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时间的深处
撰文:喻捷
我家楼下有两棵大槐树,街坊说,它们好几百岁了,政府也来登过记。很难想像,没有了它们,这条街会是什么样子。冬天,阳光穿透枯枝,照在四合院屋顶上。夏天,大树冠遮荫蔽日。春天,得看到它们发新芽,才确信四季又轮回。
古城多古树。北京市有近七千棵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大致分部于二十九个品种,树龄最长的超过一千年。皇家建筑里多植松柏,银杏、娑罗和槐树也有,而四合院里种的多是枣树、柿树、椿树、石榴和洋槐。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人们拿着竹竿、爬上屋顶去收。
这回介绍的这本书,是零七年出版的《树之声》。这是一本让我们能按图索骥的北京古树指南。
作者阿南使代并非北京本地人,她的身份是大使夫人,但在客居北京城的二十多年里,在热心的当地古树爱好者的帮助下,她走遍城郊,访树问人,写成了这本包涵大量图片和文字的近300页的树书。
封底的一段文字中,阿南女士说,这些古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人们觉得它们具有某种精神品质。这些分布在北京城郊的参天大叔,构成了一幅北京的历史地图。
载入书中的既有溥仪在树下留影的御花园古柏,也有鲁迅在《秋夜》中的名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提到的阜成门内故居中的枣树。还有郊外古村落中的朴素庄重的古树。
我的中医朋友曾经建议,看树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看古树。靠近它们,体会它们的生命,它们经历过的严酷气候和活下来的精神。
无独有偶,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时光赋予它们尊严,你可以感受到古树那种特有的、宁静的力量,周围的一切风云变幻,朝生暮死,惟有这些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灵,深深地扎根大地;虽然不言不语,却坚守着自己异常坚韧的个性”。
想起站在景山上曾经看到的北京,身后是已无皇帝的故宫,眼前是二环内葱茏绿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