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鸽传染性疫病的防疫工作

鸽传染性疫病的防疫工作

时间:2023-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疫病高发流行期间,要尽可能减少大型群体集鸽训放次数,归巢鸽要认真做好疫病预防处理和疫病严密观察工作,尤其要重点注意观察当年幼鸽,特别是那些疲惫不堪、体能康复迟缓、亚健康、出现可疑体征鸽的病态表现。在鸽舍、鸽场有疫病发生的情况下,在鸽场的每个鸽舍出入口要分别设置消毒垫、消毒盆,以避免鸽舍间不同病原体的相互交叉感染。
鸽传染性疫病的防疫工作_赛鸽全书

(1)场舍环境与卫生防疫措施

①改善鸽舍环境:鸽舍营建场地要因地制宜,鸽舍宽敞而合理,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尽量朝南背北,要冬暖夏凉阳光充足;既通风又干燥,防止寒潮、暴风雨恶劣气候的侵袭,巢箱、栖架设置要求既没有对流风侵袭,又不闷热;鸽舍安置地点要既安静又有利于家飞;少噪声而有利于栖息。

②保持鸽舍卫生:鸽舍要勤于打扫,空气清新而少污染,定期做好棚舍、用具等消毒。

③注意饲料、饮水卫生:提供优质饲料,注意饲料卫生和饮水卫生;定期做好饮水器、食具清洗消毒,巢盆必须天天清扫,定期置于阳光下暴晒,并及时更新。

④避免外来鸽引进接触:重点抓好新引进鸽健康观察检查、严格执行隔离观察期内的疫病检疫程序。在疫病高发流行期间,要尽可能减少大型群体集鸽训放次数,归巢鸽要认真做好疫病预防处理和疫病严密观察工作,尤其要重点注意观察当年幼鸽,特别是那些疲惫不堪、体能康复迟缓、亚健康、出现可疑体征鸽的病态表现。

⑤制止传染源导入:在疫病高发流行期间,不要去出现疫病和已发病鸽舍,尤其避免或回绝发病鸽舍鸽友、疫区饲养人员的来访抓鸽,入舍前必须做到先消毒浸泡双手、更衣、换鞋。

⑥隔离可疑病鸽:及时隔离或尽可能地果断淘汰亚健康可疑病鸽。有条件的大型种鸽场、繁殖场,打扫鸽舍人员要做到专人划区分块包干,各司其职;制定合理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打扫和处理病鸽时,要先处理健康鸽,然后再处理患病鸽,处理患病鸽后要严格进行双手、鞋底消毒和隔离工作服的更换、消毒清洗。

(2)卫生清扫与消毒 鸽舍除每天进行一次鸽舍、运动场的清扫外,至少1~2周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扫除,清除木板、缝隙间的粪便和污物,填塞纳污缝隙,巢盆要定期更换或清扫消毒等。

每月选择天气晴朗的好天气,对鸽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消毒,门窗、巢格等用消毒水擦拭或冲刷干净,地面、墙壁和运动场可用10%~20%石灰水或烧碱水、漂白粉水喷刷一遍。食具、饮水器等用0.1%新洁尔灭或0.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时。笼具、草窝等可集中置于密闭房间、箱、室、库房等里面,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鸽舍带鸽喷雾消毒,要尽量避免选用含氯类带刺激性气体或带腐蚀性的消毒剂。消毒池、门垫可用澄清石灰水或烧碱水淋湿消毒。

(3)鸽舍消毒 鸽舍常用消毒药品配制见表6-1。

表6-1 鸽舍常用消毒药品配制

(4)棚舍消毒 棚舍消毒是一项重要且有效可靠的防疫措施。

①预防性消毒:指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可疑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舍、物品进行的日常预防性消毒。如在进出种鸽繁殖场、公棚、棚舍门口时的常规双手、鞋底消毒或换鞋,集鸽前对集鸽笼、垫料和笼具的消毒,打扫鸽舍时对可疑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的局部清除消毒。

②临时消毒:指鸽场、棚舍在发生疫病的情况下,对发生传染病的鸽舍或疫点、疫区进行的加强消毒,及时杀灭患病鸽排泄物、分泌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污染物造成的新病原体传播源,制止对易感鸽群继续造成侵害的消毒措施。

③终末消毒:是在患病鸽痊愈、解除隔离及死亡后,为彻底消灭场舍内传染病的病原体残留进行的最后消毒。

(5)常用消毒方法

①物理消毒法:指用物理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其包括自然净化、机械除菌、热力灭菌和紫外线辐射等消毒法。

a.自然净化:如通风、干燥、除尘、阳光暴晒等。这些方法在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机械除菌:是单纯使用机械的办法来去除病原体。如鸽舍打扫、器具洗涤、粪便铲除、沐浴等。其虽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但可将大部分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清除。

c.紫外线辐射消毒:紫外线有较强的消毒杀菌作用。紫外线能产生臭氧,臭氧分解氧(O2)和新生氧(O)。新生氧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作用是首先攻破细菌细胞壁破坏细菌外层的脂蛋白,接着破坏其里面的脂多糖层,使细胞渗透性改变而导致细菌细胞溶解死亡。缺点是对鸽眼睛的眼底视网膜、视团结构(杵状体)会有较强的聚焦灼伤损害,因而不宜带鸽消毒。此外,棚舍、巢箱结构复杂,即使采取多方位轮番照射,也仍然难以做到使紫外线直射到所有部位。此外,紫外线对尘埃的穿透力极差,尤其躲藏在缝隙里的病原体根本无法杀灭;且还由于鸽舍是完全开放或半开放广为通风的场所,紫外线产生的臭氧也极难在舍内弥漫滞留达到杀灭病原体的时效。因而紫外线只能用于鸽舍的预防性消毒。

②化学消毒法:指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的方法。它使用方便,不需要复杂的条件设备,是使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消毒方法。注意某些消毒药品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为保证消毒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用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的条件和推荐的方法、配制浓度,正确安全使用。

③生物学消毒法:指利用某些生物技术进行消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如生物热消毒技术和生物氧化消毒技术等。此仅适合大规模场所大批量的排泄物和有害物质的卫生学处理。

(6)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

①消毒池、消毒盆:在鸽场、鸽舍的进出口设置消毒池,池内放置按规定标准浓度配制而成一定比例的消毒液(常用漂白精粉和漂粉精片,配制方法和浓度请详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以供人员进出时进行鞋底的消毒。同时还有浸手用消毒盆,供人员进出时进行双手浸泡消毒。此外,在鸽场的疾病诊疗室、可疑鸽观察区和病鸽隔离区的水池旁设有消毒盆,以供人员在进行检查、诊疗、观察可疑鸽和病鸽处理后双手浸泡消毒。在鸽舍、鸽场有疫病发生的情况下,在鸽场的每个鸽舍出入口要分别设置消毒垫、消毒盆,以避免鸽舍间不同病原体的相互交叉感染。注意使用的消毒剂要保持新鲜,并专人负责定时更换或加液。

②雾化消毒:属湿性消毒。要求消毒剂必须对操作人员和鸽没有强烈的刺激和毒副作用;喷出的雾滴在100微米左右,水滴呈雾粒状,且雾粒能在空间停留短暂的时间,使每个消毒层面略有润湿为度,对鸽舍的空气、四壁、地面、巢格、栖架、笼具、缝隙等处,达到确切有效的消毒作用。喷雾消毒除特殊需要外,尽量能选择在阳光明媚充足时进行,喷雾保持一定时间后即开窗通风,待等鸽舍自然干燥,消毒剂气味散尽后,才能让鸽进棚。

此外,有一种现代超声雾化器,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处理后,形成一种超微粒雾态的“气溶胶”,微粒雾弥漫飘浮充满整个鸽舍空气中,对于空气消毒效果尤为显著,还可带鸽消毒。微粒气溶胶最后吸附在鸽舍的四壁和旮旯等处。不足之处是消毒容积不宜太大,对有强烈刺激性、腐蚀性消毒液不宜采用。

③熏蒸消毒:属干性消毒。常用甲醛(即福尔马林)配合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作用是让甲醛气体弥散渗透到棚舍的每个旮旯,消毒效果全面显著。但它只能用在密闭空间,用得较多的是消毒病鸽舍、隔离舍、人工孵化室、清空的公棚及柜、箱、盒,也可事先将巢盆、草窝、书籍、衣被、织品、器皿、工具、手表、表具、部分精密仪器等集中放入较小空间进行熏蒸消毒。

棚舍消毒前,先将门窗和所有的通风口、缝隙全部封闭。棚舍消毒需密封12~24小时,然后全部打开进行通风7~14天(根据季节、气候、通风量有所不同),至少要等待2天以上直等到甲醛气味完全消散后,人员才能进入。消毒柜封闭熏蒸消毒需6小时以上,然后取出放置在通风处至少20分钟以上,等到甲醛气味完全消散后才能使用。此外,也可使用氨气来中和甲醛气体。

④火焰喷射消毒:即使用不同燃料的火焰喷射器,采取火焰的高温作用来消毒金属、笼具、砖墙、地表等。其表面消毒作用彻底,对不能接触到火焰的地方,如缝隙深处等往往留下死角隐患。

(7)常用化学消毒剂 消毒剂的选用,首先要选择目前所应对的病原体,其消毒作用必须要强;要考虑到对人、鸽的安全;不能损害消毒物体;价廉和便于购买,使用方便。一般大多数消毒剂消毒时的浓度越高,消毒药物的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也就越显著。

化学消毒剂按照其作用分为高、中、低效3类。可根据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结核杆菌、亲水病毒、亲脂病毒等。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有机氯化合物等。中效消毒剂:除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外,可杀灭其他各种微生物。如乙醇、酚、含氯消毒剂、碘制剂等。低效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亲脂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结核杆菌和亲水病毒。如新洁尔灭、洗必泰等。

①酚类消毒剂:属凝固蛋白类化学消毒剂。能使微生物原浆蛋白变性、沉淀而起到杀菌或抑菌作用。大多数为中效消毒剂,能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和一般细菌,但不能杀灭芽孢菌,对病毒与真菌无杀灭作用。常用的有:苯酚(酚、石炭酸)、煤酚(甲酚、甲酚皂、煤酚皂、来苏儿)、煤焦油皂(克辽林、臭药水)、松馏油、农福、复合酚(菌毒敌、农乐)、鱼石脂(依克度)等。常用于浸泡消毒、皮肤黏膜和创面消毒。

②醇类消毒剂: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乙醇。消毒作用比较快,可杀灭繁殖体微生物,但不能杀灭芽孢菌,属中效消毒剂。其他有苯氧乙醇、三氯叔丁醇等。常用于皮肤和小件诊疗器械的涂擦消毒,具有刺激性,不能用于黏膜、开放性伤口消毒。

③醛类消毒剂:能使蛋白质变性,杀菌作用较强。其中以甲醛作用最强。为高效消毒剂,其气体和液体均具有较强的杀灭微生物作用,戊二醛杀菌能力比甲醛强2~3倍,杀菌速度快,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都较小。其他有聚甲醛(多聚甲醛)、露它净、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等。

④碱类消毒剂:碱能溶解蛋白质,并能水解蛋白质与核酸,破坏微生物体,并损害其酶系统。其杀菌作用决定于它所离解的氢氧离子,对病毒和细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常用的有氢氧化钠(苛性钠、烧碱)、氧化钙(生石灰)等。

⑤酸类和脂类消毒剂:酸类消毒剂解离出的氢离子能影响细菌的生理代谢,而起抗菌作用。这类化合物虽有杀菌或杀灭真菌的作用,但作用较弱,属低效消毒剂。其杀菌力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成正比。常用有硼酸、乳酸、醋酸、水杨酸(柳酸)、十一烯酸、苯甲酸等。

⑥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一种含不稳定结合态氧的化合物,遇有机物或酶即释放出初生态氧,发挥其强大的氧化能力,从而破坏菌体蛋白或酶,呈现其杀菌作用,且易溶于水,在消毒过程中其有效成分为醋酸,为高效消毒剂。它在释放初生态氧的同时,也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损伤作用。常用的有过氧乙酸(醋酸)、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和臭氧、高锰酸钾等。

⑦卤素类消毒剂:作为消毒防腐剂使用的卤素类消毒剂,主要能释放出氯、碘的化合物。它们能氧化细菌原浆蛋白活性基团,并和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之变性。氯气使用极不方便,因而一般多用其含氯化合物。常用的有各种游离碘制剂(碘酒)、碘仿、碘伏(强力碘)、聚乙烯酮碘(吡咯烷酮碘)、复合碘溶液(雅好生)、百菌消(碘酸混合液)等。大多数为中效消毒剂,常用于皮肤、黏膜消毒。种类很多,如漂白粉(含氯石灰)、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氯胺(氯亚明)、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TCCA)抗毒威、除菌净等。为中效消毒剂,适用于水、排泄物的消毒。

⑧染料类消毒剂:分碱性和酸性染料两大类。它们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分别与菌体蛋白的羧基和氨基结合而影响细菌代谢,呈现其抗菌作用。常用的碱性染料消毒剂,对革兰阳性菌有效,而一般酸性染料消毒剂的抗菌作用微弱。常用的碱性染料消毒剂有甲紫(龙胆紫)、利凡诺尔(雷佛奴尔)、孔雀石绿、亚甲蓝(美蓝)、中性吖啶黄等。

⑨重金属盐类消毒剂:重金属如汞、银、锌的化合物能与细菌蛋白结合,而使之沉淀产生抗菌作用。作用强度取决于金属离子浓度、性质以及细菌特性。重金属离子易与某些酶的巯基结合,从而使其酶失去活性,继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有汞盐、有机汞类、银制剂和铜盐等。如升汞(二氯化汞)、红汞(汞溴红)、柳硫汞(硫汞柳酸钠)、黄氧化汞(黄降汞)、氯化氨基汞(白降汞)、硝甲酚汞(米他芬)、硝酸银、蛋白银、离子银、硫酸铜等。多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和防腐。

⑩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又称除污剂或清洁剂。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活性消毒剂。能降低表面张力,改变两种液体(通常是油和水)间的表面张力,有利于乳化去除油污,起到清洁消毒作用。这类药物能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逸出,影响细菌的呼吸及糖酵解过程,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呈杀菌作用。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不游离表面活性剂3种。常用的有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洗必泰(氯苯胍啶)、消毒净、杜米芬(消毒宁)、创必克、百毒杀(癸甲溴氨溶液)等。

烷基化气体消毒剂:常用的如环氧乙烷也是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烷基化气体消毒剂系可燃易爆气体,仅限于专业消毒机构,供特殊医疗用品消毒用。

其他消毒防腐剂:有水杨酸苯酯(萨罗)、水杨酰苯胺、发癣退(癣退)、霉敌等。

(8)消毒剂应用和注意事项每个鸽舍、种鸽繁殖场都可根据各自特点和疫情特点,选择合适消毒剂和消毒方法。而大多数寄生虫卵和球虫卵囊等对化学消毒剂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针对寄生虫卵、球虫卵囊等应选用高效消毒剂,或采用物理、生物学消毒方法来杀灭。微生物对各类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如表6-2。

表6-2 微生物对各类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注:++++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与+抑制或可杀灭;-抵抗无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