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层及岩性组合

地层及岩性组合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沉积广泛出露,层序较全、分布较广,以红色和灰色河湖相沉积为主,富含各门类动植物化石,其中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发现于俞井子盆地和公婆泉盆地的下白垩统中沟组中。根据灰色层中存在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孢粉学证据,唐烽等和彭楠认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早中期。
地层及岩性组合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沉积广泛出露,层序较全、分布较广,以红色和灰色河湖相沉积为主,富含各门类动植物化石,其中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发现于俞井子盆地和公婆泉盆地的下白垩统中沟组中。

图6—1 马鬃山地区恐龙化石产地俞井子盆地和公婆泉盆地

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中沟组地层多不整合于中上志留统之上,据唐烽等测得剖面资料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非正式的岩性段:下段为红色层,由泥岩夹杂粉砂岩组成;上段为灰色层,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在公婆泉盆地南缘下段红色层中发现了Auroraceratops rugosus(皱褶黎明角龙),在盆地中部红色层中发现了大岛古角龙和布氏“南雄龙”,而其他恐龙均发现于上段灰色层(图6—2)。根据灰色层中存在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孢粉学证据,唐烽等和彭楠认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早中期。

俞井子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不整合覆盖在石炭系花岗岩之上,主要为下沟组和中沟组下部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底杂色层、下灰色层、中杂色层和上红色层。底部主要由杂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与细砂岩组成;下部由灰色、灰黄色的中—厚层状砾岩、含砾砂岩和含砾粉砂岩组成;中部主要由一套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的钙质泥岩、泥质灰岩组成,中间夹有灰绿色、灰黄色薄层状的钙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钙质泥岩中可见大量的龟类骨骼化石碎片;上部为由红褐色中层含砾砂岩、砾岩与红褐色中—薄层状钙质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的不等厚韵律层。在俞井子盆地上红色层中发现了大量黎明角龙未定种和似大地懒肃州龙的部分标本,而包括俞井子古角龙等其他恐龙类群的标本均发现于中杂色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