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是超弦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

是超弦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无可非议的10维空间转动对称群SO是超弦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2006年10月8日,英国《新观察家》报发表《弦论遭遇空前危机》的原因之一,可能和我们未曾重用这一转动对和群SO有关,因为这个对称群的数学结构本身,早已设计好四种自然力的互相一致的关系,如图1141所示。因为这里的是负数而把这个2个π个子称为由ud组成的π-介子。
是超弦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_自然是数学设计的

14.无可非议的10维空间转动对称群SO(10)是超弦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

2006年10月8日,英国《新观察家》报发表《弦论遭遇空前危机》的原因之一,可能和我们未曾重用这一转动对和群SO(10)有关,因为这个对称群的数学结构本身,早已设计好四种自然力的互相一致的关系,如图1‐14‐1所示。

img81

图1‐14‐1

第一点 首先是图的左-右的旋动对称表现为:

左9×(5+4)=81;右9×(3+6)=81(这是引力相互作用关系)

img82

上述四种自然力的互相一致的大统一机制如图1‐14‐2所示。

img83

图1‐14‐2

“数学这东西是有一定的清楚而一致的评判标准的,没有任何其他学科会像数学这样做到这点。”

“对于给定现象最好的解释,通常是最简单、假设最少的那个。”

对于开天辟地就产生的东西,我们应该恭敬地接受。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就是这个道理。

一、M理论的弦和膜的大脑游戏的《周易》解

2005年8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载《困扰世界的10大物理学难题》之中有一个关于M理论的难题这样说:

在M理论前,所有的亚原子粒子都被说成是由微小的超弦组成的。M理论给组成亚原子的物质增加了一种叫做“膜”(brane)的更为神秘的物质,它说像生理学上的膜一样,但最多有9个维数度。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膜组成了弦还是刚好相反?或者另外存在着一些更基本的物质单位,只是人们没有想到罢了?最后,这两种东西中是否有一种确实存在,或者M理论仅仅是一种迷人的大脑游戏?

最后这句话,似乎不大客气了,但若从字面来看,又好像M理论是来料加工的手工业作坊,那怎能说服人呢?

第一,弦和膜的关系的数字形式应该这样,如图1‐14‐3所示。

img84

图1‐14‐3

意思是说,M理论中的弦和膜的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这里的10维弦中止于9维膜,9维弦中止于8维膜;一直到最后为3维弦中止于2维膜,2维弦中止于1维膜,1维弦中止于零维膜。

从四维场论来看,那就是4维弦,中止于3维膜,这样一来,11维框架就不存在,因为时空必然是四维的了,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Moduli稳定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景色迷人危机四伏弦景观也不复存在。

还有,在弦理还有一个超对称的问题,费米子可以变换为玻色子,这很好,因为造物主并不喜欢搞双轨制,在生产物理粒子上构建两条流水线,这一理念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怎样用某种数学形式来设计这种超对称模式呢?

还有,不是超弦论的主题之一是要使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统一起来吗?这又该从哪个地方找一个切入点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上图(1)的末尾一段就有一个量子和1个引力子在向我们招手,如图1-14-4所示。

img85

图1-14-4

相邻两分立值的差为1,这个1就是光子

其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2和这个1相关,即1+1=2,这个2,就是两倍于光子的引力子,所以这是存在光子和引子互相依存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在采用《周易》的天地之数来观照超弦理论的条件下,量子论和引力论是应该统一的,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用1~9九个自然数的自发自组织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

接着讲到M理论中的膜,这样说:“这种膜”就像生的一样但也末见有一个用数学设计的生理学膜,如图1-14-5所示。

img86

图1-14-5

这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这是演化的(evolution),中国古老的术语为(见图1-14-6):

img87

图1‐14‐6

如图1-14-6所示,这是层层推进的,到随时随地后,它就是一个状如水母的生物膜。至于弦的结应物,在我们的《洛书》矩阵看来,不但有弦的形象,而且仿佛可以听到声音,如图1‐14‐7所示。

img88

图1‐14‐7

二、“θ—τ”之谜的《洛书》解

θ—τ之谜,是引发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推翻宇称恒前的一场前哨战。

事情要从θ粒子和τ粒子之间为什么存在一个谜谈起。

资料这样说:有两种粒子,一是衰变为2个π介子的θ粒子;另一个是衰变为3个π介子的τ粒子。从π介子的内禀宇称应该守恒观点出发加以分析,θ和τ的内禀宇称应该相反,因而不可能是一种粒子。但是它们的质量和寿命为什么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却又相同呢?这就是所谓“θ—τ”之谜。

这个谜,由李政道、杨振宇二位在吴健雄(被称为核物理王国的执政女王)帮助下作出了解答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理由是他们推翻了宇称守恒律。有人说,吴女士本也应该分享此奖。

对于这一个谜的《洛书》解的数学分析如图1‐14‐8所示。

img89

图1‐14‐8

针对这个数学模型,把上述两种不同的粒子纳入这一数学框架中来加以说明如下:

把衰变为2个π介子的θ粒子安排在图的右边的地方。并在这一点上注上π的符号。因为这里的是负数而把这个2个π个子称为由ud组成的π介子。同时把另一个衰变为3个π介子的τ粒子安排在图的左边的地方,而把它的衰变物即3个介子作出定性表示而为π(ud)。同时注意此图的底边,在8-7这条线上作出8-7=-1的表示,意味着这个-1量子数,是一个负宇称量子数,从而认定这个量子数所代表的是τ子中微子Vτ,使这里的左右对称的自发破缺,亦即宇称守恒律的被推翻。而在实际上,本可认为θ和τ之间尽管它们的衰变物的个数有3个π介子和2个π介子数量上的不同,但在耦合强度上却是相同的。不然,这两颗衰变物的质量和寿命为什么会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却又相同呢?

这就是我们的解答。在理论上,本图原是强作用场g·SU(3)和弱作用场w·SU(2)两者相反相成的生态环境,绝不是各自为政的分立关系,所以虽有不同但可互协而达成一致。这种互相一致的数理依据,就是不同的双方,在整体上有一个共同的耦合强度。

这就是我们的《洛书》矩阵观照下的“θ—τ之谜”,整体的《洛书》式数学场如图1‐14‐9所示。

img90

图1‐14‐9

这个数学场本身,它所描述的就是宇宙的自发破缺图的左右的自发破缺,表现为左—右量子数“-1≠3”而且差距极大,附带应该就明吴健雄的实验。

这是一项以钴‐60为对象的实验,简明地讲,就是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都在同一方向)而观察钴‐60原子核的乃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绝大多数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说,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乃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但如果宇称守恒,则必须左-右对称,即左右手螺旋两种情况机会相等。因此,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弱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10000个科学难题·物理学卷》中提到《一个宇宙学的全息理论》问题,在我们这里就是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几乎什么都包括,比如引力也在其中了。

【注释】

[1]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诸子集成(三)》,团结出版社,1965年,第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