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77年的吉化——徐增贵同志的回忆
徐增贵,男,汉族,1919年10月出生,山西省襄汾县古襄陵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文化。1966年4月至1970年12月,任吉林化肥厂党委书记;1970年12月至1979年8月,任吉化公司基建组组长、副经理等职务;1979年8月调离吉化公司。
1966年4月,化工部调我到吉林化肥厂任党委书记。来之前,化工部部长高扬同志找我谈话。我说,自己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吉化化肥厂是全国化工行业的知名企业,怕不能胜任。高部长说:“吉化化肥厂的‘四清’运动将要结束,正在调整领导班子,化肥厂有工人出身、生产经验特别丰富的王芝牛同志当厂长,吉林省委要求部里选派一名党委书记。部党组认为你去比较合适,经验不足可以学,调你去吉化化肥厂,正是要从这方面充实你。”见化工部已作出决定,于是我回武汉第四设计院交接完工作,就来到了吉化化肥厂。
到化肥厂任党委书记仅几个月时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我首当其冲地被罢官遭批斗。到1970年吉化公司重建以后,我又被任命为吉化公司基本建设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7月,被任命为吉化公司革委会副主任,后来又改任吉化公司副经理。吉化是我参加革命以来,工作时间最长、接触面最广、从事实际工作最多的地方。在吉化公司我曾先后分管过基建、计划、科研、思想政治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工作。公司的干部和工人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也很愿意跟他们一起做事,关系是很融洽的。
我对吉化很留恋,这倒不是因为吉林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我所留恋的是,吉化 公司有一支政治觉悟高、有理想、基本功过硬、苦干实干的职工队伍,有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和以公司研究院为中心同各厂研究所连接成网的科研力量。公司和厂子有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从公司领导到广大职工多年如一日地贯彻执行。公司的每个职工都能从公司的整体生产出发,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完成岗位任务。只要领导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并及时给予组织协调,就能很快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完成各项生产建设任务。
我刚到吉林化肥厂时,正值化工部召开1966年全国化肥年度排产会议,下达给吉化化肥厂的指标是:年产合成氨30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以上。可当时已是5月份,全年任务完成尚不及40%,还有60%以上的任务要在以后的7个月内完成,其中还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停产大检修。怎么办?我们几个厂领导对生产形势做了认真的分析,认为要完成年产合成氨30万吨,必须攻克“日产千吨氨”这一难关。也就是说,要把日产800吨氨提高到日产千吨氨。大家通过分析,一致认为,化肥厂老工人多,责任心强,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青年骨干,他们对生产设备运转情况熟悉,操作有经验,基本功过得硬,有打硬仗的好传统。至于生产设备有薄弱环节,如水洗工段、压缩能力等不适应的问题,在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后,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日产千吨氨是可能的。对此,厂党委扩大会议进一步作了讨论,决定在完成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后,发动群众,开展“日产千吨合成氨”大会战。要求在停产大修中,既要达到全部设备完好率达100%的标准,又要落实“日产千吨氨”的各项措施。时间紧,任务重,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做到一次开车成功。落实厂党委会议决议,由厂长挂帅,组织各有关科室、车间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针对影响“日产千吨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了《工艺设备改造实施方案》。厂党委及时召开全厂职工动员大会,由厂党委书记亲自宣讲完成30万吨合成氨的重要意义。7月中旬,全厂停产大检修开始,全厂干部工人齐上阵,兄弟单位(化建等)也大力支援。全体参战人员起早贪黑,紧张工作,有的连续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仍不肯离开检修现场。在大家的努力奋斗下,使原定20天的检修任务,仅用10多天就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而且全厂一次开车成功。(www.guayunfan.com)大修后不久,各车间(科室)紧密围绕“日产千吨氨”这一中心任务,开展了群众性的立功竞赛活动。厂党政领导干部吃住在厂,厂部日夜有人指挥。尤其是王芝牛厂长,会战开始后,他不分昼夜地下到车间岗位进行巡检,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小事不过时,大事不过天。王芝牛是建厂时由大连化工厂调来的,曾在苏联实习过,对合成氨的生产工艺很熟悉,对全厂设备运转情况、工艺管线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哪里有问题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哪里,及时果断地排除险情,深受全厂广大职工的尊敬和爱戴。会战中,政工部门搞宣传,出简报,表扬会战中的好人好事,交流各车间、各岗位的工作经验,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了解情况,帮助职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供应部门积极组织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及产品的调运。后勤部门面向一线,服务基层,全力保证职工吃上热饭热菜,喝上热汤。兄弟单位也大力支持会战,电石厂克服困难增供焦炭,热电厂增加供电指标,运输部门适时调度车辆,保证原材料和燃料运输。领导带头大干,职工团结奋战,外部大力支援,使化肥厂“日产千吨氨”大会战搞得热火朝天。
正当会战蓬勃展开的时候,上级发来了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顿时,工厂遇到了工作中心怎么摆的问题,是继续以“日产千吨氨”会战为中心,还是以“文革”为中心?党委立即开会作了研究,一致认为,“日产千吨氨”会战已经展开,而且这一目标实现在即,中心一转移就会前功尽弃;况且实现“30万吨氨”目标,也是为国争光。因此,工作中心不宜转移。厂党委的决定,明确了当前的工作中心,坚定了攻克“日产千吨氨”难关的决心,进一步统一了全厂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保证了“日产千吨氨”大会战的持续开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日产千吨氨”大会战掀起新一轮高潮之际,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1966年11月3日,王芝牛厂长只身一人下到地沟里查找泄漏点时,因缺氧窒息不幸以身殉职。噩耗传来,全厂职工、家属无不震惊、无不悲痛、无不伤心落泪。芝牛同志是化肥厂的元老,他工作踏实,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关心职工,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安抚职工,告慰英灵,厂党委一面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和葬礼,一面因势利导,发动全厂职工化悲痛为力量,干群团结一致,牢记事故教训,注重安全生产,誓夺“日产千吨氨”,以实际行动缅怀王芝牛厂长。进而,更加坚定了全厂职工“日产千吨氨”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全厂干部工人的团结奋战,就在王厂长牺牲不久,“日产千吨氨”的目标实现了,创造了化肥厂建厂以来合成氨生产的最高纪录。
到1966年末,实际生产合成氨30.6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其他化工产品也超额完成了任务。这次会战,不仅攻克了“日产千吨氨”这一难关,而且锻炼了队伍,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全厂生产是一次高水平考核。经过高负荷检验,充分暴露了工艺设备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整改,有效提升了生产水平。为庆祝“日产千吨氨”会战的胜利,工厂召开了表彰大会,化工部还专门致电吉化化肥厂党委表示祝贺。
开展“日产千吨氨”的大会战,是我来到吉化化肥厂所经历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令我感动的一件大事。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我深深地感到,吉化的职工队伍的确是一支团结进取、务实重行、敢打硬仗的好队伍。每当有重要工作任务,只要领导一号召,就能很快行动起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是吉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家宝。那么吉化人的好作风是怎样形成的?我的体会是,思想教育领先,党员干部带头,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这是吉化公司全体职工价值观的核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处处走在前干在先,时时刻刻不忘保持党的先进性。有什么样的党 员干部,就有什么样的职工群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吉化人创立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是推动吉化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坚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吉化人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