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业务

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业务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逐步实现对反映宁夏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演变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等相互作用的全程、实时、定量综合监测。
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业务_宁夏自然灾害防灾

一、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业务

根据宁夏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成熟先进的监测技术,如自动气象站、风廓线仪、新一代天气雷达、多用途无人驾驶遥测飞机、卫星探测等,建立宁夏区域大气、水面、陆地、生态、环境等多圈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监测网。逐步实现对反映宁夏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演变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等相互作用的全程、实时、定量综合监测。通过多学科、跨部门的技术系统集成,建立协调、统一与规范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系统。建立与各观测系统相配套的计量检定、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1.扩展常规气象观测站网,增强监测能力

常规气象观测是对日照、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和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在已有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增加观测站点和观测项目,丰富观测手段,提高观测精度。在气象灾害频发区、天气影响敏感区、荒漠区、气象资料空白区增加观测站点的密度,进行规范、长期、连续的基本气象要素观测。按照一站多能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增加辐射、土壤水分、地表状况等项目的观测。利用移动观测系统对固定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观测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进行突发气象灾害、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的现场观测,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救灾保障服务能力。

在现有高空L波段二次雷达探空站基础上,增强高空气象探测现代化水平,提高高空气象探测高度、探测密度和精度,增建部分探空站,使站网布局更加合理。布设全球定位(GPS)探空探测站网、风廓线雷达站网。主要探测要素和产品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风向、风速、水平风廓线、垂直风廓线、温度廓线、合成风资料、风切变状况等。

2.扩展特种观测站网,丰富观测内容

特种观测是指除常规气象观测以外与气候相关的大气化学、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观测。目前,宁夏虽已建沙尘暴监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2个,开展了沙尘暴、酸雨部分内容的观测,由于站点少,观测内容单一,满足不了对气象灾害监测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扩展特种观测站网,提高观测站的自动化水平,丰富观测内容。在完善已有气象站网、农业气象站网和沙尘暴、酸雨特种观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特种观测站网和观测内容。开展大气化学、太阳辐射和大气气溶胶、大气沉降等观测。结合卫星遥测、天气雷达监测、激光雷达探测和地面气象站网的观测,分析沙尘暴的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

3.开展城市环境气象灾害监测

开展城市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监测、城市环境和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根据下垫面的不同特性,布设自动气象站,加密城市气象要素监测,对城市气象要素进行连续、长期的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温度、湿度、风场、降水、云量、能见度等。

城市环境和空气污染物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原生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总悬浮颗粒物(TSP)、铅和汞;次生污染物:臭氧和其他光化学的氧化剂、可吸入粒物(PM10)、酸性气溶胶以及酸沉降等。

4.加强生态系统监测站网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防灾减灾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系统监测站网的布局要充分发挥现有气象、农业、林业等系统生态监测站的作用,兼顾监测站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主要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监测站网。根据一站多能的原则,尽可能立足于改造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和相关的专业观测站,将宁夏现有农业气象监测向生态气候监测扩展,增加监测站网和监测项目,扩大功能,实现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结合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探测技术,开展农田生态、森林生态、草场生态、湿地生态、荒漠生态和城市生态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牧草长势、植被覆盖度、植物多样性、沙源区沙丘移动、干沉降、湖泊湿地面积、湖泊水位、湿地植被等。实现对大气、水、土壤、气候及其生物状况等同步、长期的监测,获取生态系统的综合信息。

5.提升水文气象监测能力

在已有水文气象监测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进一步扩展地面监测站网和监测内容,加强对水循环、水文和水文气候的监测。水循环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渗漏、土壤水分、表面水体、积雪与冰凌等;水文观测的主要内容为:流量、水位、泥沙、雨量、蒸发、水质、地下水等;水文气候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径流、泥沙、降水、积雪、土壤含水量、气温、水温、风向风速、净辐射、大气湿度、地下水等。加强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组建可共享的水文气象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充分利用气象、水文的综合信息,为科学研究水文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可靠的监测资料。

6.增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利用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闪电定位、无人驾驶飞机、移动式探测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网络等,对暴雨、冰雹、寒潮、大风沙尘暴、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衍生的水旱、地质、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和环境等灾害进行系统、连续监测。

7.重点加强干旱气候监测

在常规气象监测、生态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生态脆弱区、重点农区、重点牧区辅助监测站,利用卫星遥感、移动探测技术等,对干旱及其发生环境要素演变过程进行长期、连续、动态监测,为科学应对旱灾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减轻旱灾带来的严重危害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监测内容:农作物和牧草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气候、水热通量等。实现对农牧业干旱的大面积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准确地为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农业干旱、灾情信息,为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