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祠的归属

宗祠的归属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宗祠,习惯上称作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住所。在宗子制度时代,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也是族权、神权与王权交织的中心。谷村《家规》所约定的宗祠祭祀礼仪,就是最好的证明。社会体制发展到今天,谷村依然凭借祖祠的名义,号令村民纠正自己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主动接受政府处理。

宗祠的归属

——宗祠,是家族集体精神的居所、共同灵魂的家园,它用空间来承载时间,是行使家族权力的场所,当人们面对历代祖先牌位的时候,精神的皈依、灵魂的寄托便豁然体现。

宗祠,习惯上称作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住所。

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在祠堂里进行的活动,有生产劳动等物质性活动,有祭祀供奉等精神性活动。

劳动,生产队时期,许多室内的生产劳动在祠堂里进行,诸如纽麻绳、编箩筐、补晒簟、打蒲团、修犁耙等;开会,“文革”时期的批斗会、生产队时的工作会(夏天也会移到祠堂门前的晒场上)、大包干以后的协调会等。(www.guayunfan.com)赴宴,添丁宴(正月初一,往年有男孩出生的人家,办好酒席,送到祠堂里供全村男丁享用,称作添丁酒)、结婚宴(祠堂周边人家堂屋摆不下的酒席,安放到祠堂里摆放)、莳田酒(生产队时期,每年春插结束,全村集中置办酒席庆贺)、洗桶酒(生产队时期,夏秋时节的“双抢”结束后,全村大摆宴席,既庆贺丰收,也庆贺栽种。那时是用木制禾桶收割稻子,稻子收割好了,禾桶也得洗净收好了,谓之“洗桶”)等。

迎亲送嫁。迎新队伍吹吹打打从祠堂,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迎回村后,先进祠堂再迎回自家厅堂;拜堂时再到祠堂里叩拜。送新娘出嫁时,也是新娘的弟弟挑着“油担”,到祠堂里叩谢后,把姐姐送到姐夫家去。

送别亡灵,村中亡故者都在祠堂里停灵、办丧、出殡、享位(供奉牌位)。

祭祖敬神,每逢重大节日,诸如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亦称鬼节)、中秋等,或重大活动如游梁、舞龙等,都要备好鸡、肉、鱼、豆腐、米饭或包子、水果等供品,到祠堂里装上香烛、燃放鞭炮以祭祀祖先,叩拜祈福。

这些都是传统农耕文明留下来的现代记忆。在这些记忆当中,可以看出祠堂的作用与功能,主要就是敬奉祖先神灵,凝聚族众。

在宗子制度时代,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也是族权、神权与王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或者族长,就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或者房长,就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或者族长、房长的助手,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这种权力结构集中体现了宗法制社会“家国一体”的特征。

谷村《家规》所约定的宗祠祭祀礼仪,就是最好的证明。不仅祖先祭祀在宗祠里举行,其他如婚丧嫁娶、寿庆待客、童考议事、诉讼调解等,都在祠堂甚至总祠内进行;就连赋税课纳、放借收利等,也都以总祠或房祠的名义征缴或收取。《忠肃公家约》更是规定将各种违反家约的不良行为,在祠堂里“登簿报官究治”,集中凸显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

作为一个有着上万人口的单一姓氏村庄,谷村拥有的祠堂之多,恐怕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派16房,不仅有基祖祠仰承堂、始祖祠忠武堂两个总祠,还有派祠、房祠几十处,各派各房各支不仅有派祖祠、房祖祠,还有纪念性、表彰性的专享祠堂若干。截至清朝宣统年间,谷村全村共有各类祠堂50座。近年来,谷村掀起了一个修缮祠堂的风潮,不仅修缮原有的祠堂,而且修建新的祠堂,吉水县人民政府原县长助理李庭瑞所在堂派,全体族人集资兴建了一座崭新的祠堂“馨德堂”。

这么多祠堂,分布在谷村方圆五公里的村庄内,高低错落地散立在民居之中,成为民居的中心,民居成了祠堂的拱卫,也成了祠堂的辐射和延伸。民居围绕着祠堂,凸显着祠堂的权势,代表着祠堂、族长的号令。正如其《家规》里所明确的:祠堂里一鸣锣,村民、族人就得齐集于祠堂,听候族长的吩咐与布置。

2013年4月中旬,在盘谷全镇农村违法占用土地的清理活动中,谷村几个村的干部们聚集于太园村委会办公大楼,统一行动。活动由村干部组织,但号令的名义却是“大祠下”。“大祠下”,指的是谷村祖祠仰承堂。社会体制发展到今天,谷村依然凭借祖祠的名义,号令村民纠正自己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主动接受政府处理。虽然不是在祖祠里进行,也没有族长的威权,但祖祠的影响力依然发挥作用,村民依然臣服于祖祠的威信,祖祠依然是干部号召村民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可见,祠堂在人们心目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至尊至崇,它那无形的威严与权势,依然是村民臣服的思想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