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赤潮的防治,主要是采取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防治虽可迅速有效地控制赤潮,但所施用的化学药剂给海洋带来了新的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生物防治技术。
关于生物防治,有人建议投放食植性海洋动物如贝类以预防或消除赤潮,这看起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不能不考虑到有毒赤潮的毒素会因此而富集在食物链中,可能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
微生物对赤潮藻类的抑制作用主要有以下研究进展:
(1)有一种寄生在藻类上的细菌,它们专性地寄生在这些藻类的活细胞中,可逐渐使藻类丝状体裂解致死。某些假单胞菌可分泌有毒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抑制藻类如甲藻和硅藻的生殖。粘细菌直接与多种蓝藻细胞接触,通过分泌可溶解纤维素的酶消化掉宿主的细胞壁,进而逐渐溶解整个藻细胞。
有人从水华铜绿微囊藻中分离出蛭弧菌,这种特殊的细菌能够进入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并使其溶解。其侵染过程与蛭弧菌感染细菌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据推测,铜绿微囊藻水华的迅速消失,可能与蛭弧菌的专性感染有关。
对于赤潮灾害及其污染的生物修复的可能途径:一方面,在赤潮衰亡的海水中,分离出对赤潮藻类有特殊抑制效果的菌株;另一方面,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细菌中产生抑藻因子的基因或质粒引入工程菌如大肠杆菌,并进行大规模生产。
(2)有研究也表明病毒在赤潮的生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病毒包括原核藻类病毒和真核藻类病毒两类。原核藻类病毒,即蓝藻病毒,又称“噬藻体”(cyanophage);真核藻类病毒由4个属组成,包括绿藻病毒属(Chlorovirus)、寄生藻病毒属(Prasinvirus)、金藻病毒属(Prymnesiovirus)、褐藻病毒属(Phaeovirus),习惯上称为“藻病毒”(phycovirus)。
据研究,噬藻体在海洋蓝藻的种群控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赤潮在消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病毒的裂解导致了超过25%的藻细胞死亡,因此藻类病毒是赤潮的主要控制因子。同时,病毒在赤潮生物种群动态、赤潮发生和消亡以及对宿主遗传基因组的变化都起着特殊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