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政策大水漫灌精准滴灌

经济政策大水漫灌精准滴灌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永续发展。有必要对永续发展作进一步讨论。“永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工业革命以来,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危机。他们试图依据永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资源管理规则,并建立物质流动模型。
推进永续发展_第四届绿洲论坛报

保护绿洲生态 推进永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费维扬

◆ 概 述

◆ 永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几点思考

◆ 小 结

1、概述:习近平同志和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永续发展。

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

有必要对永续发展作进一步讨论。

“永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危机。

其后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变得更为严重。

《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和《增长的极限》等世界环境经典著作在当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只有一个地球》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此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报告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一上份由重大影响的文献上份由重大影响的文献会议召开期间正值我国“十年动乱”,对世界性的境问题人们差不多是采取“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态度。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派遣代表团参与此次国际大会,代表团回国后又筹备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img114

1972年达纳·梅多斯等人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img115

提出了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这份报告所提出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否则全源和环境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否则全需的代价强越来越大;

1987:永续(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87年布兰特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永续发展的概念,即永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美国总统委员会的一种新的定义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nvolving process that improves the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nd society for the benefit of current and future geenration.

永续发展是一种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类的利益的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1990年:循环经济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感觉到了,资源供应的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D.W.&Turner,R.K)1990年《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第二章的标题是“循环经济”。他们试图依据永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资源管理规则,并建立物质流动模型。

“低碳”的由来和发展(国际1)

低碳经济一词首见于2003年英国政府白皮书(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委托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认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到低碳技术,可以避免将来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8年12月1日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提交了第一份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

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当天还公布了《可再生能源战略》等三个配套文件。要求能源、产业、公共部门和居民生活等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低碳发展的由来和发展(国际2)

也在2003年,美国莱斯特·布朗发表了《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批判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A模式)。提倡以人为本,以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B模式);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推出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方案和路线图。

发展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深刻的反思的结果;

“低碳”的由来和发展(国内)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和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都指出:中国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10年末温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讲话,指出:必须坚持《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提出了中国政府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目标: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这也是我国低碳发展的目标。

2、永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

雾霾天气的影响;

2.1 应对气候变化

img116

工业革命以来,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工业革命以来,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危机。

气候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img117

对温室气体排放不采取措施→到2100年

全球变暖(1.4℃~5.8℃)和海平面上升(0.11~0.77m)

img118

国际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发展形势

img119

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初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

在当前措施之下,未来几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并引发更严重的气

候系统的变化;

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truth about the climate crisis is an inconvenient one that meansis an inconvenient one that means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change the li li Gway we live our lives.—Gore

不容忽视的真相不容忽视的真相

气候危机是不容忽视的,它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戈尔

img120

img121

img122

冰川变化

img123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目前我国观测时间最长、观测要素最全面的冰川

1号冰川(43.05°N;86.49°E)是进行冰川学观测研究的主要对象观测。该冰川是一条双冰斗—山谷冰川,面积1.77km2(1992年),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731m,积累区最高延伸到海拔4476m。

img124

img125

img126

img127

几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真实性?阴谋论?

全球到底是不是在变暖?

全球变暖主要是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吗?

如果全球真的变暖了,就真会引起全球灾难吗?

img128

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

数量极大:06年以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07年我国发电排放了约20亿吨CO2,美国排放了约24亿吨CO2;

浓度低,温度高,体系复杂,含Nox、SOx、O2等,所以捕集分离设备体积庞大,能耗极高;

CO2捕集和封存的成本约为50 100美元/CO2

处理20亿吨CO2/年需1000亿—2000亿美元;

要使大幅度降低CO2捕集和分离的成本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大型分离过程的强化极为重要。

在气候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客却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从而激化了矛盾;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显示1850年至2005年155年间全球共排放的CO2为11222亿吨,发达国家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美国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达1105.4吨,欧盟542吨,世界人均173吨,中国71吨。2009年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23.5吨,欧盟10.3吨,中国5.5吨;

此外,“低碳发展”代价太高也是矛盾的焦点之一;

绿洲对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img129

2.2 雾霾天气的影响

北京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引起极大的关切;

直接原因:燃煤发电和取暖;汽车尾气排放;周边地区的影响;餐饮和其他;

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冰川消融,北京去年冬天寒潮不强;

国务院规定2015年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41亿吨煤当量;要分解指标,严格控制;

英国伦敦雾都的教训和经验;

img130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浓烟滚滚的高耸大烟囱成为伦敦地标之一。

img131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到了20世纪20年代,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当时汽车开始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的空气雪上加霜。

img132

1952年冬,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之灾降临伦敦,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道路。

img133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

img134

治污远非一日之功,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但随着相继颁布和严格执行更详尽的法令,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img135

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650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使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img136

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很多部长都住在市区的公寓里,每天花上15分钟步行或是搭地铁上班。

3.几点建议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发展节水农业,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反思;

img137

img138

img139

img140

发展节水农业、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img141

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

干旱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滴灌是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欧美和以色列主要用于设施农业。新疆建设兵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应用。

由于由于价格昂贵,如何应用于大田是世界性的难题价;

img1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滴灌技术

自1996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验、应用和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至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全国大田作物应用滴灌技术规模最大的片区。

1.1 问题的提出始:于石河子垦区。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

1.2 科学试验开路,滴灌技术脱颖而出;

1.3 研制廉价滴灌器材,打牢物资基础;

1.4 各方通力合作科研结硕果;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自1962年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五番。

滴灌的原理很简单,然而,让水均衡地滴渗到每颗植株却非常复杂。以色列研制的硬韧防堵塑料管、接头、过滤器、控制器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以色列滴灌系统目前已是第六代,最近又开发成小型自压式滴灌系统。

滴灌根本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以色列大地遍布管道,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农药的水渗入植株根部。滴灌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阴浓浓。

img143

目标

开发适合大田农业的节水灌溉成套器材;

研发性能可靠、经济实用的农业节水灌溉系统;

服务于农民,广泛推广滴灌技术,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img144

img145

img146

img147

img148

img149

莱斯特·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

“几十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美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费三分之一以上的世界资源。”

西方传统的经济模式——以化石燃料为基础、小汽车为中心、一次性产品泛滥的经济——显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它也不适合其他发展中国家30亿同样做着“美国梦”的人们。”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也按美国的生活方式,每4人拥有3辆小汽车,那将拥有11亿辆小汽车,远远超过目前全世界的8亿辆总数。

它们一天需要9900万桶石油,而全球的石油产量只有8400万桶,并且难以有很大的增长。

img150

img151

img152

img153

4.小结

努力学习贯彻习近平等同志讲话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齐心协力,推动永续发展

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是对我国突破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但对发展中国家,尚无通过“绿色、低碳”模式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化的实例,难度很大;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科学有序地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建设;

需要进一步健全政策、法律,建立市场机制,需要努力推进以永续发展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也需要加强以永续发展意识为基础的社会行为;

齐心协力,推动永续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