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元论哲学的倡导者

一元论哲学的倡导者

时间:2023-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克尔也是捍卫、宣扬达尔文进化学说的热诚而勇敢的斗士。海克尔时年仅29岁。将其一元论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充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海克尔认为自然的统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统一,是完全一致的。海克尔的物、力的一元论观点博得了列宁的高度喝彩,当然也遭到了来自各国反动学者的咒骂。虽然海克尔实际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者,但是,他却缺乏勇气承认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唯物主义者。
一元论哲学的倡导者_进化首的进化学

海克尔也是捍卫、宣扬达尔文进化学说的热诚而勇敢的斗士。从他的著作中可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海克尔被称为“德语圈中的赫胥黎”。不过在哲学上,海克尔则比赫胥黎前进了一大步。海克尔批判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勇敢地捍卫了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不像赫胥黎受马赫主义影响,说自己是“不可知论者”。列宁曾批评赫胥黎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而海克尔则旗帜鲜明地提倡物的一元论。

哲学上的一元论(英文monism,德文monismus)是指主张世界的整体或部分仅仅由一种终极的原理或存在所组成的哲学。主张世界是由两个终极的原理或存在所组成的,是二元论。主张世界由多个原理或存在所组成的,为多元论。一元论哲学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其后经过复杂的演变。主张世界的终极原理或存在为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的终极原理或存在为精神或心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海克尔主张物质一元论。他认为把力与物质、灵魂与身体、有机与无机、生物界与无生物界割裂开来的世界二元论的观点是陈旧的错误的。他认为物质与力是同一的,没有力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力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宇宙或世界全体是所有的物质和所有的力的总和。宇宙、世界(Mundus)可分天体(siderisch)部分和地球(tellurische)部分。后者就是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以外的部分属于前者。地球又分为无机的自然界和有机的自然界,它们是有联系的。他认为宇宙的一切,包括天体、地球、自然界、生物领域、人类及人类的心理、灵魂在内都是受宇宙中唯一的最高位的因果论定律(allgemeine Causalgesetz)绝对地必然地支配着的。宇宙的一切皆可由物质=力的生成、进化、发展来加以说明。在他看来,力学的等于科学的等于因果论的等于进化论的(力学的=科学的=因果论的=进化论的),都是同义的。物质或力的守恒定律乃是说明整个宇宙、自然界和人类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包罗万象的基础原理。有的科学史家认为,海克尔的一元论主张与19世纪的因果论的思潮是直接密切相关的,且是它的发展,是19世纪中叶之后兴起的“大因果论”思想的最好的代表。

1863年9月,海克尔在第38届德意志自然科学家与医学家大会上做了“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报告。海克尔在这个报告中陈述了达尔文学说的要义,而且提出了若干属于他的富有新意和感染力的论点:今后生物学者将依据赞同达尔文学说与否而划分为两个营垒;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单纯的原始生物即Monera那里经长久时期逐渐进化而成,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见解;进化和进步呈平行关系;在个体发生、系统分类、古生物学记录三者之间存在着三重的并行关系等。这个报告几乎涉及后来进化论争论中的所有问题。海克尔时年仅29岁。

3年后即1866年,32岁的海克尔发表了全二卷超过1 000页的巨著《普通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该书的整个名称是:《生物体的普通形态学、基于达尔文以力学为基础再建的进化理论的生物体形态科学的全概貌》。海克尔因这本书一跃成为欧洲驰名的大学者。海克尔在这本书里充分显露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哲学思想。海克尔写这本书的第一个宗旨在于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为指导,依据形态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知识对已知生物进行一气呵成的“科学化”(“力学化”的同义语)的理论考察,使生物全体结成网络状的联系即系统树。在下一章将做较详细的介绍。

海克尔在《普通形态学》的最后部分已清楚地表述了他的一元论思想。他明确地描绘出二项对决图:生机论=目的论=前时代的,是属于过时的;而机械论=因果论=力学化=科学化,乃是19世纪该推崇的。海克尔的另一个企图也是明白无误的:通过“进化”这个概念把生物世界因果论化、力学化,借以把往日陈旧腐朽的特创论、目的论从生物学领域中驱赶出去。

1868年海克尔出版了《自然创造史》(Naturliche Schopfungsgeschichite)一书。到1920年,这本书德文版出了第12版,英文版重版两次,被译成很多国文字。在这本书中,海克尔提出了“生命从无机溶液中发生的”(autogonie)自然发生说,旨在把无机的、非生命的世界与有机的、生命的世界联系起来的一元化。他还提出了“缺失环节”(missing ring)的假说,旨在根据进化理论把形形色色的生物类型都纳入一个统一的有联系的网络即“系统树”中去。海克尔提出“愚人”(Homo stupidis)阶段和“带有猿性质的而不会说话的人”(Pithecanthropus alalus)阶段的假说,旨在把猿猴与人类之间的鸿沟填补起来,从而使人类的位置回归到生物世界里去,而非上帝的特殊创造。他的许多科学论点得到恩格斯的赞许和引用。

1899年海克尔出版了他的《宇宙之谜》(Die Weltratsel),其副标题是“有关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将其一元论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充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宇宙之谜》初版就卖了4万册,1908年时已被译成18种文字,到1918年其外国译文则增加到24种。我国也有其译本。他的著作在世界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达尔文、赫胥黎和魏斯曼。

海克尔为宣扬其物、力的一元论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在1906年还创立了“一元论协会”,为一元论思想进行了公开的大胆的理直气壮的斗争。海克尔认为自然的统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统一,是完全一致的。海克尔主张,所有的真的自然科学是哲学的,所有真的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因而所有真的知识是自然哲学的。海克尔的物、力的一元论观点博得了列宁的高度喝彩(参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当然也遭到了来自各国反动学者的咒骂。虽然海克尔实际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者,但是,他却缺乏勇气承认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唯物主义者。这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是被人们所鄙视的,认为是等同于不敬畏神明、不敬畏天地、唯利是图的庸俗市侩。因而海克尔在主张其物的一元论的世界观的同时也屈从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认为一元论也是最纯真的一神论(Monotheismus)。海克尔在1892年还出版了《一元论是宗教与科学间的纽带》(Der Monismus als Band zwischen Religion und Wissenschaft)一书。此书没有中文译本。列宁对于海克尔不能将其唯物主义贯穿到底,是予以充分同情与理解的,认为那是受“那些流行的反对唯物主义的庸俗偏见”的巨大压力所致(参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海克尔在社会观方面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