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诱发训练及探讨

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诱发训练及探讨

时间:2023-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邵来圣 虞惠华 沈云虎 方林虎周应祺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是指一个特异功能者经过短暂训练后,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情况下,不用笔算或其他辅助器件,能够直接写出用电子计算器可以解答的算题答案,其有效数字与电子计算器显示的相同。利用特异功能运用电子计算器尚未见诸国内外报道,只是听说昆明有一位小朋友具有这种功能。我们对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诱发训练是和思维传感训练轮流进行的。
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诱发训练及探讨_人体特异功能的实

邵来圣 虞惠华 沈云虎 方林虎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

周应祺

(上海海洋大学)

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PSI ability for opertating electronic cal-culator)是指一个特异功能者经过短暂训练后,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情况下,不用笔算或其他辅助器件,能够直接写出用电子计算器可以解答的算题答案,其有效数字与电子计算器显示的相同。

利用特异功能运用电子计算器尚未见诸国内外报道,只是听说昆明有一位小朋友具有这种功能。对这种功能的潜在的特殊应用价值,不容忽视。为了深入对它的机制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介绍我们在1987年年底至1988年春之间诱发训练出多名具有这种功能的男女青年的经过情形,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参考。

训练对象及方法

训练对象是我们自己诱发的6名男女青年,都具有ESP和PK的特异功能,年龄均在20岁左右,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各占半。

我们对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诱发训练是和思维传感训练轮流进行的。在6个月中(寒假中停止训练)断断续续地进行了20次训练,6名受试者都具有了这种功能。训练前,由于他们过去没有使用过电子计算器,故首先教他们在正常情况下如何使用(包括“+,-,×,÷,键的使用),并练习几遍。训练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每位受试者的面前各放一只简便型电子计算器(SHARPEL-838,八位数显示)。第一次训练,只是要求他们用意念揿下键,显示屏上显出“0”。一般经过两三次训练,便能掌握。

第二阶段。将受试者与电子计算器之间的距离拉开至1米左右,然后依次训练用意念揿一位数至三位数;待他们掌握后,开始训练简单的算题。在以上的训练中,每次训练不超过45分钟。凡是成功的,实验主持者可以看到电子计算器显示屏上显出答案的数字。

第三阶段。将现场的电子计算器集中起来,放进实验主持者的书包里,按照第二阶段的训练步骤进行。

第四阶段。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条件下(受试者并不知道电子计算器藏在什么地方),按照以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诱发训练方法(我们称之为“定向诱发训练”)逐步使他们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各种特异运用方法。表1列出了我们对受试者诱发训练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的过程。

表1 特异运用电子计算器诱发训练过程一览

续表

诱发训练实例

例一

时间: 1985年5月5日18:35—18:50。

地点: 复旦大学工会俱乐部。

受试者: 王玉兰等6人。

概况: 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条件下,要求每个受试者根据实验主持者发给的算题,用意念直接写出答案,不到15分钟,他们先后写出了答案。

结果:

黄桂香 =11.87434209

孙 海 =30.2985148

季美芸 =20.808652

吴晓红 =23.3023604

徐金余 =19.157244

经用电子计算器核算,答案全部正确。

图1是各人所做结果的原始试样。

图1 实验原始试样

例二

时间:1988年5月19日18:40—19:00。

地点:地点、受试者及实验主持者均同例一。

概况:受试者中除个别者之外,都没有使用过电子计算器算多位乘法的经验。因此在训练前向他们介绍了乘法按键的操作程序,并练习几遍。然后,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情况下,要求每个受试者根据实验主持者发给的试题用意念直接写出答案。在20分钟内,他们都写下了答案。

结果:

吴晓红 673×452=304196

季美芸 492×356=175152

黄桂香 762×943=718566

王玉兰 532×763=405916

孙 海 452×631=285212

徐金余 172×323=55556

经用电子计算器核算,答案全部正确。

图2是原始试样。

例三

时间:1988年6月2日18:15—18:30。

地点:复旦大学工会俱乐部。

受试者:孙海,季美芸。

主持者:物理系陶瑞宝教授。

概况: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情况下,由陶教授当场出了3个算题:

(1) =

(2) =

(3) =

图2 实验原始试样

前两题交给两位受试者,后一题由陶本人用笔算方法计算。待陶算到答案小数点后第三位数字时,受试者孙海已将第一题答案26.776855直接写出来了。

原始试样及陶教授的笔算稿见图3。

图3 实验原始试样及陶教授的笔算稿

讨 论

(一) 在例一的答案中,黄桂香的答案是十位数,孙海和吴晓红的答案均为九位数,但是供他们训练用的电子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位数。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根据受试者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十位数的高档电子计算器,他们的主诉也确实是如此。从我们已经知晓的特异功能现象推测,他们可能凭“遥感功能”[1]或“特异透视功能”[2]探知周围有无电子计算器;如果探测到的话,便能用“突破空间障碍”[3]功能,将电子计算器搬移过来使用,然后仍将物归原处。这种现象,我们曾在其他实验场合屡见不鲜。如果推测正确的话,那么应用特异功能探测地下矿床[4]、寻找失踪物等功能,也是可以通过类似诱发方法训练出来的。

(二) 特异运用计算器,对数学教育训练上有无帮助? 这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根据我们目前的认识,特异功能者在现场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写出算题答案,与一个没有学过数学的人能够凭着电子计算器解出复杂的算题一样,对逻辑思维性很强的数学教育训练上恐怕没有多大帮助。

(三) 以上的讨论,仅是从我们目前对人体特异功能肤浅的认识和实验的表面现象来推测。但是从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角度考虑:当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便不断受到逻辑思维模式的训练。而人类正是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创造了今天灿烂的文化。

而现今最复杂的电子计算机,无一不是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设计的。电子计算器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不妨设想:电子计算器的运算方式正是人脑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当人处于特异功能态运用电子计算器时,便下意识地沿着这条思维通道进行运算,于是便得出了上述出现九位数或十位数的答案。如果今后的实验,能够得出十位以上的答数时,便能说明以上的设想是有充分理由的。

本工作承王伯扬、顾元壮、陆宗梓诸教授参加讨论,深表感谢。

[1]孙友余,《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3) 23

[2]龚文尧等,《中国人体科学》,3(1992) 99

[3]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1983) 9

[4]潘世忠,《中国人体科学》,3(1992) 108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体科学》,2(1993) 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