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蘖分的族群

蘖分的族群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蘖分的族群——非同异常的繁衍能力,几何级数的人口增长,使“树大分杈,崽大分家”,一个单一姓氏村庄的不断拓展,导致自身生存空间的逼仄,于是子孙的外迁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盘谷镇境内还有两个不小的族群,一是周姓,一是曾姓,与谷村相邻而居,相距不过七八里。

蘖分的族群

——非同异常的繁衍能力,几何级数的人口增长,使“树大分杈,崽大分家”,一个单一姓氏村庄的不断拓展,导致自身生存空间的逼仄,于是子孙的外迁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有着神奇开基的谷村,尽其所能地展示其“大”。而最能体现其“大”的直观特征,便是这个庞大族群的分徙迁移。

《谷村仰承集》有这样的记载:

树茂根深,源远长流。后唐天成二年丁亥三月间,吾祖尧公立业谷村,祥发至今,千数十年间,由一户数口,繁衍户逾千家,子孙七千有余,位居吉水第一最大村落,真可谓世代昌盛。——摘自吉水县人民政府原县长助理的李庭瑞1993年4月所作《〈谷村仰承集〉第七版序》。(www.guayunfan.com)谷村李家由基祖祖尧公创建于唐朝。经过一千多年繁衍生息,现在,除历代迁居别省、别县的以外,本自然村有六个行政村,加上移居毗邻乡村的共有二千二三百户,上万人口,都姓李。一公子孙,是江西省数一数二的大自然村。解放初期,行政区划为盘谷乡,可谓“小小盘谷乡,大大盘谷村!”——摘自谷村后裔、安福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仁生1993年4月1日所作《重印〈谷村仰承集〉序言》。

吾族谷村开基自后唐天成二年,以迄于今,中更七姓,及本朝之盛,殆历八百有三十年矣……——摘自谷村三十四世孙李先蕃在清朝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腊月望日所作《先祖康斋公谷村李氏记原序》。

这三段文字,十分鲜明且十分张扬地向世人展示着谷村李氏宗族的“大”,赫然显示着这种 “大”的特征;谷村李氏在向外人介绍自己故里与祖籍的时候,无不自豪而又骄傲地宣称着“谷村”这个名字,来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内心无比的骄傲。

也该当谷村李氏骄傲,谁让人家的村庄有那么大呢?谁让人家就出生在那么大的一个村庄呢?这就像分蘖的作物那样,一丛一丛,一簇一簇,一团一团,从他们的开基祖那根主茎上分蘖出来,形成一个方圆五公里、人口一万多的自然村庄,构成一个聚族而居的庞大族群。那么大的族群聚众而居,他们能不感到自豪而且骄傲么?

盘谷镇境内还有两个不小的族群,一是周姓,一是曾姓,与谷村相邻而居,相距不过七八里。周姓有着“周家周满天”的显赫宣示,有着“周家冲里十八个门头”的辉煌标识。十八个门头,就是十八个村庄,连绵坐落在一个山冲里,那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呢?十八座门头衍生出来的子孙后裔,人口超过一万,因此他们在向外人介绍自己故里与祖籍的时候,同样不无骄矜地宣称:“周家冲里,知道吧?十八座门头啊。”曾姓有三个大村庄,上曾家村四五百户,下曾家村二三百户,下石濑村五六百户,人口也有七八千。曾姓人氏在向外人介绍自己故里与祖籍时,同样自豪而骄傲地说“盘谷姓曾啊”,听者往往肃然起敬,因此民谣中有着“曾家争只角”的演绎。这种心理,与谷村李氏的心理完全一样,骨子里同样有一种“大”的情愫在向外流溢。

然而,令谷村李氏更为骄傲的在于,他们的村庄是一个连绵、完整的自然村庄,这是其他姓氏无法与之比肩的。因此,他们宣称自己是“江西第一大村庄”,“全国第二大村庄”。

这个“最大”的自然村庄,自从李祖尧开基以来,便有着非同寻常的繁衍能力,以比几何级数还大的级数繁衍着无数的后裔,膨大着复杂的族群,形成了六个行政村,过去曾叫高级合作社、生产大队,后经2003年撤并,合并为老屋、小祠下、太园三个行政村。

依据《谷村李氏族谱》和《谷村仰承集》的记载,其族群的分派,是从其第13世开始的,分别衍生为月冈——元潭派、月洲派、鼓楼派。有了这三派血脉的分衍,谷村李氏子孙似乎更加兴旺发达,蘖分的枝蔓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许多子孙外迁异地他乡开基立业,繁衍生息,继续壮大血脉与族群。如今的谷村,已经成为一个本村人口众多、外迁后裔很广的望族,成为外迁后裔精神的寄托之地。

《谷村仰承集》记载了当时外迁族裔的分徙情况,其中分徙本县各村的计有20处,分徙庐陵[5]计有17处,分徙永新计有12处,分徙永丰计有两处,分徙泰和计有4处,分徙安福计有两处,分徙万安计有两处,分徙本省各县计有7处,分徙外省各县计有9处。这份记载比较详细,不仅注明了从谷村迁徙出去的李姓子孙落脚地之地,而且注明了他们血脉派系的源头,有的甚至注明先徙居何处再迁何处,源流廓清一目了然。

《谷村仰承集》所载《祖德·分徙远近各地考》记载:

我谷村分徙之地多矣,远则云南四川,以及两广、两湖、河南、浙江,无地不有。年湮世远,不惟不知其有无嫡裔,并不知其有无地名。兹编所载,惟查其先辈曾有来往,并我县府志俱载其科名者,斯列之余,则不能备详也。

这则“考记”明白地告诉人们,谷村外迁的族群还有许多既“不知其有无嫡裔”,也“不知其有无地名”,因此重修族谱时,外迁的许多子孙后裔未能编入谷村李氏总谱。

谷村李氏外迁的地方确实很广,采纳几例以为佐证:

安福钱山李氏,宋绍兴二年(1132年),李方寅由吉水谷村徙居安福钱山,为钱山“西平李”的开基始祖。

新余水西乡嘉山村李家,现有二十多户一百二十多人,明洪武年间,由吉水谷村李家迁此。

新余河下乡河下村坝里李家,李姓始居,由吉水谷村李家迁此。

福建武平李氏,原居江西吉水县谷村。元代末年,谷村月洲派长房第22世裔李仕诚,为避匪乱,由谷村迁居武平城北,成为武平城北李氏始祖。

湖南桂东李氏,始迁祖李林纲,字克举,“元时因兵燹自江西吉水谷村迁湘,开基于桂东县宜城乡之西城。族人分布于桂东四都、西靖乡以及资兴、汝城、蓝山等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2900余人。宗祠在城西”。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有一个新市李家村,就是谷村李氏后裔。开基祖李千载,是李祖尧的第六代孙,是西平忠武王李晟的第十三代玄孙,属月洲派。他在新干县大洋洲开基时,还有他的祖父李汝明陪同。只身前去开基的李千载,在那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已经繁衍成一个拥有约160户670口人的村庄。1990年,该村重修族谱,村里派人到谷村对接族谱,这才知道他们先祖生活的村庄,竟然是那么大的一个村庄。该村后裔、现任万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桂平先生,在他的著作《被颠覆的村庄》一书中这样描述:“回来的人惊叹万分,原来谷村是一个好大好大的村庄,人口超过万人。村里人在惊叹祖宗繁衍能力的时候,也不免对谷村心驰神往,那地方太养人了。”李桂平先生也亲自到谷村拜谒过先祖,承认“谷村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村庄”。作为一个思想上的清醒者,他对谷村的“大”有着独特的视角与评判:“因为出奇地大,所以凌乱不堪,却丝毫掩盖不了谷村昨日的辉煌。”对自己先祖生活过的村庄,话里依稀流露出一丝淡淡的自豪。

峡江县仁和镇乌口村李氏,谷村李氏后裔,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基,至今已有九百四十多年。该村基祖李其庶孤身一人择址开基,如今已分衍出江源、坳上、石陂等村庄。该村村民谈起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谷村时,脸上无不涌起向往与羡慕的神色。可以想见,在他们的心目当中,谷村那么大,有着兴旺发达的家业,同样是他们作为谷村外迁游子的无上荣耀,他们的心底里同样涌动着一种“大”的激情,一种“大”的自豪与骄傲。

从谷村外迁的后裔,有的远游海外。上世纪90年代,吉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曾接待过从美国前来谷村寻根问祖的李姓后裔。对此,吉水县旅游局原局长、吉安市博物馆馆长李希朗感受更为深刻,他接待过的李姓寻根后裔不计其数,经常陪同他们前往谷村寻觅祖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注释】

[1]指鸡笼山山脉的起始处。

[2]当地对风水先生的称呼。

[3]盘谷过去为盘谷乡,民国时期的盘谷乡叫作老乡。

[4]剩的意思。

[5]今吉安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