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德国波恩大学科学家经过对大脑深入的研究,初步揭示出大脑的记忆机制。他们发现大脑中有一种类似“守门”识别的功能,能对进入大脑内的信息进行分类,首先把这些信息分成要保留(记住)的和忘却的两类。他们在研制一种能够区分大脑内杂音信号的电脑程序时,通过观察受测试者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发现,当电脑屏幕出现一个“词”时,测试者的嗅觉区神经元(神经细胞)总是先活动起来,然后是希波区的神经元开始活动。而当这两个区的神经元同步活动时,这个“词”就会被记住,如果上述两个区的神经元没有同步活动,则该“词”就会被忘掉。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上述两个区之间的“狭窄地带”上方有一些杏仁状的结构。这就是引发感觉位置的感觉核。如果在嗅觉区和希波区正在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的同时,从感觉核向这两个区传送信号,“守门”识别的功能就更加明显。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大脑的信息同时引发喜悦、恐惧或激动等等感觉,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2001年11月30日出版的美国《细胞》杂志发表了美国加州大学圣达戈分校生物学和物理学部的研究论文,论述了对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的记忆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采用了两项新技术:一项是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细胞组织内部“框架”能发出“荧光”,从而可以看见其内部形状和变化过程;另一项是利用亮光代替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使得实验可以在不损害细胞的情况下进行。
研究发现,当对海马区的某个细胞刺激一次时,细胞内的一种称为肌动蛋白的物质就被激活,并且暂时向连接它们的神经元移动,同时也引起邻近神经元肌动蛋白移动(图5-7),并使这些神经元离开激活的细胞。细胞内的这些变化是暂时的,仅持续3~5分钟或5~10分钟后即消失。但是,如果在1小时内神经元被刺激4次,这些神经元就会发生长期性变化,“突触”会裂开并形成新的“突触”,这些长期性的变化可能就在一生中不会消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重复记忆可以使记忆长存不忘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