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开始倾斜
大败秦军后的项燕更加忙碌了。自从李信败走之后,楚国朝野一时间群情激奋,甚至出现了合纵攻秦的种种方略。对于这些大而无用的空谈,项燕倒不是很在乎,眼前最让他发愁就是各地的私兵的涌现。李信大军撤退的时候,留了下诸多城池和粮草军械。为了争夺这些财产,各地的私兵纷纷出动,甚至酿成了冲突。怎么整治这些私兵,重新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楚军是项燕日夜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项燕也时常感到周围的人所带来的一些恶意。这主要是楚国朝野上下对项氏一族势力的壮大议论纷纷,楚王只能把项燕召入宫,当面进行澄清。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聚集在了一起,让项燕烦不胜烦。
这一切直到秦国再度以60万大军出兵才有所改变。(www.guayunfan.com)
平心而论,项燕早已经料到秦国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继续出兵,所以他才希望收编私兵,整肃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楚军主力。但是项燕没有想到的是秦军这次是举国而来,人数整整有60万之众。
面对如此众多的秦军,项燕心中一时也没有十分确定的主意。在思考许久之后,项燕有了自己的谋划,那就是与秦军作消耗战。具体的方略就是整肃军纪,依托淮水和江水两道天险进行抵御,在必要之时,楚军甚至可以放弃淮北,全部退到淮南地区。目的就是绝不正面与秦军发生接触,空耗秦军的粮草。在长时间的消耗中,秦军刚灭掉的几个中原国家一旦发生意外,秦军必然分兵,而在秦军撤兵之时,楚军再相机突袭,则秦军必败。
如果说初次击败楚军的策略已经证明了项燕的成功,但是这一次的策略却结结实实地遭到了诸将的反对。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此时项燕手下的兵将已经不完全属于自己控制的范围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楚国各世族都以报国的名义将私兵送到项燕的军营之中,导致项燕军营里的人员极其复杂。最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楚国朝野上下以及众多的世族私兵都认为秦军并不可畏,可以一战而灭之。
项燕对此极其愤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筹划与秦军决战的种种事宜。
对面的王翦正按照预定的方略稳健前行,每接手一座城池,王翦都会等待接收的官员恢复商旅耕种,将城市里的楚人纳入正常的生活轨迹。这种确保后方万无一失的做法并不是王翦的首创。当初秦昭襄王时期的武安君白起与赵国的长平大战,如果没有稳固的后方,秦军恐怕很难维持那么长久。尽可能地不扰乱居民的生活也是秦制定的“化地”策略的一种体现。楚国地域广袤,如果没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后方基地,前方的军队恐怕很难安心与楚军进行周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翦宁可慢点,也要清理出一个稳定和通畅的后方。
很快,秦军60万与楚军60万开始对峙。
这是战国历史上罕见的景象,这是真正的百万雄兵对峙的场面。当年的长平之战双方的军队之和也超过了百万,但是当时的战场毕竟是在上党山区。但这一次,双方是在茫茫原野对峙,其壮观程度不必言说。秦楚之间的这场对峙,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军会战,甚至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也是很难超越的。
看到这种景象,楚王十分兴奋,连忙命令项燕与秦军展开决战。但是王翦深沟高垒,楚军数次攻击都没有收到多少效果。王翦的举动让项燕有些不解,按理说现在秦军复仇心切,面对挑衅的楚军应该殊死一战,但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军只是一味构筑壁垒,丝毫没有任何出战的迹象。这也让众多的楚军有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战国中后期,天下的大军能够与秦军对阵的,只有赵军。至于楚军,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一次畅快的胜仗了。如今,秦举全国之兵而来,来了以后又构筑壁垒不肯出战,很显然是将楚军看作最强大的对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广大的楚军将士还是有所不服。在楚军将士眼中,既然都是楚军,能够打败李信带领的秦军那也能够打败王翦带领的秦军。于是,很多楚军将士不等军令就聚集在秦军营垒面前咒骂。但是秦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依然坚守不出。一些胆大的楚军甚至试图攻击秦军营垒,但结果往往是人还没有到便被营垒中的弓箭射了回来。
这是战国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次对峙。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几次非常有名的对峙,比如,田单即墨对峙燕军6年,这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秦赵之间的长平对峙长达3年,可以用肃杀凝重来形容;而当初王翦大军与李牧大军在井陉关对峙数年之久,两军也有着谨慎的搏杀。但是放眼如今的秦楚对峙,甚至可以用荒诞来形容。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两军实力分明是不对称的,但是行为却是完全相反的。按理说,两军对峙,一般都是弱者守,强者攻,再不济也是两者实力大致相当。但是如今的战场却明明是楚弱秦强,弱者不断发动挑战和进攻,但强者非常小心地自保。
这种情形,让项燕哭笑不得。他一次次下令不要盲目对秦军发动攻击,但是总有那些不服气的楚军将领以身试法。
没多久,楚军的叫骂声逐渐弱了下来。原因很简单,楚军的粮食出了问题。项燕连忙派人和楚王进行商议,但是商议的结果让项燕很意外:世族大臣们质问项燕,凭借着楚军的强盛,为何始终没有猛攻秦军。项燕只能反复强调秦军壁垒森严,楚军一味强攻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经过苦苦劝说,各大世族同意继续向前线输送粮草,但是项燕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破秦。为了全军的粮食,项燕答应了这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反观对面的秦军,这将近10个月的对峙让秦军憋坏了。尤其是在中下层的将士眼中,这哪里是来打灭国之战的,分明是找地方训练而已。在秦军的历史上,对峙然后苦战的军事行动也不是没有,但是没有一次像这次一样无所事事。这种情形之下,每天训练完以后的军人就开始了投石的游戏。
所谓的投石,其实就是用石头投掷比远的比赛。秦军之投石,除了士兵的个人较量之外,他们自己还制定了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以抛石机的尺度为衡量标准。战国时期的投石机,大体上能够将12斤重量的石块抛射出300步的距离。但在实际的军旅生涯中,一些膂力巨大的人,能够以手投掷到如此远的距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引后世《汉书》云:“甘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又引张晏云:“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手投之。”从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的时候还有如此勇猛的战士,那战国时期的这种人肯定是存在的。很显然,这种投石的游戏目的就是训练将士们的膂力,这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相当有益的一种锻炼。在观看完将士们的投石游戏后,王翦对自己部下的战斗力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其已经可以随时参加战斗了。但是老辣的王翦并没有急于战斗,他在等待一个机会。因为他知道这个机会肯定会到来。
项燕此时正在筹划向东南方向撤退。而这次的撤退项燕也有着不得已的原因:首先,对面的秦军久攻不下,楚军的士气已经逐渐低落,这对于战争的胜负是非常重要的。项燕必须开辟一条新的战场,找到与秦军决战的时机。其次,一直困扰楚军的粮食问题始终无法顺利解决。要想获得其他世族的支持,项燕必须打一场胜仗,而这种长期的坚守已经让诸多楚国庙堂里的世族对项燕有所怀疑了。综合种种原因,项燕必须要作出改变了。
但这种改变是有着极大风险的,而这种风险恰恰被王翦利用了。作为久经战场、深知前线和庙堂秘密的老将军,王翦对情报工作的重视更是超出以往。从得来的情报看,楚军必然有所行动,而行动之时就是秦军最好的击杀之时。在王翦的心中,这次击杀必须一击致命,不能给楚军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也不能让楚军主力逃往淮南之地。
在得到楚军准备东移的消息时,王翦终于下达了攻击的命令。秦军除了包抄和断后的一部分军队之外,剩余的40万大军对楚军进行了轮番攻杀。很快,楚军的壁垒开始被攻破,秦军和楚军相互纠缠在了一起。在楚军眼里一直是胆小孱弱的秦军此时露出了狰狞的面孔,长达一年的养精蓄锐让秦军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了对楚军的搏杀之上。见此情形,绝大部分的楚军连逃命都来不及了,更别说抵抗了。
此时的王翦显露出他作为战场主导者的优秀素质。就在全军对楚军进行截杀的时刻,他命令一支精锐的部队火速前往楚国都城郢,务必要活捉楚王。王翦对此事看得很清楚,楚国地域广袤,而一旦楚王逃脱,这将是一个后患无穷的存在。此外,对于楚王,必须要用武力进行活捉,万不可接受楚王的投降。这是因为楚国世族林立,而楚王一旦投降,那些大世族就可以以楚王不抗秦为由,自立楚王,这样对秦以后治理楚地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听完王翦的分析,各路将领对王翦洞察全局的能力深感钦佩。
战报很快传来,楚军主力被消灭,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楚王被俘,一切都如王翦所料想的那般。此时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
这一年,秦王嬴政37岁,王翦已经年过六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