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悖论
这是最著名的“似非而是的悖论”之一。不同于前两个例子,这种悖论不耍花招,没有逻辑推理上的谬误,也不使用叙述上的障眼法。我必须强调,不论读者是否相信其解答,它在数学与逻辑上都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具有一致性。这种面对问题的挫败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破解此悖论的乐趣。
以下是生日悖论的表述:
你认为房间里至少要有多少人,才能让其中任意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超过一半——也就是说,任意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比不同来得高?
先让我们运用直观的常识(当然稍后会证明是错的)。一年有365天,可以想象成大讲堂里有365个空座位。 100位学生进入讲堂,每个人随机选了一个座位。有些人可能想跟朋友坐在一起;有些人喜欢最后一排的隐蔽性,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中打瞌睡不被发现;较多学生则选择离讲台较近的位置。不过他们坐在哪里并不重要,因为超过三分之二的座位仍然空着。当然,没有学生会去坐已经有人的座位,而我们总觉得讲堂里有这么多座位,两位学生抢同一个位置的机会相当微小。
如果将这种常识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日问题上,我们可能会认为,在可选的生日与座位一样多的情况下,这100位学生当中任何人跟别人同一天生日的机会也一样微小。当然,难免有少数一起过生日的死党,但我们觉得发生的可能性比不发生来得低。
如果换成一群为数366人的学生(先不管闰年),很自然地,不须多作解释就很清楚,我们可以确定至少有两个人生日在同一天。当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情况却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以下所述也许会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房间里只需要57个人,就可以让任意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超过99%。也就是说,只要57个人,就几乎能确定其中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这个答案听起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若只针对问题来回答,任意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比不同还高(也就是概率超过一半)所需的人数则远低于57。事实上,只要23个人就足够了!
多数人初次听到这个答案莫不大吃一惊,甚至在确认过解答的正确性之后依旧感到浑身不自在,这在直觉上的确太令人难以接受了。我们接着来详细探讨其中的数学,我会尽可能将它说清楚。
我们首先假定一些预设条件,尽量使问题简化:排除闰年、一年中每一天作为生日的概率都相同、房间里没有双胞胎。
许多人所犯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这个问题是两个数字之间做比较:房间里的人数与一年中的天数。由于共有365天可作为这23人的生日,避开彼此生日的机会似乎远比撞在一起来得高。但是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却造成误导。试想,为了能让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我们需要的是成对的人,而非单独的个体;因此应该考虑的是不同配对方式的总数。首先从最简单的状况出发:如果只有三个人,那么总共有三种不同的配对:A—B,A—C,B—C。若是四个人,配对的可能性增加到六种:A—B,A—C,A—D,B—C,B—D,C—D。当总人数达到23人时,我们发现总共有253种不同的配对方式[1]。到这里读者是否发现,相较于原本的答案,要相信这253种双人组合其中一组的生日刚好是365 个日期之一,是否变得简单多了呢?
计算这个概率的正确方法是:从一组配对开始,逐渐增加人数,并且观察生日相同的概率如何变化。这个方法的诀窍在于,我们直接计算的并非新加入者与别人一同过生日的概率,而是避开所有其他人生日的概率。如此一来,第二个人避开第一个人生日的概率就是364÷365,因为他可以在一年中头一个人生日以外的任何一天出生。第三人与前两人生日错开的概率是363÷365。然而别忘了前两人仍得避开同一天生日(有364÷365的机会);在概率论里,如果我们想知道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就得将第一个事件出现的概率乘上第二个事件的概率。因此,第二人避开第一人生日,以及第三人同时避开前两者生日的概率,就是:(364/365)×(363/365)= 0.9918。最后,如果以上结果是三个人生日完全错开的概率,那么其中任意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是1-0.9918 = 0.0082。在只有三个人的情况下,生日出现在同一天的机会非常微小,正如读者所预期。
接着继续进行相同的步骤——逐一增加人数,建立一串连乘的分数算出所有人错开彼此生日的概率,直到总乘积低于0.5 (也就是50%)为止。这时候就会得到任意两人生日相同概率超过50%所需的人数。我们发现,只需要22个分数连乘就可以让总乘积小于0.5,也就是23个人:
←23个分数连续相乘→
于是房间里任意两人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便为:
1-0.4927 = 0.5073 = 50.73%
解开这个难题需要一些概率论的知识。相较之下,下一个悖论就某些方面来说较为浅显易懂,而我认为这点更令它显得不可思议。这是我最喜欢的“似非而是的悖论”,因为它的陈述是如此简单,如此容易解释,却又难以透彻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