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人体信息科学研究组
近10年来,我们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光学现象[1~3],特异致动与常规致动的异同及其力作用研究[4,5],思维传感的实验和机制探索[6~9]等诸方面做了些工作,这些工作都已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和《中国人体科学》杂志上发表,这里不再赘述。
本报告仅就以下三个方面向同行们汇报,并请指教。
特异功能实验方法的探索
利用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人体特异功能所产生的种种现象,是当前研究这门新学科的主要实验方法。但是,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往往发现仪器所记录的,并不一定是需求的,而是由功能人有意或无意所造成的错误结果。因此,在我们所做过的各种特异功能实验中,往往采用多种实验手段来研究某一特异现象。例如:为了研究在特异认字过程中,伴随有使照相软片感光的现象[10],那么究竟使照相软片感光的是普通的光波呢,还是某种未知的特异辐射?围绕这个问题,邵来圣等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例如在书本式试样各层放大纸中,设置了偏振片、彩色滤色片、彩色放大纸、黑白和彩色照相底片、铝箔等监测物,目的是用来判断该光学现象的物理属性,结果发现与普通光波并无相异之处。为了弄清楚这种光波的来源,我们用彩色放大纸和红、绿、黄、蓝滤色片作试样,在各种光源照明下,例如在日光、白炽灯、钠灯、汞灯及暗室中做实验,从而判断出使照相软片或放大纸感光的正是环境中的可见光。
根据以上的光学实验,理所当然地想到特异致动和常规致动有无异同的问题。为此,翁台蒙等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法,即特异书写、特异塑形和特异弯曲铅丝等等,结果发现特异致动作用双方一定有接触并有力的作用发生。为了弄清楚这种力是否可以度量的问题,黄京根等设计了用热天平、机械天平和压电晶体多种实验方法,证明这种力是一种虚力,在实验测量的范围内它不具有常规物理量的可度量的性质,这是特异致动与常规致动相异之处。在“思维传感”中非视觉信息的传感问题上,王伯扬等提出多种实验设想,反复进行实验,证明通过“屏幕效应”传感信息,只限于视觉信息(文字、图像),其他声、味等信息也必须转化为文字、图像信息才能传感。
因此,在特异功能研究中,我们认为使用多种实验方法来证明某一特异现象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使实验结论更有可信性,还能诱导出新的特异现象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在光学实验中,环境中的可见光通过什么途径能使暗袋中的放大纸感光? 从这新的问题,便能引出以下几种设想:
(1) 特异功能能使光学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
(2) 功能人运用特异功能取出暗袋中的放大纸曝光;
(3) 可能存在一种能够受光信息调制的特异辐射,能通过各种不透明的物体等等。
这些设想,便成了进一步实验设计的依据。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我们对特异功能实验方法的一种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兴趣。
特异致动中间过程的录像
参加过特异功能实验的科学工作者和观察者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特异致动即将完成的一瞬间,例如当功能人发功将玻璃试管中的火柴折断的一刹那,现场观察者往往感觉一阵恍惚,待定神一看,火柴已经断了。这种现象使特异功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直迷惑着许多对特异功能感兴趣的人们。国内曾有不少科学工作者为此设计了种种实验,提出了不少假设,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特异致动中间过程的录像实验。
(一) 早在1983年,北京师范学院林书煌等[11]在暗箱内用微光摄像机摄下了特异弯曲火柴、特异移物等的中间过程;1987年6月,我们受到他们工作的启发,也曾用普通工业摄像机(凯歌OST-A型)多次摄下特异弯曲铅丝、特异塑形和特异书写等中间过程;1990年在《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上看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宋孔智等发表的文章[12],应用高速摄影机成功地拍摄了药丸、漆包线和未感光相纸穿过玻璃瓶壁的实验照片。这些由不同的科研单位、不同的科研人员和不同的功能人,先后用不同的实验装置,独立地拍摄了特异致动的中间过程,说明这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假象,而是千真万确发生在现实时空中的特异现象。
根据以上3个单位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之处及其规律性,可能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设想。
(二) 林书煌等和我们的录像实验装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录像进行期间,功能人和现场观察者(含实验人员)均看不到试样的位置,只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它。前者试样连同微光摄像机放在封闭的暗箱内,而后者则放在一面敞开并用日光灯照明的泡沫塑料箱之中(照片)。从这两个装置的实验结果看来,可见光对拍摄特异中间过程似无明显影响。再看宋孔智等在文章中所发表的实验照片,显示功能人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试样穿过瓶壁的情景,说明功能人注视着试样也不会干扰特异过程的拍摄,那么只有当现场观察者的目光注视着试样才会引起干扰作用了。这和观察者看不到特异致动的中间过程的现象如出一辙。
可以设想,功能人与观察者之间有某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思维既然能够相互传感,也不能排除相互干扰。由于人类有保守隐私的习性,功能人出于不让他人看破自己的特异功能秘密,于是当进入特异态时,下意识...地发出这种干扰信息,使现场观察者的视神经通道暂时失去正常作用,从而使观察者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眼前发生的特异中间过程现象。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我们参照文献[13]所介绍的方法,提出了如下的实验设想:由于正常人的α型脑电波在闭眼和睁眼时有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是由光线刺激视网膜后所引起的。如果我们用脑电仪测量现场观察者.....的α波,当他受到功能人的干扰时,根据上面的假说,不能把外界传来的光信息传送到大脑视觉皮层,α波可能会发生类似变化。
(三) 现在再来比较分析上述3个单位所拍摄的特异中间过程的录像:林书煌等所拍摄的录像画面上,看到火柴能自动弯曲,纸片能自动竖立起来移动,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宋孔智等所拍摄的画面上,可以看到玻璃瓶中的药丸、漆包线和未感光相纸穿过瓶壁的情景;而在我们所拍摄的画面上,有功能人本人的手影出现,像平常一样取物的动作。
林等所设计的实验,其目的很明确,要求功能人用特异功能将封闭的暗箱中的火柴折断;宋等所设计的实验,要求功能人用特异功能将玻璃瓶中的药丸移出瓶外;而我们则要求功能人用意念将开放的塑料箱内的试样像平常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动作。由此可见,实验的条件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功能人去完成所使用的特异方法也不同。过去,国内好多研究单位做了不少特异致动的各种实验,但只能看到其结果,而不知道功能人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去完成它的。现在我们有了拍摄特异中间过程的录像方法,就好比人们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用它看到了生物和非生物的精细结构,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科学向前发展。
我们认为:对有代表性的各种特异致动现象,用上面所介绍的录像方法将其中间过程一一拍摄下来,必然会发现很多新的特异现象。经过综合分析,不难找到这一中间层次的规律性,为探索更高层次的特异功能奥秘打下基础。
对青年诱发特异功能的情况和体会
1982年8月,我们在上海普陀区一居民点对4名男女青年进行了诱发训练。发现在青年中诱发出特异功能与在小学生中诱发一样容易,在短短10余天中,便使他(她)们具有了不同程度的特异功能[14]。
1986年1月9—29日,我们在复旦校园开办了人体特异功能诱发训练班,对象是本校11名青年临时工人,男6人、女5人;年龄为18~20岁,平均19岁;文化程度为小学2人、初中9人。地点为复旦大学科学楼地下室。每日训练时间为12:00—13:00。经过18天的诱发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详见表1。
诱发方法与人们学习文化技术的规律大致相似,可以用8个字概括:“谆谆诱导,由易到难”。
表1 人体特异功能诱发训练进程表
续表
说明:(1) 参加诱发训练的男女青工,都是志愿报名、没有经过甄别或筛选,1月8日下午观看有关录像后,对特异功能才有所认识。
(2) 主试人除邵来圣、赵梓光、朱怡怡外,其余人对特异功能并无感性认识。
(3) 试样由主试人制备、分发和核对。
*交代应注意之点:如测试前,明确地告诉他(她)们试样是两位数字,要集中注意想手中的试样,不要猜,额前自然会显出试样中的数字等等。
通过这些研究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从1986年开始到1993年,共有46名(男18名、女28名)青年工人先后经过我们诱发训练之后,基本都掌握了PES和PK功能。他(她)们事先并没有经过甄别,也不知道特异功能是怎么回事,由同伙介绍进来。一般经过4~5次诱发,个别经过10次诱发才出功能。根据受试者主诉,额前出现屏幕,显示出手掌中试样的两位数字,便认为已经诱发出了特异功能。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因为诱发不出特异功能而被淘汰的。由此可见,特异功能可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功能。这种功能,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退化,但通过适当诱发训练,可以恢复和加强的。
功能人做好实验后,往往有头昏脑胀、身体疲倦等感觉,因此我们每星期只做4次实验,每次不超过1小时。有人认为:“全世界所有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哪一个不是经过了极限的大运动量的训练,对比他们的疲劳程度,我们的训练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搅在一起,特异功能可能是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我们对人体特异功能所知实在太少了,所以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实验,这也是我们不主张对正处于身心发育中的小学生诱发特异功能的一个重要理由。
(二) 七八年来,我们经常保持6~10名功能人做实验,因为他(她)们都是临时工,来去自由,哪个单位工资高就往哪里跑,流动性很大。女的比较稳定,大半将近婚期才回农村去。所以我们经常补充新人,由于掌握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诱发方法,一般训练两三个月后就可以参加实验。
我们的受试对象,并不是为了献身特异功能事业而参加的,他(她)们的目的都很单纯,利用工余时间,挣点收入而已,所以他(她)们一旦离开我们的实验队伍,就不会主动进行自我训练........。而我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只是为了特定的实验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只训练他(她)们掌握一两门功能。我们也这样想过,希望从青年科技人员和有关专业的大学生中诱发出特异功能,这对揭开这个科学迷宫将是一支很重要的攻坚队伍。但事与愿违,屡次诱发结果总不能使人满意,即使有个别人诱发出了特异功能,也是很不稳定的。根据我们个别同志的体验:人一旦进入特异功能态,不管你有满腹经纶,还是目不识丁,都是经历相似的感受[15],平常的大脑思维功能此时似乎不起作用了。
(三) 从我们对青年进行诱发特异功能的初步经验,实在没有什么诀窍可以保密,只要他(她)们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经过简单的诱发便可以掌握。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件新发现总是有积极起作用的一方面,也有消极起作用的另一方面。当一个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的青年掌握特异功能之后,尤其是离体移物的功能,就不能保证他不做出越轨的事情。现在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人体特异功能一旦为广大青年所掌握,就难免不被坏人所利用,破坏社会治安和秩序。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人体特异功能的奥秘一旦揭开,将对人类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遗传工程开始研究阶段,不也是引起各界人士惶惶不安,议论纷纷? 原子弹能毁灭人类自己,难道就停止对原子能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对一种新生事物,如果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那么就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正在写这个报告的时候,接到张震寰主任的来信,希望我们把过去培养特异功能人的经验写一个总结,并对这个问题提出看法。不数日便接到了他病逝的噩耗。我们哀痛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好领导。中国人体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必将遵循张主任的遗愿,让这门新兴学科在祖国土地上开花结果。
[1]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3(1984) 107
[2]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2(1985) 9
[3]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3(1986) 87
[4]翁台蒙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989) 14
[5]黄京根等,《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1990) 32
[6]邵来圣等,《中国人体科学》,1(1992) 4
[7]邵来圣等,《中国人体科学》,2(1991) 63
[8]王伯扬等,《中国人体科学》,1(1992) 12
[9]王伯扬等,《中国人体科学》,4(1992) 151
[10]王楚、陈守良等,1980年2月上海第一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内部资料
[11]林书煌等,北京师范学院内部录像资料
[12]宋孔智等,《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1990) 22
[13]隗寿彰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992) 161
[14]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2(1987) 103
[15]邵来圣等,《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1989) 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