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958―1977年的吉化――姜齐家同志的回忆

1958―1977年的吉化――姜齐家同志的回忆

时间:2023-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8—1977年的吉化——姜齐家同志的回忆姜齐家,男,汉族,1937年10月15日出生,1959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专化工专业并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师。1984年任吉化长松化工厂副厂长。1987年被评为吉化公司劳动模范。这次会议非同寻常,好比一场大战前的司令部会议。这个好消息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欢欣鼓舞。葛志成、李发顺、孙业善三人共同投入到加工白钢炉条的工作之中。

1958—1977年的吉化——姜齐家同志的回忆

姜齐家,男,汉族,1937年10月15日出生,1959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专化工专业并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师。曾任吉化化肥厂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84年任吉化长松化工厂副厂长。1987年被评为吉化公司劳动模范。1997年退休。

到20世纪60年代末,合成氨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已有47年的历史了。可是,由于传统的合成氨生产技术落后,设备庞大,工艺流程太长,所以加大了合成氨产品的生产成本。1960年,为贯彻落实全国化工会议精神,吉化化肥厂党委将造气车间摆在全厂龙头的位置,把造气炉改造列为全厂技改的首战,明确要求二造气车间要“攻克第一关,为合成氨产量翻一番做贡献”。

厂党委的决定,使二造气车间职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当时,车间工人编了一套顺口溜:“革新要革根,革根解决大问题,革根不忘梢,生产翻番设备好。”于是,二造气车间的干部职工围绕砍掉664工号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敢想敢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结合二造气车间实际,车间党支部多次召集车间领导、技术员和工人召开研讨会,研究制订车间设备改造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这次二造气设备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是“变换合一”。对此,全车间又一次展开了热烈讨论。党支部张书记说,改造一定要成功,如果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就不能贸然行动。张书记的发言,使大家更加冷静了。车间技术员张立胜、化工四组老工人王宪宾等,针对“变换合一”改造方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人多思路广,经过研讨,使“变换合一”改造方案更加圆满成熟。集中大家的意见,车间黄主任最后拍板决定,以一号炉为突破口,进行造气“变换合一”改造。

为尽快完成变换改造任务,在研讨会结束的当天,技术员张立胜就连夜绘制施工图纸。经过一整夜的奋战,到翌日清晨,他把绘制好的图纸递交给车间领导审查后,立即上报到厂技术科审批。(www.guayunfan.com)在“变换合一”改造设计完成后,二造气车间并没有坐等审批。就在图纸上报的当天,在二造气车间的办公室里,黄主任、张书记、陈主任、陈段长、姜段长等人还在认真研究落实造气“变换合一”施工方案。这次会议非同寻常,好比一场大战前的司令部会议。的确,进行“变换合一”改造,这对于造气车间而言,绝不亚于一场大战。临战前,更需要领导们运筹帷幄。会议还在进行的过程中,就见张立胜捧着一卷图纸气喘吁吁地推门进来,还没等站稳,他就激动地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改造方案批准了!”这个好消息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欢欣鼓舞。这时,车间张书记亲切地对张立胜说:“你已经完成了任务,回去休息吧。”张立胜却不情愿地说:“工程还没开始,不能算完成任务,我要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参加施工。”紧接着,刚下夜班在家休息的老工人王运厚在邮局(那时个人家里没有电话)给车间打来电话,请求参加一号炉改造大会战。张书记刚放下话筒,检修四班班长张登洪就手捧决心书闯进了办公室,向车间领导请战。张书记刚接过四班的决心书,管工班、焊工班、钳工班、华东化工学院和吉林化专实习队的学生,纷纷来到办公室,要求车间领导分配任务。面对大家的参战热情,在场的领导被感动了。张书记一边情不自禁地感慨“多么好的工人”,一边满面笑容地对大家说:“给任务,都给任务。”于是,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逐一分配施工任务:由化工和实习队负责清除发生炉炭渣、拆除燃烧室耐火砖、装触媒,由管工班和焊工班负责设备拆除和安装,由钳工班负责一号炉检修。很快,就把任务分配下去了。

动员会还没结束,老工人王运厚就提前把灰耙子、炉钩子准备好了,就等领导一声令下,马上投入扒炭渣的战斗。清炉会战打响了,炉条机工马必祖第一个冲进炉内,只见他手持铁耙,晃着膀子使劲地往外扒炉灰。衣服一件一件被甩掉,最后只剩下一件背心,汗水还是不住地从脸上、身上往下淌。一号自动机工徐树风虽年老体弱,可手里的耙子却不让人,谁若说“徐师傅,你歇歇”,他就更加来劲,扒得更欢。在大家的努力下,仅用5个小时,就将炉内20多吨的炭渣全部清除了。

第二天,张立胜第一个钻到燃烧室里拆耐火砖。虽经过一天一夜的冷却,但是炉膛里的温度仍然很高,马士龙、郭振龙也跟着钻进去了。从燃烧室里到燃烧室外,人们一字排开,拆下的大砖一个传递一个,好像翻腾的巨浪,此起彼伏,不断地把一块块方砖从炉内拆运出来。这时,刚从厂部开会回来的车间领导张书记、黄主任以及团支部孙书记,也立即投入到拆除方砖的会战之中。领导的到来,让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为了强化发生炉的气化作用,提高质量和控制燃烧室触媒层的温度,须对煤气发生炉燃烧室、洗气箱进行改造。发生炉的燃烧室温度高达400多度,用一般的钢材制作炉箅子很快会被烧化。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采用白钢材料制作。这就需要车工和焊工联合作业。当车工葛志成、钻工李发顺和焊工孙业善接到任务时已临近下班时间,他们听说是急用,就连夜进行炉条加工。

这天晚上,车间里,车床飞转,弧光闪烁。葛志成、李发顺、孙业善三人共同投入到加工白钢炉条的工作之中。车、钻、焊,道道工序环环相扣;葛、李、孙,紧张忙碌你追我赶。一直干到凌晨2点,共计加工出65根炉条,超额5根,保证了一号炉改造的顺利开展。

加工任务完成了,葛、李、孙三人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不声不响地来到一号炉旁,冒着高温,钻进煤气发生炉里,开始安装由他们刚刚制作完的白钢炉箅。

这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钟了。车间党支部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车间张书记、陈主任、张立胜等人还在研究一号炉触媒问题。

炉膛里的废渣虽然除尽了,但是炉墙还没有凉透,炉膛里的温度仍在40℃以上。管工王玉堂和气焊工孙业善站在吊架上,侧着身子焊接配管,很快就大汗淋漓。孙业善悄声问王玉堂:“怎么样?老伙计,能挺住不?”王玉堂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若是得了感冒,到这里待一会儿管保能治好。”

车间领导散会后,来到现场一看,发现一号炉区灯光通明,焊花飞溅,一派繁忙景象。张书记见此,既感动又无奈,他一边说着:“这些人真的不要命了”,一边钻进炉膛往外拉人,并催促现场的人回家休息。可是,任凭领导怎么劝阻,大家就是不肯离开。为一号炉早日投产,大家都铆足了劲。一直干到清晨6点钟,全部完成了炉顶焊接任务,大家才高高兴兴地离开现场。

就在完成一号炉炉箅焊接任务的当天下午2点钟,煤气发生炉开始准备点火。在点火前,自动机操作工郭振龙经过细心检查发现,由于触媒空隙大,必然会造成发生炉阻力不降,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点火后,炉口就会形成火喷。听了郭师傅的反映,车间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由工人、技术员和车间领导组成的“三结合”技术攻关组会议。经过反复研讨,决定采取降压方法,解决燃烧室火喷问题。

为使降压措施尽快付诸实施,二造气车间干部职工聚集在一号炉旁,展开了回装触媒大会战。顿时,一号炉区又沸腾了。华东化工学院和吉林化专的实习生们争先恐后,用肩膀把砸好的矿石触媒一筐接一筐地从平地扛到10米高的楼上,再小心翼翼地装进炉内。到了当天的下午4点钟,刚下班的职工也赶来参加战斗。大家你争我抢,专拣大筐,扛起来就一路小跑,现场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经过8个小时的奋斗,到了当天夜晚10点钟,终于完成了30吨触媒回装任务,一号炉开始点火升温。

到了第二天下午2点钟,一号炉周围仍然聚集了很多人。他们当中有工厂和车间领导,有参加一号炉改装的施工人员,有在车间实习的高校学生。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凝神静气地注视着改装后的一号炉点火。当自动机工徐师傅最后一遍检查完所有设备后,随即慢慢地把炉子盖好,紧接着将自动机操纵杆用力一拉,随之“咣”的一声,一号炉点火成功了。顿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点火10分钟后,一位分析工兴高采烈地向现场报告分析结果:变换率为40%,完全符合制甲醇工艺要求。话音刚落,现场又一次沸腾了。接着,车间张书记激动地向大家宣布,造气炉“变换合一”改造取得成功。

这项技改项目的成功,改进了工艺,减少了设备,缩短了流程,提升了合成氨生产能力。时至今日,每当想起二造气干部工人团结奋战、胜利攻克第一关的日日夜夜,我仍然像当年那样兴奋、那样激动、那样自豪。我坚信,勇于攻坚的化肥人定将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