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2~3个月的胎儿时,心脏就最先表现出生命活力,开始周而复始的搏动,随着胎儿长大,每分钟大约跳动150次,以后,随岁月变化至每分钟70次左右,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它坚持不懈,而且又是它最后停止跳动时人生才终结。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心脏之所以跳动不已,循环之所以东流无歇,其潜能首先来自种系和个体发生史。蚂蚁、蚊子、苍蝇、蜻蜓、蝴蝶等昆虫也有心脏,但只是单腔收缩囊,并无心房心室;鱼的心脏只有两个腔,一个心房,一个心室,称为“单循环”或“静脉式心脏”。虽然青蛙的一次血液循环需要经过两次心脏才能完成,称为“双循环”,但青蛙的心脏也只有三个腔,两个心房一个心室,动脉和静脉的血难于“清浊”分流,只能称为“过渡式心脏”。然而,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心脏是“完全双循环”,称为“复合式心脏”,这种心脏结构可以更大地满足活动需要。
人类心脏也是随着需要而发展的。人胚胎早期,心脏和昆虫一样只是单腔囊;胚胎的第三周,简单的两腔开始收缩;胚胎第四周,两腔心逐渐分割成四腔心,慢慢过渡到“双循环”。3个月末,心脏就基本定形了。胎儿也基本形成。出生后,心脏的大小和重量还会发生很大变化。2岁时增大半倍;12岁时增大2倍;25~50岁时,心脏大小比较稳定;到了老年心脏会变小。就重量而言,初生儿是16~17克,1岁时增加2倍,5岁时增加3倍,16岁时增加10倍,成年人心脏重量达到260克左右。但是,随着生活、运动、素质不同,可有在250~360克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心脏和自己的拳头大小差不多。如果没有运动习惯而心脏却比自己的拳头大得多,表明心脏有问题,应找医生诊治。
如果人生以80岁计,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则一生中心脏跳动将超过30亿次。如果活动到110岁,心脏将跳动达40亿次!
虽然你自己听不到心脏活动之声,但它却在做着巨大的功。在安静状态下,如果每分钟跳动75次,每次搏出的血液量为70毫升,则一分钟可搏出血液5 250毫升,约有5公斤重。一小时可达到334公斤,24小时达到8吨重之多。当你睡觉时,心脏之“歌”是一首催眠曲,而且从来未敢稍稍停歇。它在睡眠8小时内所做的功,相当于把一辆小汽车推举到2米以上高度所用的力!如果举起它自身,足可举到20公里以上的高度(图7-1)。
心脏总是按照“不会休息便不会工作”的哲理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和休息。心房和心室不断交替收缩,也交替休息。收缩和休息交替过程只有零点几秒。心率加快时,它每次搏血量会相应减少,如果心率超过180次,总的输出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心率变慢时,每次搏血量又会相应增加。但心率慢到40次以下时,则输出血量也会大大减少。因此,心率过快或过慢都是不正常的,应该诊治。而心率每分钟75次左右是耗能最少,输出血量最多的,最合适的而多效的。
心脏能如此长久规律地跳动,是由于有一个十分尽职的自动控制中心和一个相当严密的指挥传导系统。这个控制中心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的窦房结内。窦房结内的起搏点细胞可以自动有节奏地发放电冲动,通过三条结间束传导到心房肌和房室结,房室结的细胞群会像变电站一样接收和转换冲动(称为“次级起搏点”),然后再通过房室来下传到广布于心室内的浦肯野纤维,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驿道”,如果这条道阻塞,就是所谓“传导阻滞”,就是病态,健康的心脏应是“窦性心律”,否则便是心律失常。
心肌工作还遵守着团结一致的原则。上述电冲动刺激强度不够就完全不反应,刺激强度够了就全部心肌同时收缩,这种心肌“全部收缩和全部不收缩”的现象,称为“全或无”定律。如果心肌纤维没能遵守“全或无”定律,就会出现心房和心室纤维颤动,是一种致命的症状。
图7-1 心脏(前面)
在了解自己心脏的同时,还应知道,心脏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来自运动。生理学家指出,跑跳多的野生动物心脏比家养动物心脏强大得多。在人类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脏最强大,他们当中有40%~50%的人左心室肥大,心室肌增厚,心搏动有力,心室容积增大,心脏射血量增多。他们的心脏重量可达400克以上,心容积可达1000毫升以上(一般人约750毫升)。这种强大而耐劳的心脏将对生命增添光彩,心脏是一首代表生命存在的颂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