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咏叹
——“诗言志”,“言为心声”,谷村李氏先贤与外姓先贤往来唱和的诗作,表达了他们对于国家、时事、人生的感受与慨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怀与抚慰。
《谷村仰承集》辑录了大约380首诗赋作品,涉及颂人、赞景、咏物、纪事、怀旧、唱和、题赠、离别、哀挽等诸多内容,用深情的笔触,赞颂了谷村先贤们的道德品行、学识声望、气节操守、信仰追求、为人处世等,展示了谷村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
文天祥是全中国人民景仰的伟大先贤,作为南宋末期的民族英雄,他的气节历来为世人所称赞,一首《正气歌》传颂千古,名垂青史。他与谷村先贤往来不断、交情不浅,《赠深斋》一首,表达了他与谷村李应纲(号深斋)交往的深情厚意:“晚樽和月吸,早饭带星饮。鹏从高下,螳蝉任黠痴。水澄神自定,云远意俱迟。门下谁车马,故人来讽诗。”这首诗另题《又用韵简李深之》,略有几个字不同,写出了他与李深斋非同一般的情谊。两人同桌喝酒,几乎喝了一个通宵,从前一日的晚餐时分喝到次日的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喝酒?因为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国家,南宋朝廷的大臣们分化成了投降派与抵抗派,人的志向、品格各有高下,人的心思、观念各有贤愚,独木难支的文天祥怎么能够主宰得了?只好任由各人去表现了,他们只管喝酒,就用诗词下酒,谈了个通宵。
李珏(号鹤田)是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曾在南宋王朝任职,但元朝立国后,即居家归隐。他与当时许多著名诗词名家、名臣显宦交往甚密,如刘辰翁、周密、赵孟等。《谷村仰承集》收录的诗词,至少有21首是写给他的,每一首都情深意重,令人唏嘘。如赵孟的《寄李鹤田》:“江西诗老地行仙,一别相望十五年。忽遣季方来问讯,因知诗法是家传。”分别十五年后才通音讯,别的烦心事就不问了,只问诗词收获有多少。(www.guayunfan.com)其实,当时与李鹤田相交相知的诗词名家,远不止谷村文献所记载的六位,颇负盛名的汪元量、赵希桐、张蕴等,都与李鹤田有诗词唱和互赠。人们敬重的,是李鹤田的人格品行、操守气节和才华诗艺。
谷村李氏与状元罗洪先的交往也是频繁而密切的,感情深厚而且牢固。《谷村仰承集》收录了罗洪先写给谷村李氏好友的八首诗作,分别写了李台冈、李松崖、李省庵、李海州、李汝思、李少舫、李子(谒选)、李伯实八人,有送别好友外出做官的,有拜访好友老家故宅的,有追挽好友不幸去世的,每首都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深厚感情。《送李台冈应贡》:“抱艺谈经旧有名,早看领袖县诸生。骅骝岂分泥涂辱,玑组终随贡篚行。帆下楚江春共远,月明燕市客常醒。惠连故侣今余几,谁向公车荐长青?”把李台冈比做柳下惠和少连,盛赞李台冈学问渊博。《挽松崖李先生》:“忽闻歌薤露,欲废白驹诗。天道何为者,斯文每值之。人疑随鹤化,岁属在龙时。多少传经士,空悲梁木摧。”李松崖的突然去世,让罗洪先感到万分悲痛,痛惜国家少了栋梁之材,那是多少教书传经的人士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的离情别愁、痛楚悲伤,写得沉郁、凄怆,证明了罗洪先对谷村李氏先贤的敬重与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谷村李氏先贤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这最能体现他们的风骨气度、操守气节和才华学识。《谷村仰承集》收录了李邦华、李日宣、李元鼎、朱中楣、李鹤鸣、李振裕和李长世等人的诗作。
李邦华的诗作,体现了他贯穿一生的理念:忠孝。
先说忠,忠君爱国是他诗作最突出的主题。《癸未起南宪冒请勤王志感》:“岂无一义士,而今铁骑横。塞将谁飞箭,老孺漫请缨。身因报国小,胆以匡时宏。勋集不期赏,鲁连慰此生。”表达了自己要请缨出战、为国尽忠的心迹,尽管年纪已老,但报国的心志却极坚定。当李自成义军攻占昌平抵达通州之后,他又写下了《作家书》:“蓟北归鸿信,天涯托残生。铜驼泣燧色,铁马送春声。欲了明儿事,都无妻子情。君恩惭未报,魂绕古燕城。”表达了自己将以身殉国的决心。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外城后,他逃入吉安会馆,面对南宋名臣、著名乡贤、民族英雄文天祥,写下了《告文文山丞相矢志》:“空将热血洒燕京,死事何如成事人。帝陋唐元真圣主,谁为伯纪泣孤臣。忠良雪涕难分任,婴白伤心共一身。信国斯文谁领取,仁山千载协嶙峋。”充分表达了他矢志为国殉难的态度与决心。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内城之后,面对文天祥的塑像,他挥毫写下了《殉国绝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天上去,忠魂千载佑皇明。”活着的时候无法为国尽心尽力了,只有到了天上,再用自己的忠魂来护佑自己深深眷恋的国家、君主与人民。
再说孝。李邦华一生为官耿直,却屡遭奸臣陷害,因此罢官归乡的时间不少。居家期间,他尽心侍奉父母,极尽孝子之道。而每当朝廷重新启用他之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尽忠的事业当中去。于是,对家乡父母的挂念,就只有用书信与诗作来表达了。且看《赵枢贰任过九江作家书》:“津门牙毒愧平生,又向中枢佐典兵。岂有寸长堪借箸,祗惭尺组未绦鲸。三韩怜火烽烟急,万国涕航血泪横。寄语慈亲勿远念,时平早晚便归耕。”这首诗是托过九江赴任的朋友转交给父母的,他告诉父母:自己在外奔波,为国操劳,尽最大的努力为朝廷分忧,尽力去平息各地的叛乱,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非常记挂父母,希望父母在家劳作时,不要太累,早点歇息。人子之念,殷殷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再看他在60岁写的《甲戌元日呈家大人》:“六甲周回又戌年,我生再值亦良缘。箕裘四世粗无替,礼乐一门幸未愆。漫道鼎钟惊俗眼,且躬耕凿乐尧天。高堂白发春方昼,愿共来衣亘大千。”此时的李邦华正罢官居家奉养父母,让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诗中表达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快乐,并期盼这样快乐的日子能够长久,孝敬之心怦然跳动。
李邦华最后是在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内城时自缢殉国的,其忠义之心气壮山河,堪比南宋末年的信国公文天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他却忠孝两者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罢官居家时,侍奉父母,极力尽孝;启用任职时,报效国家,竭力尽忠。移忠作孝,移孝作忠,忠孝两全,诗作之中尽显,足堪后世仰慕与学习。
李日宣是李邦华的族侄,他的诗作同样体现了忠孝本色。先看他的孝道。《南安与家司理衷寅叔词东山之任阻雨》之三:“闻诏送竹林,分祛忆同衾。叹山峨眉远,羡君肺石嵚。时危伫正论,民望属甘霖。何以酹知己,平生一片心。”这是他在福建南安写给远在云南担任司理(即推事)的族叔李衷寅的诗,当时作者正在前往福建东山任职的途中,诗中表达了仕途艰辛的心理,对族叔满怀尊敬与钦佩之情,抒写了自己要做一个民望所归的好官的愿望,既有亲人之情,也有官宦之志。《曲江停舟怀先叔维阳》:“相江先叔此鸣琴,不下堂阶独赏音。灯火廿年深吏事,桑麻两地任孺心。无言李下今谁在?犹忆楹间梦可寻。寂寂江舟人不到,欲将一语附榕岑。”他的先叔李维阳曾在曲江任职,自己恰好来到这里,不禁忆起先叔在此独自赏琴的情形,内心的寂寞凄凉油然涌起,只好将内心的话语寄附给江边寂寞的榕树,让它将自己的心意带到先叔的面前。这是怎样的一种伤感悲凉啊,写得如此揪心裂肺,对先叔的缅怀之情山高水长。再看他的忠心。《南安与家司理衷寅叔词东山之任阻雨》之二:“吾家多正直,所遇尽刑名。明允尊廷慰,沉宏德总卿。南华佳气霭,曲靖颂声庚。分手惟交勉,期无忝所生。”赞颂其族叔在云南任职时赢得了良好声誉和口碑,表达了自己做一个有良好口碑官员的愿望,期望任内不让自己出现愧疚于民的事。最能体现他忠心的,是他生命的最后咏叹《绝命诗》:“孤臣不死竟何为?四十年来心许之。当此枕戈待旦日,尚容病骨卧薪时。成仁取义只完我,信国忠文且取师。挥手不堪回首处,燕山闽水自相唏。”这首诗写得气壮山河、气冲霄汉。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民众乱离的疆土,从流放地回到家中的李日宣,内心的痛楚无以言表,决意以身殉国,最终饿极而亡,以生命践行了忠君报国的气节。
作为仕从三朝的人物,李元鼎内心有着更加无法言说的凄凉。他经历了明朝、大顺、清朝三个政权,而且地位均不在低,这种曲折的经历,在其诗中有反映。《谷村仰承集》所收录的,多为他仕清之后的诗作,内容对自己的人生履历多有回避,或者根本不愿意提起,转而抒写其他一些题材,表达出一种看似旷达洒脱的心境,却隐隐地透露出“往事不堪回首”的痛楚。如《戊子元日留家兄紫函中丞署中》:“辛盘交替荐觥筹,又见束风欵敝裘。世业新从儿子课,天涯却为老兄留。清衙积雪晴光转,画战凝寒海气浮。独有乡园频入梦,闲身今已付沧州。”此诗写于清朝顺治六年即公元1648年,他从大顺政权转投清朝政权仅五年光景,政权的交替、仕途的转折、世事的起伏,内心生出了一种漂泊感,因此便有对故乡的思恋,对未来的茫然,只有六岁的儿子让他内心还保存着一丝希望。又如《庚戌闰月望前三日得裕儿南宫捷报并闻幼青叔子和侄同登甲第喜志》:“御袍春风蹋锦鞯,捷音忽到晓窗前。成名又喜逢庚岁,接武还看是戌年。六世承恩天浩荡,三人同榜泽绵延。梅崖更有奇先兆,伫听胪声第一传。”此诗写于清朝康熙九年即1670年,28岁的李振裕考取进士,同科登榜的还有李元鼎的族叔李次莲、族侄李鹤鸣,忽然传来的喜讯,让暮年的他喜形于色,历受恩宠的荣耀在他胸中激荡,晚年不幸遭遇的挫折也暂时被抛于脑后了。
李长世是李邦华的孙子,深厚的家学底蕴,在他身上得到继承,矢志于著述,留有《南音名山藏》诗文集百卷行世。也许是祖父李邦华以身殉国的壮烈,也许是父亲投水殉弟的从容,也许是明朝国破世乱的动荡,也许是叔父蒙冤被杀的痛楚,使他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因而诗作之中充满了伤感与悲怆。如《题鳌山钓鱼台先忠文谕茔在焉》:“时清不见汉宫诏,夜静频闻皋羽哭。今古空名相反处,一坯青草半江绿。”阴阳两隔的痛苦尽在字里行间。又如《旅寓再逢寒食不得登先垅感怀》:“寂寥谁与此身同,几处移家逐转蓬。两度梨花归不得,为将双泪问春风。”离家的愁思、思亲的悲苦、旅途的颠沛、仕途的坎坷一时涌上心头,自己孤身在外,只有“将泪问春风”了。再如《感念素庵太令侄羁候孟县》:“思君月落每沾裳,羽翼庐罗岂暂忘。百里旌倪饱雨露,经年妻子卧风霜。悬识忧患必诠易,为语逍遥且注庄。可惜汉朝卓异手,如今那得咏明良。”旅途羁绊,更是心绪难解,寂寥之中想起诸多往事,心中自然难免惆怅。这就是李长世诗作的风格,集中体现了他在家庭遭遇大难变故后的痛苦心境。
在谷村先贤的诗作当中,不能忽视女性诗人。《谷村仰承集》收录了三位谷村女性的诗作,一位是朱中楣,李元鼎之妻、李振裕之母;二是朱氏,李长世之妻;三是李懿则,李长世之女。她们的诗作虽然不多,却也代表了当时女性对国家、宗族和家庭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他们与男子一般心寄国家、情在家人的胸怀,既豪迈又缱绻。
朱中楣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女诗人,有《随园诗草》留行于世,谷村文献中收录了她的三首诗作,分别是《闻孙曹弟妇寄扇索书》、《下居南浦送梅君之文江》、《示儿公车北上》,重点表现的是家庭亲情给自己带来的些许快慰。如第一首:“偶读新编世泽隆,一门忠孝最池东。克家自有名人业,举案还归女士功。奏疏三章传汉史,砚留千载泣宗风。何年返舍瞻闺范,一笑相逢娣姒同。”她跟随丈夫长期在外,难得与家族中人相聚,因此得到老家来信,内心自然充满喜悦,回信中自然期待着相逢的那一刻了。又如第二首:“孺子亭边且卜居,新怀为喜咏关雎。池边嫩柳含红雨,梅外繁花映碧蕖。乍得怡情还脉脉,却看判诀且徐徐。归期未定知何日,雁度文江早寄书。”丈夫要外出,她亲自送离家门,却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归,满腹的牵挂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够经常寄送书信回来,以解内心的挂念与惆怅。再如第三首:“吾门事业始唐开,几世天教付汝才。已喜故园新折桂,行看上苑早探梅。家传经史精研索,策对轩墀谨体裁。驿路风霜当自摄,春深应报锦衣回。”儿子要出门进京赶考了,她满怀希望地送儿子上路,相信儿子的才学能够取得好的功名,因此期待着他的喜报。三首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崇高形象。
李长世之妻姓朱,安福朱世守(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尚书)之女,没有留下名字,这是古代妇女的悲哀。朱氏的诗作是与丈夫的应和之作,也是给丈夫的送行之作。当时李长世奉命入卫京师,写了一首《戊子入卫别内人朱氏》与妻子赠别:“靡监尊王事,与君手再挥。倘怜游子泪,蚤寄旧春衣。兜穉勤调食,家贫多掩扉。好看江头路,红尽一骑归。”劝慰妻子勤俭持家、待夫回返。朱氏即依韵和了一首,给丈夫送行:“君自重王事,妾心未敢违。好随莺一出,记与雁同归。妻子伫偕隐,君亲望不微。此身关俯仰,珍摄向斜晖。”朱氏知书识礼,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形象跃然纸上;值此夫妻离别之际,千言万语、难舍难分、牵挂期待,一并涌上心头,全都融注于短短八言之中。
李懿则是李长世的女儿,自幼随父母学习诗词,颇有文采,文献收录了她的两首诗,全是集句诗,集自明朝《香奁集》。第一首名《寒夜礼大悲》:“梨花香遍雪为裀(沙宛在),欲向空门净六尘(王司元)。处处普门频示见(屠湘灵),此生愿脱女儿身(屠七襄)。”次首名《病起卷绣》:“画楼春晚燕归迟(朱静庵),鹊镜容消只自知(沈宜修)。彩线罢拈肠欲断(于素娥),一声啼鸟过花枝(夏英)。”两首诗的心境都显得很凄凉,尤其第一首,大有恨为女儿身、欲向空门投的冲动。
女性诗词为谷村诗词长廊增添了一抹亮色,使谷村先贤的诗词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