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正式下闸蓄水,初期蓄水至海拔135米,是三峡二期工程完工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这项世界级宏伟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并将对长江经济带巨龙的腾飞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科技促进发展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正式下闸蓄水,初期蓄水至海拔135米,是三峡二期工程完工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三峡永久船闸于6月16日正式通航,三峡电站首批发电机组6月24日并入华中电网一举成功。以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为转折,三峡工程进入为期6年的第三期施工阶段。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这项世界级宏伟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并将对长江经济带巨龙的腾飞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防洪的影响

防洪是我国兴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结合部,大坝坝址位于湖北宜昌的三斗坪镇,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 510亿立方米,调节流量为每秒5 860立方米。三峡工程大坝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初期蓄水按蓄水位156米和防洪限制水位135米运行。三峡水库形成后,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65亿立方米,能够行之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削减长江中游洪峰流量,提高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游的防洪能力。通过三峡水库的调控,可使中游长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的洪涝灾害,保障江汉平原2 000多万人口、大量耕地以及沿江城镇的安全。即使遭遇1 000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控、荆江分洪以及其他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减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淹没损失,改善洪水及分洪措施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三峡工程强大的防洪功能直接解除了长江中游的水患威胁,而洪涝灾害历来都是困扰长江中游发展的心腹之患。新中国诞生之前且不论,仅在1950年到1999年的半个世纪间,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就发生洪灾38次,平均1.3年就有一次,其中大型洪灾4次,中型洪灾11次,小型洪灾23次。频繁的洪灾严重影响了江汉平原的发展,仅1998年、1999年重大洪灾造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1 000亿元。据统计分析,宜昌以上洪水占荆江洪水的95%以上和汉口洪水的65%以上,三峡工程可有效削减荆江洪峰,拦蓄洪量对削减中下游分洪量的效果达90%以上。伴随着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的日益凸显,长江中游,尤其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水患将得到极大的缓解,使长江中游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没有后顾之忧。目前,长江中游国家重点商品粮、棉基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和1/2,仅江汉平原就建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速生林、商品鱼等生产基地县(市)30多个。长江中游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7%,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6%,却生产了约占全国30%的农副产品,每年向外省市净输出粮食约500万吨,棉花约100万吨,净输出量约占全国净调出量的1/3。在我国目前有余粮调出的7个省中,长江中游地区就有3个。在长江中游的水患威胁解除后,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及相关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电力供给的影响

发电是我国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位于483米溢流坝段两侧,总长度约1 200米,左右厂房共装水轮发电机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 820万千瓦。从世界范围比较,三峡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比现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水电站——巴西伊普泰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 260万千瓦)大40%以上。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自2003年三峡水电站各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后,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内的发电量累计可达5 000亿度以上。

2003年6月27日,三峡三期输变电工程通过国务院验收组的总体考核验收,表明三峡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已具备“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的条件。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让三峡电力能够送出,其工程静态投资为332亿多元。其送电范围涉及华中、华东、川渝、南方等四大电网,覆盖区域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重庆、上海和广东。三峡输变电工程共有91个单项工程,其中华中地区和川渝地区交流项目69个,华东地区交流项目19个,直流项目3个。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00千伏交流变电容量2 275千伏安,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6 519公里,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2 965公里,直流换流站容量1 800万千瓦。自1997年3月26日开工后,三峡输电工程目前已建成投产500千伏交流输变电线路20条,线路长度2 562公里,占建设总规模的39%;建成投产500千伏变电站11个,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占建设总规模的31%。到2009年三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后,同时建成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将向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大电网送电,向华中电网的送电能力可达1 200万千瓦,向华东电网的送电能力可达600万千瓦,向川渝电网的送电能力可达200万千瓦,向广东电网的送电能力可达300万千瓦。

在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并网后,三峡工程向长江流域的送电能力将逐步增强,不仅将有效缓解华中地区、华东地区等地电力紧张的状况(在2003年酷暑高温时期上海等地不得不拉闸限电),而且能为加快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武汉城市圈发展提供更多电力。

三、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航运的影响

改善航运条件是我国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峡水库形成后,回水将淹没三峡原有险滩,直达重庆以上。因此,将大大改善川江航道650公里的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1 000万吨提高到5 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左右。不仅如此,宜昌以上枯水季节流量每秒可增加1 000~2 000立方米,从而改善枯水季节的通航条件。通航建筑物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三峡大坝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和单线垂直升船机,其单向年通过能力为5 000万吨,最大通航流量为每秒56 700立方米。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按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闸室规模为280米×34米×5米(长×宽×槛上水深),为世界上最大永久船闸,已于2003年6月16日正式通航。单线垂直升船机承船厢规格为120米×18米×3.5米,按一次通过3 000吨客货轮或1 500吨级驳船计算,提升高度达l13米,其规模技术难度堪称世界第一。垂直升船机预计2005年开工建设,在2009年投入运行。

三峡库区形成后,长江上游尤其是川江的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同时有利于构建长江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航运网,并使之与长江中下游航运网更紧密地联为一体。毫无疑问,重庆至上海航道在开发和完善长江流域交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三峡工程是开发和完善这段航道的关键性工程。这段航道的畅通,对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上中下游的优势互补以及腹地通向海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目前,长江干流的货运量仅相当于一条铁路复线的年通过能力,尚有80%左右的运输潜力未能发挥。从世界范围看,密西西比河径流量只是长江的一半,但年运输量却是长江的10倍。与世界上其他著名大河相比,长江时下的运输效率明显低下。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水运具有运输成本低、开发投资少、无需大量占用土地等优势。而长江“黄金水道”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三峡工程建设为发掘长江“黄金水道”的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将使长江流域的航运攀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旨在积极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从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看,有些影响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影响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有些影响是可以定量计算的,有些则无法估量。三峡工程强大的防洪能力,能有效减除洪水灾害对长江中游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减除长江水患的社会心理压力。三峡工程有利于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缓洞庭湖等湖泊的淤积并改善其生态,从而延长湖泊的寿命及功能。三峡工程不仅对长江上游的航运及水产养殖业非常有利,而且能明显改善长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水质及通航条件。三峡工程将向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和川渝地区等地输送大量电力,从而改变长江流域的能源结构。以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度换算,每年可替代用于发电的原煤5 000万吨,因此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氮氧化物37万吨以及一氧化碳1万吨,同时还将减少大量的废渣、废气和粉尘等,减少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峡工程为长江上游,尤其是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旅游业这样的“无烟工业”以及其他一些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小的产业加快发展。长期有效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对长江上游的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沿江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废弃物处理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等,都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并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这无疑有助于改善和保护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也对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三峡库区形成后,将淹没大量耕地,非自愿移民将超过110万人,大量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势必影响当地环境容量。三峡工程也会对长江流域的珍稀水生物种和三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少数地质灾害特别是大型滑坡的复活。诸如这些不良影响,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可减少或缓解。相比较而言,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广泛而深远,且正面效应明显大于负面效应。

五、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影响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长江流域的发展不平衡则表现为贫困地区的客观存在。从总体上看,长江上游的贫困发生率明显超过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贫困发生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支持,长江流域贫困地区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正如中国今天的贫困问题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一样,长江流域贫困地区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贫困。这种贫困是一种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相对贫困,而不是那种基本温饱没有保证的绝对贫困;这是一种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而不是昔日整个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时的普遍贫困现象。三峡工程建设将对长江流域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产生深刻影响。

长江流域的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三峡工程的110多万非自愿移民基本上都处于长江上游贫困地区,而且贫困化是非自愿移民面对的最大风险。三峡工程的移民数位居世界第一,在人类水电工程移民史上没有先例。相比之下,埃及阿斯旺工程只有12万非自愿移民,印度奥玛堤工程只有13.6万移民,前苏联的古比雪夫工程也只有15万移民。“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从开始策划三峡工程起,移民问题就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通过对口支援实现三峡工程受益主体对受损主体的部分利益补偿,与政府对三峡工程移民的利益补偿形成互补,使三峡工程移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这是人类水电工程移民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的900.9亿元中,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费用就达到400亿元。三峡工程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根据环境容量采取就地后靠和异地迁移方式,妥善安置移民。在三峡工程开始初期蓄水之时,整个三峡库区已外迁移民14万人。2003年6月28日,三峡重庆库区三期外迁移民又正式启动,将有23 400名农村移民在2004年内外迁到上海、广东等省市,并建立全新的家园。不论是就地后靠的移民还是异地安置的移民,他们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三峡工程建设以及兄弟省市对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持,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给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强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商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并且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三峡工程在给长江上游贫困地区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文化和现代观念,并着力于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培育具有科技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这将对长江流域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产生深远影响。

六、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影响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看来,长江流域及其所形成的长江经济带是一条有待腾飞的巨龙,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是龙头,以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是龙身,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是龙尾。三峡工程作为新中国建筑史上迄今最大规模的宏伟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综合功能。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三峡工程都会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腾飞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是长江经济带巨龙的龙头。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浦东的开发开放创造了辉煌,并带动了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的蓬勃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构架已基本形成,以利益一体化为基础的金融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信息网络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建设正在展开。上海及其长江三角洲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努力和示范,无疑会对长江中上游产生影响。三峡工程不仅直接向华东电网输送大量电力,而且通过发挥综合功能为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使龙头在长江经济带发挥带动作用。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巨龙的龙身。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尤其是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影响深远。三峡工程首先解决了长期困扰长江中游的水患威胁,使长江中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潜在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其资源利用率势必进一步提高。武汉作为全国的特大城市,也是距三峡工程最近的中心城市,在长江中游具有重要地位。以武汉为轴心,以100公里为半径形成的1小时城市圈,覆盖了长江中游湖北省内8个城市;以200公里为半径形成的2小时城市圈内,覆盖了长江中游沿江3省13个城市;以300公里为半径形成的3小时的城市圈,则覆盖了长江中游以及中部5省的诸多城市。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将带动长江中游的发展。

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巨龙的龙尾。三峡工程为开发利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丰富资源创造了条件,能促进潜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三峡工程为长江上游,尤其是三峡库区输入了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活力发挥。三峡工程带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将推动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封山育林、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三峡工程涉及数以百万计的开发性移民,客观上加快了长江上游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三峡工程建设加快了长江上游的开发和开放,同时也为长江上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江经济带作为一条巨龙,其腾飞需要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协同。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三峡工程犹如一条纽带,将它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促进彼此优势的互补,加快相关资源的整合,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并推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之日,必然是中国腾飞之时。

原载《咨询与决策》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