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概况
海水养殖业是在海涂、浅海和港湾,人工控制下繁殖和养育鱼、虾、贝、藻类等动植物而形成的生产行业。海水养殖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宁波的海水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10年以来发展很快。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56万亩,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28万亩。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115万亩,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5万亩,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较大的空间。
(一)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产值不断增长
宁波市也有着较早的海水养殖历史,最早被利用的场地是潮间带,主要进行贝类、对虾以及海水鱼类的池塘养殖。宁波市海水养殖的方式主要包括滩涂养殖,传统海带、紫菜养殖,浅海网箱养殖以及筏式养殖、底播增殖等,主要养殖种类有藻类养殖,贝类养殖,虾、蟹类养殖,鱼类养殖等。截至2009年,宁波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6.3万公顷,较2008年增加0.11万公顷,而2010年和2011年海水养殖面积连续两年持续下降(见表4-1)。其中从事海水养殖的企业有31家,海水养殖面积达3.62万公顷。2009年宁波市养殖产量稳步增长,总产量35.02万吨,同比增长3.5%。全市全年养殖总产值49.03万元,同比增长8.0%,其中,海水养殖产值35.63万元,较上年增长8.4%。
以宁波象山为例,从2002年开始,象山县在稳定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主导品种的同时,围绕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品质优良、适销对路、有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先后从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引进鲍鱼、龙须菜、半滑舌鳎、美洲黑石斑鱼、“申福”紫菜等20余种渔业新品种,建成了象山南部海岛紫菜新品种养殖基地和西沪港海参网箱养殖基地。[2]2010年,又相继引进越南文蛤、海参、鲍鱼等经济附加值高的品种,其中“申福系列”紫菜栽培面积2011年达到了1000余亩。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用于设施渔业之一的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总投资超过了2.68亿元,总建设规模达6.93万亩,约占全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8.9%。养殖池塘标准化使养殖环境面貌一新,有效水体大幅度增加,放养密度进一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平均增长15%以上。2009—2010年连续两年各争取中央2500万专项扶持资金,先后建立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区4000亩,辐射推广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40000亩。2011年启动建设的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6个特色渔业精品园区,改扩建高标准池塘8570亩、新建工厂化养殖区220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8454万元。
(二)渔业生态资源的养护和保护进程加快
为了更好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近海贝类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宁波市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重点,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建设,促进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宁波市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事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广大渔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见表4-2)。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及各级部门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项目的实施,直接补充了海域水生生物幼体和饵料基础,提高海域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底栖生物生物量,修复和改善了海域渔业生物种群结构,增加了放流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并在局部海域形成了区域性渔场,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
表4-2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及相关部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一览表
续表
续表
“十一五”期间,宁波相关部门在象山港、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保护区海域及姚江水域投放鱼苗近5700万尾、梭子蟹苗近5000万只、贝类苗近7400万粒;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区和象山港白石山群岛人工鱼礁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6年宁波市各级部门共投入放流资金160万元,放流大黄鱼、黑鲷、梭鱼、淡水鱼等苗种742.4万尾,其中15公分大规格大黄鱼30万尾,13公分梭鱼10万尾,桂标记鱼苗6万尾。2008年6月24日,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象山港白石山附近海域放流梭子蟹苗250斤;7月2日,又在象山港海域实施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43万尾黑鲷鱼苗、36万尾黄姑鱼苗、7.5万尾黑鮸鱼苗在象山港内的白石山群岛附近海域放流……宁波海洋与渔业局通过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在宁波近海区域实施海洋鱼类放流工程,有效地加快了宁波市海洋渔业生态资源的养护和保护。
2011年11月3日,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小组在三门湾蟹钳港放流壳长9.25毫米毛蚶600斤(折合355万颗);11月4日,在象山港白石山海域放流壳长9.25毫米毛蚶400斤(折合237万颗);11月8日在象山港横码海域放流壳长6.7毫米毛蚶1240斤(折合992万颗);2012年6月19日,宁波相关市局会同省局在南韭山自然保护区海域进行岱衢族大黄鱼人工增殖放流,共放流岱衢族大黄鱼300万尾。经过前后几轮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程,据初步调查评估显示,近些年增殖放流效果显著,放流水域中放流品种的资源密度指数上升,局部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仅促进了捕捞渔民增产增收,也带动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渔区反映良好。[3]
(三)海水养殖高科技术应用效果突出
随着现代渔业经济的兴起,“十一五”期间,宁波市通过科研部门的协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科技水平。如应用“底增氧”先进实用技术的养殖面积达2万亩以上;研究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模式,全市已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棚6000多亩,并发展错季生产和多茬的养殖模式,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开展水产与水生经济动植物共生等复合生态养殖,累计推广池塘生态套养面积近8万亩,发展池塘空心菜种植面积2000亩、种草养鹅面积2000多亩、虾—草—牧—菜生态循环养殖面积达到3000多亩。通过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生命学院为核心的苗种科研,进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已建设重点水产苗种场6家,宁波市200余家水产育苗企业可规模化繁育近30余个品种,成功突破了岱衢族野生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品种全人工繁育技术。一系列科技创新,使得宁波市渔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对虾养殖亩产量最高达到1500公斤,实现亩产值近5万元,创宁波水产养殖的单产之最。
宁波市以岱衢族大黄鱼原种采捕、保存、繁育与选育工作为重点,推进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良种化的水平。2011年以来,宁波市启动了国家级中华鳖良种场和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及“宁波市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建设,采捕并保存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岱衢族大黄鱼10余万尾。开展了梭子蟹、泥蚶、缢蛏等良种选育研究,突破黄姑鱼、银鲳和马鲛鱼等本地野生经济种类的采捕和繁育技术难题。例如象山宁波鑫亿鲜活水产有限公司的梭子蟹养殖产业,从水泥池设施化模式到土池立体养殖模式,使用包括信息化,自动化,到配合饲料制作、软壳蟹制备等配套技术。并推广“三疣梭子蟹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方式与新品种养殖”技术带动一个产业,这项技术使其梭子蟹的产量从原来每亩不足50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亩产值提高到6万元。[4]
(四)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到位
近年来,在科技入户工程的支持下,宁波市渔业技术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及时到位,形成点、线、面互动的人才培训格局。通过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等优质品种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养殖形势持续好转、养殖结构持续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渔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目标。目前,宁波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共推广健康养殖及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22项,累计培训养殖户近18000人次。同时,宁波市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和提升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推进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七个主导养殖品种的病害监测,积极开展全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员病害技术培训,先后组织测报人员到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地开展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每年发送各类技术通讯200多篇,利用短信平台发送8万多条信息,咨询养殖户各类问题近千次。为使养殖户能够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气象和水质信息,相关渔业部门还进行水产养殖智能监测系统建设,自动收集气象要素和水质实时数据,建立养殖水域温度、溶氧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根据不同气候情况和生产季节特点,以手机短信等形式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对养殖生产指导的技术水平。[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