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三维观测系统,充分利用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及其持续时间的临近、短期和中期预报,提高对高温、浓雾、暴雨、大雪等城市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提高城市污染潜势预测和空气质量预报水平,提高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能力和城市气候评价水平。
1.城市气象监测
以银川为核心,在地级城市及城市结合部布设水平分辨率5千米(核心区域水平分辨率为2千米)的自动气象站网,监测地面常规气象要素;在地级市建设梯度观测塔,开展城市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梯度观测;在地级市建设GPS探空系统,开展探空观测;利用雷达、无人驾驶飞机、热气球、卫星遥感探测城市气象要素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除了开展常规的气象要素监测外,还需开展闪电定位、城市边界层气象要素及气象灾害等的探测。
2.城市大气污染监测
在地级城市及银川城市群布设水平分辨率5千米的大气环境监测站网,主要监测典型的原生污染物:SO2、NO2、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总悬浮颗粒物(TSP)、铅和汞;次生污染物:臭氧和其他光化学的氧化剂、可吸入颗粒物(如PM10、PM2.5)、有机气溶胶以及酸沉降等。
3.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
建立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气象监控和监测,及时地发布临近预报,使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城市居民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宁夏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侧重点是针对高温、浓雾、暴雨、大雪等城市气象灾害和为地震、洪水、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提供气象服务。
4.城市气象精细化预报和重大气象灾害预报
采用城市常规探空、地面气象站、城区自动气象站(AWS)、大气廓线仪观测站、边界层铁塔观测站,结合卫星遥感(TOVS、TBB等)等各类信息源获取的资料,进行城市大气多尺度四维同化资料处理,建立城市区域—街区—街谷尺度模式系统,建立城市环境大气动力预测与调控评估综合模型。应用城市高分辨率天气模式,发展资料同化技术,充分利用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开展城市气象要素极端值及其持续时间的临近、短期和中期预报,提高对高温、浓雾、暴雨和大雪等容易造成城市气象灾害的天气系统的预报准确率。
5.城市大气污染潜势预报
开展城市边界层风场、大气稳定度、温度、辐射强度、降水等污染气象因子的预报,提高准确率,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大气污染事件作出预警。
6.城市空气质量预测
在相应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应用城市高分辨率天气模式,发展资料同化技术,充分利用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建立城市高分辨率、细网格和多重嵌套的空气污染模式(水平分辨率<1千米),预测城市空气质量
7.城市气候评价和气象灾害评估
(1)城市规划气候预评价
在研究城市气候成因,城市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对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群形态、交通网以及城市绿化的气候效应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天气、气候、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的城市气候预测评价数值模式系统,对城市规划进行气候预评价。
(2)城市发展进程气候和气象灾害潜在危险度的跟踪评价
首先,要对城市基本气候要素温、湿、风场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尤其应着重于热岛效应、雾、雷电、渍涝和能见度等的评价,为研究城市气象灾害成因、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同时,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城市气候资源可利用性等的评价业务和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3)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气候评价
分析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花粉、舒适度、生物气溶胶传输、扩散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气象要素;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气温、气压、湿度、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气象、物理要素以及风、霜、雨、雪、雾、雷电等天气现象,作用于人的皮肤、心、肺及感觉器官并引起人的肌肤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城市气候、气象因子对病原体、病原媒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传播的影响;与城市建筑关系密切的城市边界层风谱特性及其对城市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脉动影响等。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候评价业务。
(4)城市气候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包含对城市规划的项目建设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预测和评估规划区域的污染物环境容量和排放总量及分布特征,由此分析或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将各种规划、决策的技术引进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去,从而全面地论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目标的可行性。结合GIS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规划中各种大气环境现状和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表达,并在系统中对各种不同规划方案进行比较,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
(5)城市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评估
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综合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