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科技文化及其特点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甚至争议颇多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以价值系统为其核心的一整套的行为系统;(2)有的认为文化可解释为生活方式或“生活之道”(3);也有的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成果。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全部产品。根据这种理解,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以及使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的特殊能力、活动和产品,显然也属于文化,而且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也是一个类似的概念。(4)马尔凯指出:“科学文化被认为是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形式和不受环境约束的知识形式。这些规范典型地被认为是一套明确地限定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的规则。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它们被解释为要求科学家采用一种无私的、政治上中立的态度对待客观事实资料。”(5)具体地说,科技文化是指人类在科学技术这种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使自身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的特殊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产物的总和。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一般人类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科技文化也具有整体性、历史性和层次性。
近现代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的文化史表明,科技发展的水平与程度已越来越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方文化进化的水平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科技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探讨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系统的组分和要素之发生、发展直至在文化系统中占据主导与核心地位的过程及其规律,并对不同历史阶段欧洲科技文化的形态、层次及特点加以分析。
从古希腊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欧洲科技文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它不是由对自然的直观思辨认识和运用原始技术直接加工自然物获得的零星人工制品等所构成的简单文化因素,而是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和价值观层次所构成的完整的社会亚文化系统。(6)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兴起,并逐渐成熟的科技文化系统中,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物化成品;而且包括科技活动自身的社会建制及其对社会职业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以及在长期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诸如积极合理性(rationality)、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合理的怀疑性、面向现实自然界和世俗社会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尊重个性价值等价值取向和科学活动的道德目标与伦理准则。(7)
第二,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评价标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致性及其高度理性化,使欧洲科技文化突破了民族、国家、宗教、地区和文化传统的束缚,逐步成长为全人类共同创造、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发展的具有普适性的文化。以至于人们评价说,科技文化的这种国际性或全球性,使之作为中介,起到沟通不同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作用。科学进入了社会大系统,积极介入了社会活动,不仅影响着社会,对各种社会建制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开始与社会融而为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当今时代的特点。也正如巴恩斯所描述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革看起来确实在走向融合,构成与传统单一社会发展不同的方面。其中最大最明显的事例通常就是指‘工业的兴起’和‘科学的兴起’,它们都发生在近三个半世纪里,科学与工业看似并行发展并在短期内生产了巨大影响”(8)。
第三,起源于欧洲并且成熟于整个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人类文化中所处的位置已不再是十分薄弱或可有可无的。正是科技文化这个亚文化系统中器物层次的成果不仅导致了西方的,而且导致了全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个亚文化系统中其他层次的表现,对于整个人类文化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活动作为人类高度自觉的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活动,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领域中,成为人类其他社会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文化诸领域发展进化的方向。“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负有的文化特征”(9),这就是科技文化的所谓基础性所在。
第四,科学从来都宣告自身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存在着不完备性。无论作为思维创造物的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还是作为科学物化成果的技术人造物乃至技术体系,都不具有永恒、绝对的意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和偶像,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也不应有探索的边界或禁区。我们称这个特点为科技文化的创新性。不过,正是这个无边界无禁区的特点,有时也导致科技成果及其应用违反科学活动的人道主义初衷。因此,必须用批判态度对待一切既成的科技成果,不断地根据社会主体的需要和客观世界的尺度去改变其已有的结构和规范,使科技文化成为不断创新的开放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