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体是由骨骼构架支撑和承受各种内外负荷的。没有骨骼,人就不可能成为“人”。新近的研究揭示,人体是由206块骨头组成的。人的骨骼既结实又轻便,仅占体重的18%、并由650多条肌肉和100多个关节控制,每6.45平方米骨骼就能承受8吨重的压力,这些骨骼的耐力犹如一种“特种钢”材。
全身骨头的一半以上分布在手和脚上。而手的活动又是大脑支配的,是大脑的侍从。为了履行好侍从的本职,每只手有25个关节,可做出58个不同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骨头的支架作用。身体上的骨头构架同时起着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所以,人体是一座以“特种钢”材为基础结构的十分科学合理的活动建筑。
这座“活动建筑”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骨头构成。骨头的形态完全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要求,适应人体建筑学上的需要。但在骨头本身的结构方面,却是任何部分的骨头都是相同的。它们的最坚硬部分是外层的骨密质,这是由骨骼组织毫无缝隙地组合成的,它的外面还包着一层骨膜,这层骨膜薄而坚固,血管穿过骨膜进入骨头内部。骨头内部有骨松质和骨髓。骨松质是一些坚硬的骨组织集中在一起,中间有许多缝隙;骨髓就填塞在这些缝隙中,它是一些柔软组织,是制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地方。
有趣的是,制造红细胞和白细胞时,骨髓是红色的,一旦不再制造了,骨髓就会变成黄色的脂肪。刚出生的婴儿,几乎所有的骨髓都在制造血液,直到青年时代,因此,红骨髓是年轻人的标志。
随着年龄增长,制造血液的骨髓变少了,成年人只有背部和胸部附近的骨骼的骨髓里还在制造血液。
除了坚硬的骨头外,还有部分是软骨,它是把坚硬的骨头连接起来的柔软部分,与其他骨头相比略带白色。
人体的身高为什么早晨比晚上要矮呢?这是由于骨中的软骨椎间盘比骨头要软,体重压缩了椎间盘,因而就变矮了。经过白天活动后晚上又恢复了正常。
最近,日本大阪大学助教小守寿文等人对小鼠进行研究发现了促进骨骼形成所需的新遗传基因。研究发现,cbfb这种遗传基因可以促进骨骼形成,而缺少这种遗传基因的小鼠,其制造骨头的骨芽细胞分化和软骨细胞成熟会受到阻碍。这种基因产生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协调作用,并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具有增强骨骼形成所需的各种遗传基因活动的作用。通过试验已确认,没有这种遗传基因的小鼠,骨形成很难。
此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治疗骨质疏松症,软骨病和关节痛等病症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