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达成了广泛共识,这就是必须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向哪个方向调整,怎样调整却有不同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有一种观点是对农业文明的美化,对世外桃源般农耕生活的向往。诚然,以渔樵耕读、聚族而居、精耕细作为代表的中国农耕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耕读传家”的家庭模式,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地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些对于面临生态危机的现代人类,确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但是,农耕文明所具有的极强传承性和对土地的极强依赖性等特点,使其具有因循守旧、盲目自大、抱残守缺、自以为是、轻视科学等先天不足。即使撇开这些,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和谐。农业文明发展不当会带来生态与环境的恶化,致使文明衰落的变故也屡见不鲜。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态系统。
1.古埃及文明的兴衰
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在历史上,每到夏季,来自尼罗河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总要给下游留下一层肥沃的有机沉积物,其数量既不堵塞河流与灌渠、影响灌溉和泄洪,又可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所吸收的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作物的需要,从而使这片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众多的人口。正是这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的文明,并由此兴盛了将近100代人。古埃及文明的再现如图3-8所示。
图3-8 古埃及文明的再现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遭到砍伐,以及过度垦荒、放牧等,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急剧增加,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失去了辉煌的光芒,最终成为地球上生态与环境严重恶化、经济极度贫困的地区之一。
2.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衰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这块广袤肥美的平原,由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两大河流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良好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又带来了繁荣昌盛,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宏伟的城邦。从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的气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入农田。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生态的恶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古巴比伦的废墟如图3-9所示。
图3-9 古巴比伦的废墟
3.地中海文明的演变
地中海地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曾呈现出一种进步而又生气勃勃的文明。如今,除了很少几个国家还比较发达外,其他都沦为20世纪世界上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地中海地区多数国家的文明兴衰过程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的漫长年代造就的肥沃土地上兴起,持续进步达几个世纪,随着开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森林和草原植被遭到毁坏,富于生产力的表土也随之遭到侵蚀、剥离和流失,损耗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有机质营养,于是农业生产日趋下降。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古文明也逐渐衰落。波斯波利斯宫城遗址如图3-10所示。
图3-10 波斯波利斯宫城遗址
4.玛雅文明的灭亡
在中美洲热带低地森林中发展起来的玛雅文明,也同样是由于生态恶化导致地力衰竭而走向衰亡的。19世纪中叶,探险家在中美洲热带森林里,发现了用巨大石块建造的雄伟壮观的神殿庙宇,至此才知道这里曾经诞生过一种伟大的文明。那么,玛雅文明为什么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就由兴盛走向衰落呢?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在公元750—950年,玛雅文明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旱季,中间发生过三次持续时间3~9年的大旱灾,这些灾害使那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玛雅人的主食玉米的产量大幅度下降,饮用淡水枯竭,食物、水资源的持续短缺使得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走向了毁灭。丛林中的玛雅文明如图3-11所示。
5.古印度文明的演变
古印度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发端与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印度平原的面积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国土面积的总和。在这广阔的平畴沃野上,流淌着印度河和恒河。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北印度平原的印度河- 恒河平原上产生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可是,近代以来,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这个处于热带地区文明古国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不仅许多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合理的灌溉又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的现代科技措施,才遏制住土地荒漠化的势头,保障了农业发展。纯手工雕刻的凯拉萨神庙如图3-12所示。
图3-11 丛林中的玛雅文明
上述古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变幻说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同样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并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农业的发展,而在于农业发展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进行。如果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即使是没有现代工业的影响,超越生态承受能力的农业,同样会对生态与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以至衰败消亡。所以,成为农业文明代名词的“世外桃源”并没有那么完美,不应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倒退到农耕时代。
图3-12 纯手工雕刻的凯拉萨神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