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几种常见的人工耳蜗装置
目前全世界有数十个人工耳蜗研究小组,已研制出的装置多达数十种,能够作为临床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MEDEL装置
该装置为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Hochmair小组研制,由MEDEL公司制造。Hochmair小组于1977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多装置的单位。经过20多年改进、完善发展的多道装置称为COMBIC40+,其特点是电极采用24线(双面触点)12通道单极刺激模式,以保证电极与可兴奋神经成分有效接触。由于电极制作应用特殊工艺,电极植入耳蜗的深度可达31mm,能使2/3的耳蜗接收电刺激。语音处理采用快速CIS+方案,速度可达每秒18180个脉冲,是一般装置传递速度的数倍。该装置内设遥控测试系统,可在数秒钟内精确测量出电极的阻抗值。
2.Cochlear装置
该装置是最初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Clark小组研制的多道装置,并于1982年与Cochlear公司合作进入市场。1985年10月得到美国FDA的许可用于极重度听力损失成人,1989年被FDA许可用于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1995年8月FDA同意用于重度听力损失成人。Cochlear装置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装置。植入电极为22通道环状电极(植入深度25mm)双极刺激,发展为双极和单极两种刺激模式的新一代C24M装置,输入方式为电磁感应。言语处理装置可选择SPFAK、CIS和ACE三种方案。
3.Clarion装置
该装置是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Schindler小组的研究基础上,经ABC公司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美国Research Tranggle研究所合作研制成的人工耳蜗装置。最新装置的体内植入部分称为CII,电极为16通道预弯电极,可采用双极或单极刺激模式。内部设有存储单元并由一微处理器控制。与外部计算机连接后可任意改变内部参数。根据用户的设想和要求,能够随意进行言语编码。主要采用的编码方案为CIS方案、PPS方案和SAS方案,可输出模拟或脉冲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