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浅的李斯
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李斯是秦始皇的重臣,也是追随秦始皇多年的老臣。李斯最后的妥协极大地改变了秦王朝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当李斯决定参与伪造遗诏这一事件的时候,事实的真相已经无人可以得知。那身兼大任的李斯为什么会选择变节呢?
赵高找到李斯,希望能够和他一起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但是这件事进行得并不顺利,赵高也是经过反复地利诱、恫吓和权衡之后才同意赵高的意见。从李斯和赵高之间的详细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的屈从绝非曲意逢迎,而是受到赵高的胁迫而为。很多史学家因此对赵高嗤之以鼻。但是李斯的变节也是有着其自身的原因,他最后能够被赵高说服,其实在于赵高抓住了李斯心中最核心的东西。
关于李斯,司马迁在为其立传的时候,先讲述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事,但也通过这件小事给自己将要书写的人物进行定性,并对其将来的命运有所暗示。《史记·李斯列传》开篇就写道:“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www.guayunfan.com)
这是一件小事,但也是分析李斯其人的重要依据。
李斯曾经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够大起来,一副永远也摆脱不了小人物的心态。他既没有前辈商鞅的那种一意孤行,也没有后世王安石的那种洒脱和磊落。李斯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的心智有限。这种心智其实指的就是那种在诱惑或者压力面前保全自己,不被外物所误导的定力。对于李斯的这一缺点,他的恩师荀子是非常清楚的。《盐铁论·毁学》中有记载,当李斯做秦丞相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荀子不仅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反而忧愁得无法吃得下饭。
事实上,李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荀子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的时候,他对学问本身并无太大的兴趣。当他学成之后,他没有选择自己的祖国——楚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秦国。此时的李斯很显然比屈原和韩非自由,他们的不自由来源于他们所系出身之国,但是李斯显然不在乎。
到了秦国的李斯很乖巧地投靠了当时执掌秦国实际权力的吕不韦,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被任命为郎官。这样一来,李斯就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他给秦王带来的是一套可以立竿见影的计策。这套计策中就包括了对六国人士的贿赂和暗杀。
发生郑国渠事件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希望驱逐一切外地来的士子,这当然包括了李斯在内。于是李斯就写了那篇令当时秦王嬴政改变主意的《谏逐客书》。嬴政对他十分欣赏,官至廷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不到李斯背后的人文背景和道德根基,看到的只是一种相当聪明的灭六国强秦国的策略而已。
通过自己的努力,李斯走上了事业的顶峰,也爬上了权力的顶峰,由一介上蔡布衣变成了秦王朝的宰相。
秦始皇对李斯可以说有知遇之恩。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很不一般。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太守。李由回到京城咸阳的时候,李斯在家中准备酒宴,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到家中祝贺,李斯家门外的车马有数千辆之多。看到这种状况,李斯自己都深感震惊。他感慨地说道:“我听我的老师荀子说,万物最害怕的就是过了头。我只是上蔡县的一介布衣,依靠圣上的提拔,才有了今天。现在我位极人臣,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盛极则衰,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停泊在哪里。”
但是,随着秦始皇的去世,李斯获得的一切也会随之丧失。对于李斯的心理,赵高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在赵高的威胁加利诱之下,聪明绝顶的李斯选择了屈服。他好不容易从一个厕鼠变成仓鼠,他再不愿意由仓鼠变成厕鼠,更何况,赵高在劝说中反复警告过他,如果失去做仓鼠的资格,他连厕鼠都做不成。
面对赵高的威胁、利诱,李斯如果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拒绝甚至逮捕赵高,赵高的计谋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实现。但是从上蔡出来的李斯没有那么做,他选择了妥协和屈从。虽然李斯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是这次违背良知的背叛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快就显露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