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千古侠客的巅峰

千古侠客的巅峰

时间:2023-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千古侠客的巅峰当秦国使者告诉嬴政燕国将把樊於期的人头连同督亢之地的地图交付给秦国的时候,嬴政心动了。嬴政始终认为,只有在咸阳对樊於期明正典刑,才能彻底消除自己的心头之恨。其中,前四等宾客是诸侯,后五等宾客是享有不同大小封地的大臣。按照当时侠客的传统气度,如果一击不中,便可以视作这个人有天意佑护,刺客当此就应该收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律之严苛在山东六国中是出了名的。

千古侠客的巅峰

当秦国使者告诉嬴政燕国将把樊於期的人头连同督亢之地的地图交付给秦国的时候,嬴政心动了。事实上,对于燕国献出自己核心土地的行为,嬴政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按照嬴政灭燕国的计划,燕国所有的土地都将成为秦国郡县的一部分。在嬴政看来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嬴政真正感兴趣的是樊於期的项上人头。从内心来讲,嬴政对这个叛将恨得咬牙切齿。在秦战国的历史上,像樊於期这样的本土将领叛国是非常少见的,他的背叛给秦国朝野带来的耻辱已经深深刻在了嬴政的心头。在灭燕的过程中,嬴政早已经下了两道命令:首先,命令蒙恬,如果樊於期逃往匈奴,立即想尽一切办法捕杀。同时命令准备灭燕的王翦,攻打下燕国的都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捕樊於期。嬴政始终认为,只有在咸阳对樊於期明正典刑,才能彻底消除自己的心头之恨。

除此之外,嬴政决定接受燕国的割地还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虽说嬴政和李斯已经对统一六国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有固定模式的。从战国的历史来看,大国之间可能一时间强弱悬殊,但是很少出现灭国的先例。秦军虽然强大,那也只是一对一才具有优势。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秦国从灭亡最弱小的韩国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邦交斡旋,以防止山东其他国家再次联合,而对于赵国更是如此。在嬴政看来,如今燕国献地求和,又交出降将的人头,不惜做出一个对大国而言可谓是最失去尊严的臣服举动,嬴政觉得这一切还是可以接受的。(www.guayunfan.com)

为了迎接荆轲的到来,秦国动用了战国以来最大型的礼仪——九宾之礼。九宾之礼原本是周天子在春季大朝会接见天下诸侯的最高礼仪。古籍《周礼·大行人》中记载:“(天子)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以亲诸侯。”所谓的九宾,事实上指的是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共九等宾客。其中,前四等宾客是诸侯,后五等宾客是享有不同大小封地的大臣。九宾之礼操作起来非常地繁复,如果不经过演练很难完成。到了战国时期,虽说是礼崩乐坏,完全复制那个时期的礼仪规范已经不太可能,但是秦国还是排出了这样一个礼仪,目的其实再明显不过了。以九宾大礼的名义,实际上是宣示秦国将一统天下,秦王将成为天下的共主,也就是周天子的角色。而就实际而言,这次大礼无非是一次隆重的彰显威仪的方式,显示秦王的威严而已。

接见荆轲一行人的地点是咸阳宫。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时“筑翼阙宫廷”,形成了首都咸阳的初步规模,随着历代帝王的发展、充实和扩大,咸阳宫殿区已经变得很大了。荆轲手捧着盛着樊於期人头的匣子,副使秦舞阳手捧地图的盒子,两人依次入殿觐见秦王。

荆轲踏上台阶,虽说是目不斜视,但是扫了一眼宫殿的情形:甬道旁边站立着一排排手持铜戟的高大卫士,每个人都威风凛凛,戒备森严。荆轲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神态还能控制住,但是随行的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神态变得有些不自然。当荆轲意识到身边两侧的君臣发现这一点后,他立即向秦王嬴政作出了解释:“(秦舞阳)属于北方的乡野人,从未拜访过天子的尊严,因而感到有些害怕。希望大王能够宽恕一些,好让其完成使命。”

一直期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嬴政也没有多想,让周围的侍从宣荆轲携带着礼物进入大殿的深处。

荆轲目不斜视进入大殿中央,两眼的余光已经看清了秦国大臣们都没有携带兵器,甚至连武臣区域的将军们也没有带剑,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当他能够清楚地看到嬴政的时候,一向吝啬评人的荆轲也被秦王的威严震慑了。只见秦王头戴天平冠,身着大朝服,步履从容,丝毫不见一丝的猥琐和凶恶。然而,让荆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秦王嬴政的腰间挂着一口异乎寻常的长剑。按照太子丹事先侦察好的消息是:自从嬴政亲政开始,秦王在朝会之上从来是不带剑的。片刻之间,荆轲心中就陡然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当嬴政对荆轲说要取督亢之地的地图时,荆轲打开了盛着地图的铜匣,徐徐展开了粗大的卷轴。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荆轲右手顺势拿住了卷轴中的匕首,起身一跃,左手试图抓住秦王的衣袖防止他挣脱。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用了一个并不常见的“揕”字,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说“揕”字也就是刺的意思,但是司马迁并没有简单地用“刺”字,想必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它有可能是匕首杀人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未可知。按照荆轲的预想,只要能够抓住嬴政的衣袖,就可以完全控制嬴政,逼迫他订立合约;如果不成,也可以杀掉嬴政。

然而,奇迹就发生在荆轲的意料之外。

在荆轲看来,嬴政这种长期在宫廷生活的少年秦王无论是力气还是敏捷性都远逊于自己,所以荆轲才没有采取一击致命的方式。因为荆轲相信自己能够轻易劫持嬴政,这样就能为燕国争取更大的利益,也不枉太子丹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但是荆轲没有料到的是,嬴政自幼在危境中生存,被接回秦国以后更是继承了勇猛尚武的传统。当嬴政第一眼看到匕首时,本能的反应就是躲开。虽然荆轲第一时间抓住了嬴政的衣袖,但是他还是全力挣脱了,力道之大,让那件精心纺织的丝绵朝服瞬间断裂。虽然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嬴政还是躲过了最为致命的第一波攻击。

看到已经翻滚在地的嬴政,荆轲对秦王反应的敏捷性深感惊奇。按照当时侠客的传统气度,如果一击不中,便可以视作这个人有天意佑护,刺客当此就应该收手。然而刺秦的任务毕竟过于重大,荆轲早已经做好了不以传统方式行刺的准备。见嬴政已经逃脱了第一次行刺,荆轲紧追不舍,而嬴政在殿中粗大的石柱中间飞快游走。此时的大臣们才完全明白,眼前的这位燕国特使实际上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刺客。

按照秦律,群臣上殿是不能手持兵器的,而属于秦王的侍卫虽然手持兵器站立在宫殿的下面,但是在有诏令之外不得上殿。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律之严苛在山东六国中是出了名的。虽然看得见宫殿上都很危险了,但是手持兵器的侍卫谁也不敢贸然上殿。

秦王被手持匕首的荆轲四处追击,危机仍然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恰在这个时候,在宫殿下面的侍医夏无且抬手将手中的药囊向荆轲砸去。这一砸,力道不是很大,但砸中了荆轲的面门。就在这一瞬间,荆轲追逐嬴政的脚步慢了下来。

此时,左右大臣反应了过来,连忙说道:“王负剑!”经过提醒,惊魂未定的嬴政想起来自己身上还背负着一柄长剑。秦王将宝剑推至背后,很快把宝剑从剑鞘中拔出。手持武器的嬴政很快向手持匕首的荆轲刺去,荆轲不能敌,被砍断了左腿。

荆轲骤然受此重伤,顿时颓然跌坐在大殿之上。看着眼睛里充满愤怒之情的嬴政,荆轲心头弥漫出一种悲凉甚至是绝望之感。当太子丹的面容浮现而过的时候,荆轲手中的匕首已经掷出,呼啸着飞向了嬴政,但被嬴政巧妙地躲开了。秦王再次向前以剑击荆轲,荆轲身上多处受伤。此时的荆轲已经明白此次的刺杀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了,于是便倚着殿中的铜柱大笑,伸出两腿坐在殿中骂道:“今日的事情没有成功,只不过是因为我想劫持你,想要得到那些被侵占的土地,以此来回报太子而已。”

很快,秦王左右的侍卫听到嬴政的诏令,冲进来杀死了荆轲。在事后的行赏的过程中,秦王特意给了侍医夏无且黄金200镒(秦时以20两为一镒),并且对大臣说道:“夏无且很关心我,是他用药箱攻击了荆轲啊。”

荆轲刺秦的事迹震惊了天下,多少年后,人们仍然对此事议论纷纷甚至争辩不休。其中有两个人在这事之后有自己独特的评论,也被司马迁载入了史册之中。

第一个人就是曾经羞辱过荆轲的鲁勾践。

在得知荆轲刺秦的事情后,鲁勾践私下说道:“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鲁勾践的话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荆轲刺秦失败,主要是因为荆轲的剑术水平不是很高。其二,对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这种后悔既包括了自己不了解荆轲当年的志向,也包括轻视荆轲认为他为“非人”。事实上,鲁勾践对荆轲的评判,大致代表了六国剑士游侠的普遍心声:既高度认可荆轲孤身刺秦的壮举,又叹息他的剑术不精而导致失败。

第二个人就是荆轲好友高渐离的曲折行踪。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秦国在一统天下后,秦国大肆追捕太子丹与荆轲昔日的那些追随者。这些人不得已到处逃亡。其中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变更了姓名隐居了起来。后来高渐离的身份被自己暴露了出来,而他的行踪也被人禀告给了嬴政。嬴政爱惜高渐离善于击筑的才能,于是特意赦免了高渐离曾追随过荆轲的死罪。在嬴政的授意下,高渐离被送到了咸阳。

到了咸阳以后,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嬴政下令将高渐离处以矆目之刑,也就是用马尿熏人的眼睛让其失明。矆目之刑以后,高渐离被留在了咸阳皇宫中做了乐师。嬴政对高渐离的击筑水平大加赞赏,而渐渐地高渐离距离嬴政也就越来越近了。一日,高渐离击筑之时,趁着嬴政入神的时候,突然举起了灌铅的大筑猛然向嬴政砸去。无论是传闻还是史书中,都没有说明白嬴政是如何躲避掉这次袭击的,但是终究没有击中嬴政。不出任何意料,高渐离最终还是被处死了。据说从这以后,嬴政终生不愿意再见到山东六国的士人了。

如此等等,这都是荆轲刺秦后的余波,也都是后话了。

荆轲刺秦不成,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刺秦事件发生后,嬴政大怒,下令增兵伐燕。燕国和代国的联合军队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被王翦、李信等秦将打得落花流水。乘着获胜的余威,秦军逼近了燕国的都城蓟城。

公元前226年,蓟城失陷,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辽东。这也标志着秦灭六国的第三个战略目标也基本完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