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长:鸟体仰卧平展,自嘴尖至尾端的长度,通常取两性平均值,若两性差异过大时分别标出。
2.夏候鸟:春夏季居留并繁殖的鸟,在该地称为夏候鸟。
3.冬候鸟:仅在冬季居留的鸟称为该地的冬候鸟。
4.旅鸟:仅春秋迁徙时可见停留的鸟。
5.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而不迁徙的鸟类,有时有短距离游荡。
6.迷鸟:偶然出现的鸟。
7.雏鸟:孵出后至廓羽长成之前,通常不能飞翔。
8.幼鸟:离巢后能独立生活但尚未达性成熟的鸟。
9.亚成鸟:比幼鸟更趋向成熟的阶段,通常用于第二年或更长的时间尚不能达到性成熟的鸟类。
10.成鸟:性腺发育成熟(羽色也显示出物种特征),具有繁殖能力的鸟。一般小型鸟出生后第二年即为成鸟,大中型鸟常需3~5年。
11.早成鸟:雏出壳后全身被绒羽,眼睁开,有视、听觉和避敌反应,有一定的维持恒温能力,能站立和行走并随亲鸟自行取食,又称离巢鸟。
12.晚成鸟:雏出壳后体裸无羽或仅稀疏被羽,眼未睁,仅有最简单的求食反应,不能站立,要亲鸟保温送食一个时期后才能离巢,又称留巢鸟。
13.半早成鸟:雏鸟在发育上为早成鸟,但习性属晚成鸟(滞留巢内,由亲鸟喂育一个时期才能离巢),如鸥类。
14.半晚成鸟:初生雏不全被绒羽,眼睁或未睁,脚软弱无力,不能离巢,需亲鸟送暖送食,如猛禽。
15.夏羽:即繁殖羽,为成鸟在繁殖季节的羽被,从早春开始,通过部分换羽而呈现。旅鸟在春季迁徙过程中逐渐变成夏羽。
16.冬羽:即非繁殖羽,繁殖期过后经过一次完全换羽而产生,旅鸟着冬羽进行秋季迁徙,并在迁徙过程中完成换羽过程。
17.翈:即羽瓣(羽片),由具钩和缺刻的羽枝勾搭而成,其位于羽毛内侧者称为内翈,位于羽毛外侧者称外翈,通常外翈较内翈狭窄。
18.纵纹:羽毛上与羽轴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斑纹,其与羽轴重合者称轴纹(羽干纹);多羽连成一条带状斑纹者称带斑。
19.横斑:与羽轴垂直的斑纹,有的左右成对。
20.端斑:位于羽毛末端的斑块。
21.次端斑:紧邻端斑内侧的斑块。
22.蠹状斑:甚为细密的波纹状或不规则的横斑,犹如小蠹虫在树皮下筑成的坑道而得名。
23.羽缘斑:沿羽毛边缘形成的斑纹,如山斑鸠的翼上覆羽。
24.翼镜:鸭科鸟类次级飞羽闪金辉的外翈连成一个块斑特称翼镜。
25.颊纹:从前向后贯颊的纵纹。
26.髭纹:自下嘴基向后延伸的纵纹,介于颊与喉之间。
27.上体:头、颈及躯干的上面统称上体,下面为下体。
28.蜡膜:嘴基似蜡质的一层硬膜,在东北仅为猛禽所特有,隼形目最明显,鼻孔即开在蜡膜上。鸽类鼻孔基部的膜,本书称之为软膜。
29.额甲:额顶部裸露无羽的肉质盾甲状物,如黑水鸡。
30.翱翔:鹰类乘上升气流展翅高飞而不扇动双翼的一种飞翔方式。
31.悬停:(停空飞翔)鸟在空中频频振翅却停滞不进的一种飞翔方式,隼类多见。
32.翎领:着生于颈侧(或含后颈)似领的长羽,例如凤头鸊鷉、鸳鸯(♂)。长耳鸮面盘周围密集的小羽亦称翎领。
33.尾羽:左右成对着生,尾中央的一对称中央尾羽,其科称外侧尾羽,最外侧一对称最外侧尾羽。
34.跗蹠:胫下、趾上,由蹠骨和部分跗骨愈合而成,常被误称为小腿。跗蹠在多数种类被鳞,少数种类被羽,个别种类无鳞(如翠鸟)。
35.对趾足:第2、第3趾向前,第1、第4趾向后,适于树干上攀援活动,例如绿啄木、大杜鹃。
36.并趾足:向前三趾基部并着在一起,中外趾间并着的程度较深,适于树栖,为攀禽类所有,如翠鸟。
37.前趾足:4趾全向前,有的第1趾可逆转向后,雨燕类以此型足挂在岩壁上栖息。
38.全蹼足:4个趾都连蹼,后趾可与前趾对握,与鸭类的满蹼足不同,如鸬鹚。
39.半蹼足:前趾间仅基部有蹼,中趾外侧蹼比内侧蹼发达,涉禽类有之,如苍鹭。
40.瓣蹼足:前趾两侧具花瓣状蹼,适于游泳,如鸊鷉、瓣蹼鹬等。
41.巢的量度:巢外沿的直径称外径,内沿的直径称内径,巢外观的高度称巢高,巢窝的深度称巢深(不含巢底的厚度)。
42.翼色:本书所及翼的颜色是指翼上次级覆羽的颜色,有时也称为翼覆羽的颜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