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这种美丽涉禽是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
朱鹮大多生活在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等为食,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的大树上。
朱鹮虽然叫声不好听,但长相十分漂亮。朱鹮远看体白如雪,近处端详,两翅的下侧和圆尾巴的一部分是朱红色,脸和腿也是红色,脖颈后面还长有几十根粗壮羽毛组成的羽冠。由于其体态秀美,行动端庄大方,性格温顺,我国民间把它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之为“吉祥之鸟”,日本民间更是把它比作“仙女”的化身,用它的羽毛作为祭祀活动的供品。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在我国,1930年朱鹮曾见于14个省份,尤其是秦巴山区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大河小溪中鱼虾丰富,是朱鹮繁衍后代的天然乐园。在20世纪初,朱鹮的数量还可以与麻雀相比。据记载,1911年12月,在朝鲜半岛的西岸,成千上万只朱鹮在那里集结成群,形成了无边无际的“云霞”;在日本的青森县,因朱鹮数量过多,糟蹋大量水田,被农民视为害鸟;在我国及西伯利亚的湿地中,朱鹮的数量更是多如麻雀。
然而,朱鹮由于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和自身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而面临濒危的状态。由于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朱鹮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另外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农药也威胁到了它们的安全。朱鹮种群高度密集,至今只有一个野外种群,一旦暴发疫情很容易造成种群灭绝。另外,朱鹮自身繁殖能力低下与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弱,也是造成该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朱鹮每年春季哺育幼鸟,这一时期正是食物极度贫乏之时,直接造成了幼鸟成活率降低,使得种群日趋衰亡。
20世纪初期,我国朱鹮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到1958年时就只有甘肃、陕西、江苏等省才能采集到标本,1964年在甘肃捕到的一只朱鹮曾被认为是“最后一只朱鹮”。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
为了查明朱鹮在我国的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3年多的时间里,考察队行程5万多千米,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我国重新发现了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此后,我国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国有4处朱鹮繁育基地——北京动物园、陕西省洋县国家自然保护区、陕西省楼观台的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陕西省楼观台的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成功繁殖朱鹮260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朱鹮人工饲养繁殖种群基地。
鸟类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
“朱鹮之乡”——洋县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地处汉中盆地的洋县成为北方物种和南方物种的混杂生存地。这里风景如画,雄奇奔放的北方山脉与清丽秀雅的南方峰峦并肩耸立,形成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洋县境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洋县内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朱%e9%b9%ae.psd的野生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同栖一处,全国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