喂食,以及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高速公路通道的建成,运输时间的缩短,运输死亡率和折损率已明显减少。
至于运输工具,中短程赛事主要采用高速公路运输,而远程、超远程赛事的运输工具主要还是火车。鸽晕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验证实每羽鸽都会发生晕车,诱发原因是反复等频率的摇晃。鸽是空中飞行动物,耳蜗内壁的黏膜感受小体的感受区主要分布在后下方,而耳蜗下方的感受区只是在陆地上活动时使用,平时它并不需要感受等频率摇晃刺激,因而这是耳蜗感受器先天缺陷造成的,故不可能通过训练培养出不晕车的鸽。
防止鸽晕车的办法:集鸽前不要喂得过饱;运输途中尽可能减少颠簸,如汽车运送要注意通风,尤其轿车运输,鸽友们往往喜欢将鸽笼放在后备车厢中,试想,后车厢岂能会是空气畅通之地?后车厢中有汽油味,有的还开上空调,它们能受得了吗?凡此种种细节,处处都要求鸽友们注意,才能在赛场上充分发挥,为主争光。
(2)赛线影响 一个地区寻求一条好的赛线是鸽会的首当任务,一条好的赛线可让本地区众鸽友终身受益。东南西北各条赛线,由于受地形、地理环境、运输条件等限制,可能只有1~2条赛线可供选择。一条好的赛线的形成,是通过历年放飞经验的积累自然形成的。
每一条赛线对参赛者而言,机会应是均等的,而与您所饲养的赛鸽种群是否适合这一条赛线有关,历史上类似“南黄(钟)北李(梅林)”的事例可谓数不胜数。在某一次赛事中出奇制胜者也确实有不少,而在一条赛线上能长期多次崭露头角的鸽系,确实并不太多。因而鸽友们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南路鸽、北路鸽。以苏浙沪地区为例,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一条西北“黄金赛线”。在这条赛线形成过程中,既然是说每年在此赛线上,将会选拔出大批的“精英”;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一条赛线上,每年将要以牺牲多少“壮士”为代价所建立起来的。而该地区还有一条南路赛线,可至今还没有人命名,称其为“白银赛线”,其道理也就无须多言了。西北“黄金赛线”的命名,也是在各条赛线比较之下形成的。同样是“京津沪赛线”,也是正南北赛线,应是一路平川、粮水俱全吧,可其赛绩总是不如西北“黄金赛线”。而东北地区的南路赛线,也是一条“黄金赛线”,在此赛线上,多次创造出“千千米当日归巢”的历史纪录。
因而不少学者、鸽友们撰稿认为,一条好的赛线形成的基本条件如下。首先,以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飞行。解释为:赛鸽开笼后一路向低海拔地区滑翔而下,并将此比喻为“下坡总比上坡省力得多”。其次,一路平原,避开高山险阻。高山地区气流复杂多变,多雾,温差大,空气稀薄,深山峡谷影响视野,导航功能难以发挥,且多鹰、隼、鹞等天敌。再者,沿途要少有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因设立在城市饲养的鸽舍,鸽往往会有“恋城欲”,进入大城市后,一方面留恋于城市而不肯离去,另一方面总是跟着城市中家飞的鸽群转,飞累了栖息束手被擒,或飞饿、口渴了,难以克服食、水的诱惑而误入他舍;另外路途要有水源、庄稼、籽食,可供落野打食充饥。如赛线起点于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经验告诉我们,赛鸽飞行在一天以上的赛程,不吃不喝是难以维持的。最后,赛线最好能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走,这样鸽就能顺着太阳由西向东飞行,可充分利用经纬时间差,有利于分速的提高。
以上的赛线选择,主要是按照远程、超远程所设计,而对中、短程赛线而言,或许就没有如此严谨,每年鸽会春秋两季设计的中、短程赛线,总要和远程、超远程赛线相匹配,赛事的安排顺序也是由近到远,先训赛、短程赛、中程赛,最后才是远程、超远程赛。
(3)司放点影响 司放地点和放飞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各地鸽会每次组织的放飞活动,除裁判员外,也少不了经验丰富的司放员,其对每次的司放活动负有重要责任。当赛线确定后,不要轻易变更,这对提高赛绩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内赛线还是欧洲的巴塞罗那、波城、马赛等国际赛线司放点,基本上都是保持几十年不变的。这不仅有利于分速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年的赛绩具有可比性。在那里,一羽赛鸽可在同一条赛线上连续飞上好几年,赐予它创造优异赛绩的机会当然也会多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