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京根 余兴海 邵来圣
(复旦大学)
“特异书写”是一种已为大量实验证实的人体特异功能[1—5]。“特异书写”包含着转运、突破空间障碍以及意念指令书写等许多复杂的特异现象。这些特异现象还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但是特异现象的记述,特别是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积累的实验资料,必定能逐步逼近和揭示这个未知领域的真面目。在“特异书写”中,是否存在一种与“书写”动作相应的“力”的作用,是深入研究“特异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利用机械天平、热天平和压电晶体等多种实验手段,对“特异书写”中“力”的作用作了考察,发现伴随“特异书写”动作的是一种“虚力”,在实验测量的范围内它不具有常规物理量的可度量的性质。
实 验
一、机械天平
天平为半自动TG328B型天平,有玻璃外罩,测量下限为0.1毫克。天平左盘上置一胶卷暗盒,内放一方白纸,暗盒盖微启;天平右盘上施加与左盘置物重量相同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刻度指针处于零点(图1)。经5分钟观察,指针未有摆动,但若加以或减少1毫克砝码,指针即发生移动,约5秒钟后恢复正常。天平罩外水泥平台上放置一支黑色墨水笔。受试者为小季。实验要求她用意念将墨水笔在暗盒白纸上“书写”或“画横划”,此外不做其他意念功能。共进行9次试验,成功3次,每次花时15~25分钟,所画字符的颜色均为试验所用墨水笔的黑色。在3次成功的试验中(两次有清晰的字符,见图2,一次为较模糊的圆点子),两位观察员均未观察到天平指针有任何移动,说明暗盒盘没有受到可观察的“外力”作用。
图1 机械天平示意图
二、热天平
热天平是连续记录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仪器,一般以程序控制温度的方式来加热或冷却样品,或使样品保持在某个恒定的温度。在我们的实验中,温度恒定在室温,测量的下限为0.05毫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实验中坩埚吊杆上粘贴一片白胶布,吊杆外由玻璃管罩住并套以厚纸信封,以免空气流动对实验的影响。受试者小季坐在离天平0.5米远处的桌边,背靠仪器,桌上放一支墨水笔(为了便于鉴别颜色,分别采用蓝色和绿色墨水的墨水笔)。实验要求受试者用意念将墨水笔在白胶布上“书写”,实验中实验员始终在旁监视实验过程,自动记录仪描出重量时间曲线,共进行10次试验,成功3次,每次花时约20分钟,“书写”字符均为点子,颜色和试验笔所含墨水颜色相同,一次为绿色,两次为蓝色。
图2 机械天平测试结果
图3 热天平装置示意图
图4和图5示出了小季用意念在白胶布上“书写”的点子。自动记录仪画出的重量时间曲线为一直线,没有重量变化,这说明在“特异书写”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力”的作用。
图4 热天平试验结果(1989年3月20日,原图上的“特异书写”点子为蓝色)
三、压电晶体
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实验由4位特异功能者轮流进行。在纸盒内的压电陶瓷片上,贴上一方白纸(有些实验在压电陶瓷片和白纸间衬上双面复写纸)。实验要求受试者用意念在纸上画一横划或写一个字。在10次成功的实验中,探测的压电陶瓷片均没有电信号输出(图7),说明压电传感器不能感受到“特异书写”中“力”的作用,也不能探知在压电陶瓷片上墨水笔“在”与“不在”的重量变化。
图5 热天平试验结果(1989年4月18日,原图上的“特异书写”点子为绿色)
图6 压电陶瓷片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7 压电陶瓷实验,“特异书写”为一横划,但压电片无电信号输出
我们曾怀疑在特异书写过程中,特异功能者可能会发出某种信息能量,使电路上传输的信号中断。因此我们用两块压电片胶合在一起,其中一片输入低频交流信号,另一片作为特异书写用,其输出信号当为两种信号的叠加。如果电信号中断,即将在记录纸上出现低频信号断开的地方,但事实上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况。因此排除了上述疑点。
讨 论
机械天平、热天平和压电陶瓷实验结果总结在表1。由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特异书写”中没有可观察的“外力”作用;或者,(2)若存在“外力”作用,那么作用时间应异常快,以致记录仪或天平来不及反应。我们曾用手或纸对试验仪器做最快的动作(约5毫克,时间为0.1秒或更短),仪器都有记录或反映。因此“特异书写”中若确有“外力”存在,作用时间则应远低于0.1秒。但是考虑到特异功能者在完成“特异书写”动作前,还必须经过“移笔”和“突破空间障碍”等过程,而所有动作都是因为“快速”而看不到或“记录不到”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因此我们倾向于在“特异书写”中没有“外力”作用这一结论。
表1 机械天平、热天平和压电陶瓷实验结果
“特异书写”过程中的“移笔”、“突破空间障碍”和“无力书写”等动作,按照现有知识无法予以解释。我们设想“波粒两重性”或许是一种可能的解释途径。首先,我们假设:如同光子、电子和中子等各种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两重性一样,任何宏观物体(或物质)也具有波粒两重性,这种物质波可看作是宏观层次上的德布罗意波,依据量子物理学的原理,只有运动的粒子才具有“波”的特性,而我们这里假设静止的宏观物质也具有波的性质,这首先已经对量子物理学的观念作了变更,这种变更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任何实验上的依据,仅仅是一种设想,一种为了解释特异功能现象的假设。
现在一般认为,“特异功能者”只有当其进入“功能态”时,才能呈现“特异现象”。若把人们通常情况下的状态称为“基态”,那么“功能态”也可称为“激发态”。我们设想“激发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态的,当特异功能者做不同的“特异动作”时,他进入层次不同的“激发态”。在不同的“激发态”,特异功能者能发出不同波频的“意念波”。这些“意念波”和被作用物体的“物质波”发生共振时,被作用的凝聚态物质本来弥散程度很小的“物质波”会大大加强。特异功能者在做“特异书写”时,据其自诉,她首先用意念想象“笔”,当“笔”出现在其“脑屏幕”上时,她又进一步想象被书写的对象(纸、胶布等),最后她脑子中突然出现“笔”在“对象”上“作划”或“书写”这样的一闪动作,“过程”就结束了。也有的时候,她先用意念想象被作用对象,然后想象“笔”,最后也是上述的一闪。一般而言,只要在“脑屏幕”上出现被想象的对象并最后发生“一闪”,试验大都是成功的。我们以为特异功能者的意念想象可能是其进入“激发态”的过程,当其“脑屏幕”中出现“被想象”的物体时,他所进入的“激发态”的波段可能正好和被想象的物体的“物质波”发生共振,“被想象”的对象不同,她所进入的“激发态”也不同。只有当被想象的“物体”在其脑屏幕中出现时,实验才有成功的可能。看来“激发态”的“意念波”和“物质波”的共振对应或许是实现“特异功能”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共振,“物质波”会大大加强,以“笔”为例,“笔”的波被大大加强后,穿越“空间障碍”,对白纸或胶布“作用”。只有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笔”才会在白纸上画上记号,这就是特异功能者脑屏幕上的最后“一闪”。不过,这个最后的“一闪”或许也可设想为特异功能者这时进入了一个新的“激发态”,这个“激发态”的“意念波”使“笔”的“物质波”和“纸”的“物质波”发生作用,在纸上产生了“书写”结果(这种情况类似于化学催化剂的作用)。由于是以“波”的形式发生作用,它就不具有可观察的重力,即“书写’留下了痕迹,但不呈现“力”的量值。
以上的讨论,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设想,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以开拓思路。
本工作承顾元壮、方林虎、周应祺、郑思定和倪德祥等同志参加讨论,并提出有益的意见,特此感谢。
[1]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3) 19
[2]何庆年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4) 58
[3]肖光大,《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5) 17
[4]张明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7) 9
[5]翁台蒙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9) 14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1990) 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