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城市水蓝图项目组
编者的话: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人类。它普通,很常见,它来自江河湖海,云雨雪雾和冰山雪原。没水,谁都无法生存。可是,你真的知道如此重要却又普通的水的故事吗?
2011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科学家携手国际水协会和其他合作伙伴开展了城市水蓝图项目(Urban Water Blueprint),耗时3年,对全球534个大中型城市的地表供水水源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于2014年5月发布了《全球城市水蓝图报告》。2016年4月,TNC又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蓝图报告》,并提出“用生态方案解决城市水源地面源污染问题”,为全社会提供安全、洁净、充足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寻找经济有效的方法。
中国水资源怎么了?
清洁且安全的城市水资源是居民健康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现在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及周边的水源集水区内。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约8.6亿人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这些主要城市的集水区覆盖了全国42%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以及全国40%的河流流域。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新近发布的《中国城市水蓝图报告》中称,通过对全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30个最具代表性的大中型城市的调研表明,这些城市每年地表水的需求量高达300亿立方米,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30年前的水量相当。在全国城市水源地中,有三分之一城市把集水区周边半数土地变成农田或扩建为城市,使原有的自然净化能力遭受破坏,这让集水区上游的水质受到持续污染,且越来越严重。
2015年,TNC对30个样本城市的集水区做的调查发现,其中73%已经遭受较严重的泥沙污染。这意味着8200万人的用水质量已受到影响。集水区的土壤退化和自然栖息地的减少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重要影响,有650多种濒危动物的栖息地正散布在这些集水区范围之内。
报告中写道:中国有近半数的水污染问题源于土地使用方式不当和土壤退化,包括化肥、农药和养殖业产生的农畜粪便流入湖泊、河流、湿地和沿海水域,随着降雨、灌溉和融雪进入地下蓄水层,导致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不能继续用作饮用水源或无法用于渔业或工业生产。由面源污染形成的水污染已成为中国水资源短缺、“水质性缺水”的重要原因。
TNC的生态治水之道
保护水源集水区、改善集水区周边土地的管理利用模式,是帮助我们应对富营养化和泥沙流失等面源污染的重要方法。
TNC的科学家对调查报告分析后指出,如果能对大约140万公顷的受污染面积采用自然生态恢复的方法进行治理,至少可以将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的中小型集水区的污染水平降低10%。
而取得这样的治理效果,大约每年要花费20亿人民币,这个成本还不到目前国家生态补偿支出总额的4%。在过去5年里,中国平均每年的生态补偿支出大约480亿元。而完成34万公顷目标地区的森林再造,可以为4000万城市人口有效地解决集水区泥沙污染问题。同时实施农业最佳管理实践,还可以显著降低下游1.48亿城市人口面临的水源营养物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治理措施仍旧能使土地保持以往的生产力。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采用生态方法治理水源地污染,治污和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节省下来的钱还可以继续投资到城市集水区的保护行动中去。此外,投资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还会为大自然带来诸多好处。
为什么用生态方式解决源头问题?
唯有源头活水来。
住在城市里的人,喝的水、用的水常常来自离城市很远的地方。那里被称作水源地和更大面积的集水区。饮水思源,我们要有更大的视野!
目前,全球城市水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普遍增长。绝大多数城市的饮用水依赖地表水资源。尽管建设了庞大的供水设施,但大部分城市依然要依靠各种水源地的自然资本如森林和湿地来保障水质。随着天然保障资源的逐步退化,供水安全性就越来越难以保障。
TNC与其合作伙伴提出“用生态的解决方案,改善水源地、集水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强流域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能力,提供清洁水源”的理念。
但并非所有城市采取生态类手段实现水源地的保护目标都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为找到适合生态治水的城市及水源集水区,TNC城市水蓝图科学团队收集了534个城市的水源区、土地利用数据,以水源沉积物和营养物减少10%为目标,分析了实施生态类措施和工程类措施的成本。结果发现:四分之一的样本城市可以从实施生态治水中获得投资回报。特别是一些水源集水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小的城市。
投资水源地保护战略还能减少供水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城市可以不去采用更加复杂和昂贵的技术应对恶化的水质,还可以为城市创造其他的价值,比如休闲娱乐,经济发展和保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等等。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中国水蓝图用市场机制,服务人类和自然
环保部最新的报告显示,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湖泊和河流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无法继续供人类使用,而在城市地区这个比例更高。此外,全国有60%的地下水资源已被污染,这些数字警示我们:我国的环境危机相当严重,水源治理更是十分紧迫。
要想完成来自水资源的挑战,各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紧密合作。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TNC的科学家在其全球《城市水蓝图》分析报告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联手,针对中国环境及经济现状开展了中国城市水蓝图项目。项目关注城市小型地表水源集水区和面源污染问题,探讨通过不同的生态治水措施,减少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经济可行性,引入生态治水的市场机制,实现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目标。
TNC认为,采取多方合力共建的水基金模式能为大范围落实保护行动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和监管机制。TNC在南北美洲都已成功推广了多个广受欢迎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简称PES)项目。这种由用户付费的管理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和生产商都能参与降低环境污染影响和保护水资源,努力为生活在集水区的居民和野生动植物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利用多方参与的水基金信托模式进行水源保护,用水户可以有效提高自用水的水质,同时为社会经济和整体生态环境带来更广泛的影响,比如保护重要陆生水生物种栖息地环境。这是一种在中国持续经济增长和自然遗产保护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双赢解决办法。
在厄瓜多尔的基多水基金项目(Quito Water Fund或者FONAG)是TNC开展的第一个水基金实地项目。这个项目所保护的水源地为基多200万居民提供了80%的生活用水。基多项目2000年启动,是TNC第一次尝试用生态补偿模式来保护水源地。基多多为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相对脆弱。TNC尝试通过来自下游水厂和用水户的资金投入,补偿水源地居民因减少对草甸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保护了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也确保了下游用水户的清洁水源。
基多水基金项目成功后,TNC在南美洲更多地方尝试。比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水源地,TNC设计了一个“水与森林项目”(Forest and Water Producer Program)。里约附近的官渡河流域(Guandú River watershed)为市区800万人提供了80%的水源供给。这个项目成功地保护了官渡河周围的森林,提升了官渡河水源的质量。为鼓励当地人参与到保护森林的行动中来,TNC创立了一种新的补偿模式,使每个参与保护森林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这些补偿款主要来自下游的用水户,包括用水企业。
除了在南美洲,水基金在北美洲、非洲等更多地方落地生根。目前TNC在全世界协助32个水基金的建立并并帮助其运行。2015年起,水基金信托模式也开始走进中国。在浙江省余杭区黄湖镇东北部有一个龙坞水库,它为周边3000人的社区提供饮用水。虽然汇水区内没人居住,但是那里1600亩竹林中至少有212亩毛竹林需要施肥,使用的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龙坞水库的污染。
TNC科学家来到龙坞,与合作伙伴一同探索建立水基金信托管理模式来保护水源。万向信托获得了龙坞水源地林地的管理权,在当地发展适宜水源地保护的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逐步改善着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在龙坞成功运营的水基金信托模式将逐步在浙江省类似规模的小水源地推广。
保护水源地,看似离你很远,其实与你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