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甲虫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甲虫

时间:2023-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胸背板两侧有的类群具侧刺突,有的类群则光滑。幼虫体肥胖,长圆筒形,略扁。腹部由10节组成,前6或7节的背面常呈卵形的肉质突,称步泡突,便于在坑道内行动。其中有不少种类能够作为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当人们误食此类天牛后,可造成人体感染。前翅为鞘翅,后翅发达善于飞行,少数属种后翅退化,飞行能力丧失而只能爬行。以上腹部特征是总科下分类依据之一。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甲虫_医学昆虫学

1.花蚤总科Mordelloidea。

附录3-W 分科检索表

1.头的基部缩小呈颈状………………………3头的基部不呈颈状…………………………2

2.前胸背板两侧有明显的边缘,基部与翅基等宽…………………长朽木甲科Serropalpidae前胸背板两侧无明显的边缘,基部远较翅基为窄……………………拟天牛科Oedemeridae

3.前胸背板基部不较翅基为窄………………4前胸背板基部明显较翅基为窄……………6

4.前胸侧面无明显的缝………………………………………………大花蚤科Rhipiphoridae前胸侧面有明显的缝………………………5

5.后足胫节比跗节为短…………………………………………………花蚤科 Mordellidae后足胫节和跗节约等长…………………………………………………拟花蚤科Scraptiidae

6.每个爪均自基部分为2片…………………………………………………芫菁科Meloidae爪简单,不再分为2片………………………7

7.触角锯状、栉状或羽状,头向前平伸…………………………………赤翅甲科yrochroidae触角丝状,头向下弯…………………………8

8.跗节倒数第2节很小,隐藏在前一节的分叶间。头部在复眼后面缩小,复眼大……………………………伪细颈甲科Hylophilidae跗节倒数第2节不特别小,并分为2叶。头部在复眼后面空一段距离才缩小。复眼较小………………………………………………9

9.复眼边缘不完整;后足基节左右接近…………………………………细颈甲科Pedilidae复眼边缘完整,后足基节左右远离……………………………………蚁形甲科Anthicidae

芫菁科Meloidae:本科昆虫全世界已知种类有2 300多种,我国现有记载40多种。复变态,由幼虫到蛹,形态上有多次变化。由于本科昆虫的血液中含有剧毒的斑蝥素(Cantharidin,又名芫菁素),是具有强臭味及发泡油状物,遇到惊吓时从足的关节处泌出,能够使人体皮肤起水疱,且发痛,造成局部皮肤损害(图3-191)。

图3-191 芫菁科形态

(引自:实用医学昆虫学:姚永政,许先典编著.1982)

2.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附录3-X 分科检索表

1.触角着生于额突上,一般很长,接近或超过体长;足跗节末端具双刺;中胸背板常具发音器……………………天牛科Cerambycidae触角不着生在额突上,短于体长,一般不过体长的2/3;足跗节末端很少具双刺;中胸背板一般无发音器…………………………………2

2.触角丝状或栉状,头部额区向下略延伸成方形的喙状;鞘翅短,臀板外露;后足基节左右靠近…………………………豆象科Bruchidae触角多为丝状、念珠状或向端部略膨大,稀有锯齿状;头部额区不呈方形的喙,鞘翅一般很长,覆盖臀板;少数鞘翅短,但后足基节左右离开……………………叶甲科Chrysomelidae

天牛科Cerambycidae:典型的天牛种类,身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体色不一。有深暗色的如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种类多如此,其中摸天牛属(Monochamus Guer.)多呈黑色,也有体色鲜艳的,如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的种类多具美丽的花斑。头为前口式或下口式,属中间类型者也不在少数。上颚发达,呈不同程度的弯刀状。复眼肾形,围绕触角基部,少数种类复眼凹陷很深,甚至像眼天牛(Chreonoma spp.)的种类,其复眼上、下叶竟完全分开,似为四个眼。触角等于或长于体长,至少为体长之半,11~12节,丝状、锯齿状、念珠状,生于额瘤上。某些属种,触角柄节端部前面具一密生颗粒的区域,称之为端疤;端疤若有完整的边缘,称端疤封闭;端疤若无边缘或仅有部分边缘,称端疤开放。前胸背板两侧有的类群具侧刺突,有的类群则光滑。除了锯天牛亚科(Prioninae)而外,中胸背板多具发音器官。足细,跗节5节,第3节双叶状,第4节小,常与第5节融合,腹部长,可见5~6节。

幼虫体肥胖,长圆筒形,略扁。头部坚硬,棕褐色,往往能缩入前胸很深,触角3节,下颚须3节,下唇须2节。前胸很大,约等于中、后胸之和;胸足很小,也有无足类群。腹部由10节组成,前6或7节的背面常呈卵形的肉质突,称步泡突,便于在坑道内行动。

天牛是个较大的类群,世界上已记载20 000多种;我国约有2 000种。其中有不少种类能够作为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当人们误食此类天牛后,可造成人体感染。

3.金龟子总科Scarabaeoidea。

附录3-Y 分科检索表

1.触角呈膝状弯曲,端部树数为栉状,雄虫上颚极发达……………………锹甲科Lucanidae触角非膝状弯曲,端部3~7呈鳃片状或栉状………………………………………………2

2.触角末端数节呈栉状并逐渐卷曲。体扁,前胸与鞘翅间有一段颈状年,故不密接……………………………………黑蜣科Passalidae体粗壮,一般不扁,前胸与鞘翅间无颈状而密接……………………金龟子科Scarabaeidae

金龟子科Scarabaeidae:蜣螂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体较狭长扁圆,鞘翅背面常较平,全体黑而亮。金龟子头部常较小,多为前口式,头背面多凹凸不平,有多个突起。后部伸入前胸背板,口器发达,上唇显著,上颚有1枚可活动的小齿,下唇颏深深凹缺,下颚外颚叶钩状。尤其是上颚多甚发达壮实。下唇颏深深凹缺,下颚外颚叶钩状。触角通常不很长,8~11节组成,以9节、10节为多,端部3~8节组成鳃片部,以3节者为多。前胸背板大,通常宽大于长,侧缘多少呈弧形,多数类群有显著的小盾片,亦有不少属类的小盾片缺如。前翅为鞘翅,后翅发达善于飞行,少数属种后翅退化,飞行能力丧失而只能爬行。前足基节窝后方不开口。足开掘式,前足胫节外缘具齿,有端距(或内缘距)l枚,跗节5节,有极少数种类跗节少于5节,仅4节或3节。腹部可见5~6个腹板,腹部气门位于背板腹板之间的侧膜上,或位于腹板侧上端,末背板形成臀板,它们或为鞘翅覆盖,或露出在鞘翅之外。以上腹部特征是总科下分类依据之一。有些类群有明显性二态现象,其雄虫头面、前胸背板上有各式角突或突起,或触角鳃片部节数多于雌虫等。幼虫常弯曲呈“C”形,称为蛴螬,体柔软乳白色,头大而坚硬,下口式,触角4节;有胸足3对,足4节,具爪,后足一般较长。腹部9~10节,气门新月形。无尾突,全发育过程有3龄,土栖,取食植物的根或土中有机质,或以动物粪便、腐朽木质、腐尸或真菌、动物碎屑为生。

金龟子同天牛一样也可作为某些寄生虫(如猪巨吻棘头虫等)的中间宿主,而导致人类在误食金龟子后感染上此种寄生虫。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又称伪步行虫科,体型大小不一,多数扁平而坚硬,黑色、赤褐色或暗色。外形似步行虫,但跗节式5-5-4,可与之区别。头小,部分嵌入前胸。触角11节,线状或棒状,着生于头的侧下方。腹部可见5节,大部分为植食性,是农作物和贮粮的重要害虫。其种类较多,但有些种类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是传播微小膜壳绦虫的重要媒介,如赤拟谷盗(Tribolium ferrugineum)。

赤拟谷盗,别名拟谷盗。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世界热带与较温暖地区。常生活于食用菌、玉米、小麦、稻、高粱、油料、干果、豆类、麸皮、饲料基、中药材等中。主要为害面粉,该虫有臭腺分泌臭液,使面粉发生霉腥味,其分泌物还含有致癌物苯醌。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3~4.5mm,赤褐色至褐色,体上密布小刻点,背面光滑,具光泽,头扁阔;触角锤状11节,锤端3节膨大,复眼黑色,两复眼腹面距离约与复眼的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呈矩形,两侧稍圆,前角钝圆,有刻点;小盾片小,略呈矩形,鞘翅长达腹末,与前胸背板同宽,上具10条纵刻点行。前、中、后足5R节分别为5、5、4节。幼虫细长圆筒形,长6~8mm,有胸足3对,头浅褐色,口器黑褐色,触角3节,长为头长之半,胸、腹部12节,各节前半部骨化区浅褐色,后半部黄白色。臀叉向上翘。腹末具1对伪足状突起。

每年生4~5代,以成虫在包装物、苇席、杂物及各种缝隙中越冬,雄虫寿命547d,雌虫226d,把卵产在仓库缝隙处,卵粒上附有粉末碎屑一般不易看清,每雌产卵327~956粒。最适发育温度27~30℃。相对湿度70%,30℃完成一代27d左右。把气温调到44℃,相对湿度77%,幼虫10h、成虫7h即死亡;50℃1h即死亡;低于-1.1℃各虫17d即死亡;-6.7~-3.9℃5d全死亡。李朝品等(1997)研究发现赤拟谷盗于每年1~3月份虫体处较低密度水平,4月中旬开始增多,至5月中、下旬出现第1个小高峰,6月份虫口密度略有回落,7月中旬出现第2次高峰,依次是8月中旬,10月上旬出现第3、第4个高峰,但以1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

由于赤拟谷盗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因此当人们误食该虫后可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病,同时其分泌物还含有致癌物苯醌。因此需采取一定的防制措施,防止对人类造成危害。

(李 薇)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昆虫学通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77-306

2 季恒清,赵显伦.隐翅虫皮炎及其防治.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5):395-397

3 李朝品,黄玉芬.隐翅虫皮炎及其治疗.泰山医学院学报,1993;14:(2):158

4 李朝品,张 浩.褐足隐翅虫形态的初步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2):63-64

5 李朝品.淮南地区隐翅虫的生境及季节分布.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5(4):42

6 李冬萍,李朝品.淮南地区赤拟谷盗的生境及季节分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2):87-88

7 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北京林学院等编著.昆虫分类学.1983;90-141

8 夏立照.隐翅虫皮炎.陈兴保,吴观陵,等主编.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78-884

9 徐岌南,甘运兴编著.动物寄生虫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385-386

10 姚永政,许先典编著.实用医学昆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9-43

11 中山医学院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06-3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