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地方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浙江省地方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嘉兴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北翼”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探索向“海洋时代”迈进。提出“以文化精品、文化阵地、文化传播、文化保护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诸如“积极做好‘海上丝绸之路’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培育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区块,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涉及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也明确地被提出。
浙江省地方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概述_浙江海洋文化产业

第三节 浙江省地方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近些年,浙江沿海各市、区(县)纷纷行动起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围绕海洋综合开发,相继出台了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将科技兴海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海洋资源开发被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掀起了海洋资源开发热潮,滨海旅游业为主打的海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技术蓬勃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成效。

一、嘉兴:杭州湾北岸产业带

191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根据对中国的地理考察,著述了《建国方略》一书,自称“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在实业计划中,他指出“国家经营事业开发计划须遵从(1)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2)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3)必期抵抗之至少;(4)必择地位之适宜”四个原则进行,在第二计划规划的“东方大港”中,“据第一计划中吾所举之四原则,则上海之为中国东方世界商港也,实不可谓居于理想的位置。在〔而〕此种商港最良之位置,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依上述四原则以为观察,论其为东方商港,则此地位远胜上海”。

具体措施为“计划港当位于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此两点相距约十五英里。应自此岬至彼岬建一海堤,而于乍浦一端离山数百尺之处,开一缺口,以为港之正门。此种海堤可分为五段,每段各长三英里。因现在先筑一段,长三英里,阔一英里半,已得三四方英里之港面,足供用矣。在杭州湾中,此港正门为最深之部分,由此正门出至公海,平均低潮水深三十六尺至四十二尺,故最大之航洋船,可以随时进出口。故以此计划港作为中国中部一等海港,远胜上海也”[10]。孙中山选取了嘉兴平湖市的乍浦和海盐县的澉浦镇之间濒临杭州湾一带的位置建设“东方第一大港”,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孙中山先生建国战略的宏愿一直未能实现。

嘉兴市早自1986年实施乍浦港开发以来,始终坚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也逐渐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2005年,嘉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滨海开发的重大部署,并把滨海开发列入“十一五”六大发展战略,先后制定了《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嘉兴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以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以全市近二十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值。随着跨海大桥的建成和正式通车,嘉兴正从“运河时代”向“海洋时代”迈进,孙中山先生所描绘的“东方大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变为现实。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嘉兴市处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确定的“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嘉兴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北翼”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探索向“海洋时代”迈进。

二、宁波:一核两带十区十岛

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拥有“港、渔、景、岛、涂、油”等海洋资源,资源禀赋丰富,组合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腹地资源广阔,是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核心区域,具备发展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的优越基础和条件。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宁波市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岛屿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发展渔业潜力较大。具备“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洋食品、海上垂钓、海上运动”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人文景观丰富,易于开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体的海岛旅游。

2006年2月21日,中共宁波市委制定并颁布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提出加快宁波文化大市建设,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建设目标。提出“以文化精品、文化阵地、文化传播、文化保护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诸如“积极做好‘海上丝绸之路’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培育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区块,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涉及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也明确地被提出。《规划》专门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指导意见,以“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重点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等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策略,号召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的具体目标。

唯一遗憾的是,《规划》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指导目标里,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没有一项涉及海洋产业或者是海洋文化产业,这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缺失(见表3‐2)。

表3‐2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重点优势产业集群

img16

2011年5月13日,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详尽地勾画了宁波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策略,重点建设“一核两带十区十岛”:打造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推进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和以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为主的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的“两带”建设,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余姚滨海产业集聚区、北仑临港产业集聚区、象山港海洋产业集聚区、大目湾海洋产业集聚区、环石浦港产业集聚区、宁海三门湾产业集聚区等十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发梅山岛、大榭岛、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檀头山岛、对面山岛、东门岛、悬山岛、田湾山岛共十大重要海岛。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宁波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基地、构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提出“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港、桥、渔、滩、岛、景’等资源优势,推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象山港—石浦—三门湾海洋旅游带”;“打造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的海岛,包括象山港内的强蛟群岛,奉化的阳光海湾群岛,象山的花岙岛、檀头山岛,三门湾满山岛,鄞州的盘池山岛等岛屿”;“培育具有良好的海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丰富,以现代渔业为主体功能的岛屿,包括象山对面山岛、东门岛、铜钱礁等岛屿”。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宁波海洋文化建设,指出“弘扬先进海洋文化,吸取世界先进海洋文化的优秀成果,促使宁波市海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办好中国海洋论坛和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积极做好世界海洋博览会申办工作。保护涉海文化古迹,传承民间海洋文化艺术,扶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普及传播海洋文化,发挥各类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海洋文化知识的持续传播,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对海洋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是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提升“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区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影视产业核心区七大功能区,打造以影视文化产业为龙头、现代休闲旅游业为支撑、海洋生态涵养为特色的重要功能区块”。

三是建设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中华渔文化主题公园、塔山遗址博物馆等,加强海洋文化主题公园经营,大力弘扬海洋文化。主要是“加强海洋文化发展载体建设,开辟一条海洋文化走廊,兴建一个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建造一批海洋文化城雕,演绎一台海洋文化主题剧。加快海洋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主打‘中国渔文化之乡’象山文化旅游品牌,全面建设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带。以海洋文化提升节庆活动内涵,构建‘1+3+N’的海洋节庆文化体系,创新办好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民俗节、渔山国际海钓节、象山海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

与此同时,2011年5月16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见》,为宁波“建立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在对外经贸合作试验区建设、海洋文化示范区建设、滨海休闲旅游综合开发、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建设、重要岛屿开发开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宁波的慈溪、镇海、北仑、象山、奉化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涉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或纲要,为当地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扶持。

三、舟山:海洋文化名城

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属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开辟荒野,捕捉海物,倚海而居,繁衍生息,开始从事渔盐生产。

2001年3月25日,舟山市人民政府发布《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建海洋经济大市、创海洋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坚持“双百”方针,努力创作具有海洋文化特征、海岛地域特色、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节庆活动;在旅游方面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建立旅游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发挥普陀山的精品效应,加快朱家尖、嵊泗、岱山、桃花等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构筑以佛教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特色。这一系列具体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表明,在我国文化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舟山市就较早地提出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并付诸实践了。

2006年3月,舟山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根据“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提出了“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落实‘3×3’产业发展思路,主攻临港产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由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型,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具体目标。

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市,有着强烈的海洋意识,其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也比较成熟,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目标比较明确详细,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舟山市以发展海洋经济打头阵,“‘十一五’期间,将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在全省争上游、打头阵,发挥主力军作用。到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10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0%以上。临港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26%;港口吞吐量2亿吨,年均递增17%;游客接待量达到1700万人次,年均递增11%,旅游经济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15%。初步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深水组合港,环杭州湾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及大宗物资储运基地;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佛教文化、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现代渔业基地”。

二是提出“建设十大海洋旅游区,把海洋旅游业作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型支柱产业,大力促进旅游业与临港产业、渔农业、大桥建设等的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生态、体验为主题的产业旅游,进一步提升‘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在国内外的品牌形象等具体策略”。

三是繁荣特色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提出“实施海洋文化名城‘六大工程’,提炼一批具有海洋特色和海岛特质、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重点,实施海洋文化精品名品工程”。“以挖掘创新历史传统文化为重点,进一步梳理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脉络,挖掘深层内涵,实施海洋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重点培育舟山渔民画、舟山锣鼓等具有海岛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依托舟山海洋文化特色,做活做强各类节庆会展,实施海洋文化节庆会展工程,大力发展节庆会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海洋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旅游观光型文化产业区块”。“加快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临城新区海洋文化公园、新城博物馆、图书馆、舟山科技馆、岱山海洋文化特色博物馆系列工程、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全省一流的标志性海洋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平台,夯实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物质基础。”这些政策或纲要为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和指导,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四、台州:“山海台州”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是海洋资源大市,领海和内水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16.3%,其中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4323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18%。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潮滩丰富、岛屿棋布,拥有“港、景、渔、涂、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台州大陆岸线长630.87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87个,其中无居民海岛654个,占全市海岛数的95.2%;海岛陆域面积271.49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913.24公里,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1544.1公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台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2006年3月2日,台州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等发展目标,发挥山海旅游资源兼备、自然人文景观交融的综合优势,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完善旅游设施,发展休闲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将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以桃渚、温岭东部滨海旅游区、大陈岛、蛇蟠岛、大鹿岛等景点景区为依托,大力拓展沿海、海岛和海洋旅游发展空间。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台州市海洋资源优势不大,涉海产业政策的制定也无明显体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

2006年8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台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共同出台了《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为落实省政府《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部署,台州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决策,提出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港、三湾、六区”各具特色的块状海洋经济区;主要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和滨海旅游业,围绕“壮大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基地、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改善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五大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台州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虽然涉及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不是很明确与突出,但台州市也有较为明确的滨海旅游策略:发展以“游海岛、观海景、吃海鲜、购海货、住海滨”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形成以桃渚、温岭东部滨海旅游区、大陈岛、大鹿岛森林公园为依托,形成“一带、两岛、六区”滨海旅游新格局的布局导向。

此外,台州市所属的路桥、椒江、临海、三门等区、县的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涉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或策略,为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规划。

五、温州:“海上温州”

温州市海洋资源优势明显,可建港岸线长约130公里,有90多万亩的滩涂资源,为发展临港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有占本区域国土面积22%的景区资源,建设旅游强市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

2003年9月30日,在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州市较早地出台了专门的海洋产业战略政策,提出“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以建设大温州为依托,落实‘一核两圈三带’的产业总体布局”。《规划纲要》把“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海洋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一港、两岛、三江、四湾、五区”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海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重点产业,努力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高水平的旅游产业”和重点打造商务会展、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瓯越文化、红色旅游六大品牌。

2003年11月11日,《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有关专家会审,根据规划,温州将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总体布局上,围绕温州市委提出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海上温州”;把加快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滩涂资源开发、加强科技兴海以及海洋环保整治等方面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未来的五年里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突出“一港、两岛、三江、四湾、五区”建设,促进温州从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

2006年4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发展目标。

涉及海洋文化或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出服务业发展要“加快休闲旅游、商贸旅游、森林旅游、海洋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旅游业态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长三角与海西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是形成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建设朔门特色文化休闲街区、南塘民俗风貌街区、永昌堡历史文化游览区、瓯海古法造纸文化园、瑞安玉海文化游览街区、泰顺泗溪廊桥文化园、文成刘基庙前仿古街区、洞头望海楼海洋文化休闲区。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合理布局和择优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海洋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海岛开发开放,在注重海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清洁能源岛、滨海旅游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科教岛、海洋生态岛等不同功能类型岛屿,重点推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北麂列岛、大北列岛和七星列岛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四是文化产业要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业、文艺演出业、休闲娱乐业和文化会展业,北部重点发展山水文化旅游业、体育旅游业、工艺美术业,鳌江流域重点发展印刷包装业、商务礼品业,西部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沿海列岛发展海洋特色旅游休闲业。

此外,温州市的瓯海区、鹿城区以及瑞安、乐清、苍南等县也纷纷制定了大框架下的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也有各自不同海洋产业亮点,并涉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内容的策略。

【注释】

[1]李立新、徐志良:《海洋战略是构筑中国海外能源长远安全的优选国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曙光、张登义:《关于尽快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海洋报》2005年第8期,第2—9页。

[3]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4]沈佳强:《海洋社会哲学》,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5]李珠江、朱坚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6]钭晓东:《“海上强国复兴”指引下的俄罗斯》,《中国海洋报》2011年9月23日。

[7]张开城、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8]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文化产业政策汇编》(内部资料),2006年,第56页。

[9]《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经济日报》2002年12月5日,第8版。

[10]Sun Yat‐sen.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