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

时间:2023-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是有限与球形的,并以静止的地球为中心。观察周遭事物,亚氏指出地表物体皆有生命周期,可变化,且易毁坏。根据亚氏的宇宙观,万物均按其完美的次序体系排列。此种宇宙观显然导致使用两种不同的动力学体系。第一种体系易于解释;因地表的物体若从地心向上升或下降至地心,则地球必是静止于其自然之所在。亚氏将球体说融入其宇宙论中。图1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_自伽利略之后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是有限与球形的,并以静止的地球为中心。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物为土、水、气、火四元素,均为无瑕疵、理想的本质,世界由其组成。宇宙中心是由土构成的球体,形成了干地;其上是水层,形成了海洋;接着为气所构成的大气层;最外层为火层,延伸至月球。在我们世界中的物体,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例如,纸是由“火”与“土”组成,燃烧时释放了“火”,灰烬则成了“土”。

观察周遭事物,亚氏指出地表物体皆有生命周期,可变化,且易毁坏。他亦指出,地表物体的自然运动非上升即下降,因“气”与“火”为轻,运动向上;“土”与“水”为重,运动向下。亚氏结论为:“自然”运动为本性使然,引导万物趋其本位。他亦注意到另一类的运动,称之为“外加、强加的”。当一重物被向上抛出,其运动违反自然向下之本性,故需外力支持,当此力不再作用,此被抛之物体即掉落下来,回到地中心其自然的位置。

亚氏认为,天体之形成并非源自地表的四元素,而由第五元素以太(aether)形成。其非物体,故不变不朽,远胜地上的元素。天体之自然运动乃是无始、无终、无限之完美形状——圆形。因此,以太必是永存的,正如其不变与不朽。

根据亚氏的宇宙观,万物均按其完美的次序体系排列。自中心无形式之物质至外围无物质形式者。在地球上,此一完美排列从最低等之无生物,上至植物、动物,直至人类。所有生物均有其独特形式之灵魂:生长性(vegetative)、感性(sensitive)与理性(rational)。天体上最高等之物质为完美的形式,乃地上所无。星球层之外,是最完美的存在,其有形而无体。

此种宇宙观显然导致使用两种不同的动力学体系。月球以下的万物为地球物理学所统摄;宇宙中其他地方的运动,则由天体力学所控制。第一种体系易于解释;因地表的物体若从地心向上升或下降至地心(亦为宇宙之中心),则地球必是静止于其自然之所在。其无须移动,亦无去向。亚氏强调:“数学对天文学的贡献,进一步支持了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观察造成决定星球排列之顺序的形式变化,由此更进一步证明地球位居宇宙中心之假说。”[5]

虽非天文学家,但亚氏对尝试作出天体运动之解释深具兴趣。他接受了另一位学院同学欧多克索斯(Eudoxus,约公元前401—前355年)的同心球体说:地球为宇宙之中心。太阳、月球及其他行星均嵌埋于自己的透明水晶样之球体上,绕地球运转。(在主球体之外,每一星球又有个别一套之辅助球体,此亦来自对天体之观察。)众“恒”星彼此间并无位移,但均连接于一绕地球运转之单一外在球体。包围整个宇宙的是第一原动力(Prime Motion)之球体,其为整个宇宙运动之终极来源。第一球体为第一不移动者(First Unmoved Mover)所转动。整个宇宙包含了一套同心球体,层层相叠,其共同中心即是地球(见图1)。

虽然作为一天文图解而言,其寿命并不长,但是,此同心球体的系统却对天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一时之间,此理论似乎是对行星运动提出的最成功解释。亚氏将球体说融入其宇宙论中。此宇宙论在古代世界中乃是最广泛、最详尽、最具影响力的论述。他的模型在17世纪早期之前,一直广为西方思想所接受。

亚氏关于两个不同域界的学说亦流传了数个世纪。不朽之天体与可朽之地球间鲜明的相异深入人心。实际上,直到牛顿的时代,这个学说才完全被扬弃。

img1

图1 亚里士多德之宇宙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